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美国轰炸中国大使馆炸出…
美日印军演欲对中国“东…
中国男色的花开花落
中国第一部男色电影
中国仁义的富商从古至今…
网友坦言中国联通WCDMA…
当中国人的谋略演变为耍…
台湾若想得通 中国当局…
中学课文在以极尽妖魔化…
中国的文化背着“另类”…
最新热门    
 
新中国电影中的乡村女性精英形象塑造及其文化反思

时间:2009-8-8 16:38:06  来源:不详
能不说是我国电影创作者们寄托于此的对于乡村女性,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的一种不无遗憾的文化反思。
  
  三、乡村女性道德精英
  
  最后,谈谈中国电影中道德精英的呈现。比起前两类人物形象,道德精英要显得稍微复杂,主要指因为其美好的品德而在乡土社会被普遍尊重的女性人物形象。因为电影中对政治精英的呈现往往牵涉到她的道德层面,所以,为体现政治精英的权威性,影片必然会将其也塑造成一位在道德上同样毫无瑕疵的完人。这里,我们将有意回避这一现象,专门谈谈以赞美女性的传统道德为主旨而创作的影片以及当中着力刻画的道德精英形象。比如《乡情》中的田秋月、《九香》中的九香等。
  延续了数千年之久的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使得中国人从本能上对温馨的乡土乡情、伦理情感保持着一种不可抑制的亲切感。在这种“母亲”般温馨的怀抱里,人们总是能够感受到一种温暖、一丝安宁、一份挚爱,获得前行或者再生的力量⑥。在新时期的电影创作者的渲染下,温柔、勤劳、善良、坚强、宽容等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母亲”形象上被再次强调。《乡情》中的农村女性田秋月正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忠厚善良的农村妇女田秋月,含辛茹苦地养大了养子田桂和养女翠翠。其中儿子田桂是革命干部匡华、廖一萍的亲生儿子。匡华夫妇寻子,打听到了田桂的下落。田秋月克制住自己的爱子之情,推迟了田桂和翠翠的婚期,送田桂进城去见他的亲生父母。儿子因为思念乡下的母亲和未婚妻翠翠而再次回到乡下。田桂生母廖一萍想接回儿子,却嫌弃田秋月。为了成全田桂与亲生父母的团聚,善良的田秋月默默承受着精神上的巨大折磨,决定亲自送田桂和翠翠进城。田秋月来到匡家,意外地发现廖一萍正是自己当年舍身救出的患难姐妹。她没有当面说出这件往事,默默地离开了他们,踏上了回乡的归途。片中的两位母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田秋月善良、宽容、无私,而廖一萍却势利、狭隘、自私。毫无疑问,田秋月这种未受现代城市文明污染的母亲形象,让人感觉到孩提时代听到母亲哼唱摇篮曲的温馨和宁静,是每个人保留在心中关于母亲的最美好的想象。片中田桂对两个母亲的亲疏程度也反映了创作者的情感倾向。
  《九香》同样刻画了这样一位为了儿女牺牲了一切的女性道德精英形象。许多年前,年轻美丽的九香的丈夫在一场雪暴中失去了性命,九香从倒塌的草房救出五个幼儿,从此她一头挑着五个儿女,一头担着孤寂与艰辛,独自在生活中挣扎。大河镇上,九香遇到丈夫生前好友矿工老关,老关劝她放宽心,好好照顾孩子。四个孩子都喜欢他,唯有大儿子天宝对他与妈妈的接近格外警觉。当老关承诺要照顾他们的时候,她很感动,但是她和老关的亲近遭到天宝的呵斥。九香的情感和孤寂不被孩子理解,可是为了儿子,她毅然痛断情丝。而老关也黯然离开了她。九香含辛茹苦将五个儿女先后送入大学。在村口老榆树下,她目送着儿女一个一个渐渐离去,而自己的头发也逐渐花白了……
  在对她们的塑造中,传统文化被置于永远接受忏悔的位置,而乡村道德精英也被置于近乎完美的高度。她们伟大的道德力量取决于她们对乡村理想的坚持,而选择了离开乡村去向城市的人则永远处于忏悔的地位。藉由我们刚才对乡村道德精英的讨论,我们发现,已经被纳入现代性轨道的中国人,依然处于文化的前瞻和回望的文化惶惑中,当选择现代化的生活成为必然,内心深处则依然在怀念一个带着前现代气质和包容情怀的大地母亲。电影创作者对乡村道德精英的刻画凸显了他们对乡村理想的向往和思考。
  
  结 语
  
  从洋溢着喜剧精神的政治权力精英,到带着些怅然的经济权力精英,再到最后我们谈到带着些怀旧气息的乡村道德精英,中国电影银幕为我们留下了是一段历时态的影像印记,也是一段共时态的文化反思。政治、经济、道德构成了女性精英形象生成的三个纬度,同时也显示出不同的社会语境中观众对乡村女性的不同程度的社会价值期待。与其说是电影创作者塑造了这些乡村女性精英形象,不如说是不同时代的社会需求生产、创造、改写了她们的生存意志。而且,一个无法阻挡的趋势是,随着乡土中国现代化脚步的加快,现代文明逐渐渗透乡村,中国电影银幕上的乡村女精英的形象必将经历更多的更大的变革。
  
  ① 吴菁、梅菁:《当代中国农村片中的女强者形象及其文化解读》,《电影艺术》,2005年第2期,第97页-第100页。
  ②③ 彭勃:《乡村治理:国家介入和体制选择》,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版,第169页-第170页。
  ④ 温锐:《毛泽东视野中的中国农民问题》,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1页。
  ⑤ 钱春莲:《回顾世纪末中国电影中的农村》,《电影创作》,2001年第3期,第54页。
  ⑥ 陈晓云:《中国当代城市电影的观念冲突》,《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第64页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