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笔蘸惊涛倩写愁—论清初…
清教主义和笛福的《鲁宾…
论《红字》的清教观
霍桑作品对清教思想的继…
论清代洋务官员的思想近…
论清代西部旅行诗歌及其…
清教徒的宗教、契约与法…
论清末的《商法调查案理…
论清代满族文人文学与民…
论清代诗歌戏曲小说间的…
最新热门    
 
论清教主义对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时间:2009-8-8 16:38:58  来源:不详

  摘 要:清教主义起源于英国,在北美殖民地得以实践与发展。其因信称义、天职思想、山颠之城等核心理念,虽然构成宗教行为规范要素,却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消解禁锢人们思想与行为的主流教会传统的作用,促进了社会世俗化进程,在早期的美国,推动了个性解放,促成建立现代劳动、职业和财富观,以宗教的理想勾勒出国家未来追求的目标。它们奠定了今日美国主流文化(WASP)价值观念的基础,铸就了美国民族特性。

  关 键 词:清教主义;主流文化价值观;美国

  Abstract:Puritanism originated from England and manifested itself in many ways in British North American colonies. Although they formed essential elements of religious norms for behavior, “justification by grace through faith”, “the idea of calling”, “a city upon a hill”, the core convictions of Puritanism, dispelled to a large extent the bondage of the tradition of mainstream church on the mind and deed of people. They quickened the process of social secularization, promoted individual emancipation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helping to establish modern ideas about labor, occupation and wealth, sketch the goal for the nation to pursue in future with religious ideal. Laying the foundation of the WASP cultural values, they molded the national character of today's America.

  Key words:Puritanism; mainstream cultural values; America
  
  清教主义发端于16世纪下半叶宗教改革时期的英国。国教会中的激进派成员,笃信加尔文主义的新教学说,不满国教改革的不彻底性,要求“纯洁”(purify)教会,彻底摒弃天主教旧制和烦琐仪式,清除国教内的腐败现象,提倡简朴生活,故而被国教的捍卫者讥讽为“清教徒”(Puritans)。他们的观点、看法、理念和主张被称为清教主义(Puritanism)。
  大批清教徒不堪忍受英国君主和国教会的迫害,背井离乡,逃避厄运。据不完全统计,自1630至1640年间,逃往国外的清教徒约6万人,其中相当一部分人不畏艰险,飘洋过海,移居仍是一片荒凉的北美大陆,陆续在新英格兰等地建立殖民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到1775年独立战争爆发时,13个殖民地的260多万居民中,至少有75%的人是在清教家庭中长大的[1]。清教徒由于人数众多,受教育程度高,具有宗教凝聚力,对殖民地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并逐步成为美国主流文化族群,即WASP(笃信新教,具有英格兰血统的白人)。他们把因信称义(justification by grace through faith)、天职思想(the idea of calling)、山颠之城(a city upon a hill)等核心清教理念带到了北美,在这片荒芜和陌生的土地上实践着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宗教是社会文化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之一。所谓价值观,通常是指社会成员用于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中选择自己追求目标的准则。当某些价值观为一个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时,它们就构成了该民族的主流文化价值观。主流文化价值观是一种体系性存在,产生于一定民族的社会实践和历史积淀,表现为民族文化心态和思维定式,代表该民族的规范性判断,奠定其文化体系中的核心要素和灵魂。
  萌发于殖民地时期的WASP价值观,孕育于清教主义,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十分突出的美国特色,代表着当代美国文化的主流,在美国思想意识形态中一直居于统治地位。WASP价值观的主体成分,如个人主义、职业与财富观、使命观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上溯到清教主义的本源。梅里亚姆认为:“清教徒的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在美国国民特征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一个强大的力量。”[2]作为美国文化的一个独特源头,清教主义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社会,奠定了美国文化的基石,铸就了美利坚民族的灵魂。“没有对美国清教思想的了解,就不可能理解美国社会。”[3]
  本文旨在追溯清教主义的历史渊源,分析因信称义、天职思想、山颠之城等清教主义核心理念在促进美国早期社会世俗化,推动个性解放,促成建立现代劳动、职业和财富观,以宗教的理想勾勒国家未来追求目标中的作用,探讨它们在今日美国主流文化(WASP)价值观念形成过程中所奠定的基础和产生的重要影响。
  
  一、 “因信称义”与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作为美国主流价值观的核心,源自于清教主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渗透到美国生活的各个方面。张扬自我,突出个性,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尊重他人的隐私,崇尚自我奋斗,自力更生和主观能动性,勇于探索和标新立异,蔑视权威,看重平等,包容多样性同时直率表达不同意见和看法,所有这些都是个人主义在美国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美国历史学家戴格勒指出:“个人主义是遗留给后代的清教主义的核心,……如果说美国人今天是个人主义者,那么清教主义是个人主义的主要根源。”[4]诞生于英国宗教改革时期的清教主义,受欧洲大陆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新教思想影响,极具反抗权威、抵制特权的精神和强烈的突出教徒个人、彰显自我的意识。其理论来源是“因信称义”的新教主张。
  按照“因信称义”的新教理念,《圣经》是信仰的唯一准绳,信徒不必依靠教会或神职人员,而是依靠自己就可以阅读、理解并按照个人的体会阐释《圣经》,凭借信仰就能与上帝直接进行沟通,获得神恩,拯救自己的灵魂,得到精神的解脱与安慰,成为上帝承认的义人[5]。
  无论是从宗教角度还是从世俗层面看,“因信称义” 在当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一时期的英国,虽然经历了初步的宗教改革,国教会和罗马天主教并没有太多实质性差别,在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君主取代了教皇成为教首,同主教和其他神职人员牢牢地控制着教会。教会内等级分明,一如既往。教徒个人仍位于教会的底层,个人对上帝的信仰和灵魂救赎,必须依赖教会作为媒介才能得以实现。教徒个人的作用十分被动,思想、意志、尊严既不受重视,也无法体现。“因信称义”的新教理念动摇了这一切,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人文主义在基督教信仰领域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也可以被视为人文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它冲破了森严的教阶体制的桎梏,降低了教会和神职人员在信徒个人救赎中的中介作用,排除了人神之间的阻隔,从而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神学的要害。从世俗的层面看,这种信仰个人主义肯定了个人的良心与判断,假上帝之名保障个人自由,提高了个人的地位与价值,使个人的思想与灵魂获得更多的空间和解放,个人的意志具有了独立性和神圣性。它直接挑战封建等级观念,为个人主义奠定了宗教和哲学基础,从理论上提供了合法性。
  作为传统教会的抗议和叛逆者,清教徒为了追求宗教自由,实现宗教生活个性化,坚持教徒个人和上帝直接进行交流和沟通的权利,体现了教徒要求个人作为思想和行为主体争取独立自主、个性解放的精神。他们把这种精神带到了北美。按照“因信称义”的理念,清教徒在新大陆实行“公理制”(congregationalism),由教徒自愿组成教会,自己选举牧师,实行自治管理。教会内取消森严的等级制度,没有主教、副主教、宗教法庭以及教阶组织。凡是教会内的重要事务,如接受新教友,训斥、宽恕教会成员或将其开除教籍等,都不能由个别牧师决定,而必须由教会成员共同裁决。
  为了使教徒人人都能够自己阅读《圣经》,并逐步有条件成为合格的教民,清教徒还十分重视教育,以此落实“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马萨诸塞殖民地于1642年通过一项法令,要求其公民履行教育自己子女学习教义问答手册的义务。清教徒还克服困难,兴办各种形式的学校。1647年,该殖民地通过了一项被称做“老骗子撒旦法”(The Old Deluder Satan Law)的法令,要求50户或50户以上的村镇必须聘请一位教师教孩子读书识字,居民达到一百户的村镇必须建立一所文法学校。教师的薪酬由孩子的家长或村镇的居民支付。违反者将被课以罚金。这项法令成为美国公共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从1636年的第一所学院,即哈佛学院(哈佛大学的前身),到1769年建立的达特茅斯学院,美国独立前所创立的九所大学中大部分为清教徒兴办。
  作为西方平等与民主观念的源头之一,清教主义为个人主义在美国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土壤,成为美国个人主义重要的思想来源,为殖民地人民逐步接受世俗的个人主义创造了条件,铺平了道路。正是这种敢于挑战权威,不安于现状,渴望主宰自己命运,极力抗争,不屈不挠的开拓、进取、冒险精神为美国的国民性注入了个人主义的精神和活力。
  
  二、 “天职”思想与职业和财富观
  
  清教徒肩负神圣的使命来到北美大陆,定居在一个与欧洲截然不同的陌生世界,旨在建立一个具有示范意义的基督教社会。在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生存与发展拼搏的过程中,他们不得不克服重重困难,解决各种前所未有的复杂问题。这些问题往往都和神圣与世俗、超越与现实、宗教与经济等二元对立矛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一般地说,宗教通常把现世看做罪孽的渊薮,充满诱惑和欲望的苦海,因此对其往往持否定和消极的态度。为了不使信徒彻底绝望,多数宗教都向他们应许一个“虚无缥缈”的美好“天国”。按照传统的天主教观点,教徒要使自己的灵魂得救,进入天国,就要尽可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