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论《阴阳八卦》的科学性
写字楼正前方有冲煞,公…
东京无形民俗文化财概貌…
论《周易》与中国文化轴…
论《周易》与中国文化轴…
论《红楼梦》中贾宝玉形…
试论《恒先》的“自生”
“诗无隐志”章与荀学 …
孔子论《诗》与《孔子诗…
再论《算数书》与《九章…
最新热门    
 
论《无形人》中的文化身份探寻及建构

时间:2009-8-8 16:40:02  来源:不详
自己的文化身份。
  
  同时,作为黑人,认同于与其有着相似经历的黑人群体的文化属性在其文化身份的建 构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个人对其祖先和共同历史的一种归属感也是霍尔所定义的文化身份的 一个重要参数。正如书中所示,“无形人”即使在迷惘中也会对整个黑人群体所共有的各种 文化形式有所心系,比如他会想到黑人歌曲、舞蹈和传说等等艺术形式,还有黑人爱吃的甘 薯,这一切都是实际存在的,形成了他相对稳定的文化所属感。
  基于这种相对稳定的所属感,由于受到“其他许多差异点”的影响,“无形人”的文 化身份就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的过程中。随着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他经历着身份的不断变 化,从“边缘文化身份”,即真我被掩蔽,经由“混合文化身份”,即复杂的文化身份,再 到“新建构的文化身份”,即积极、复杂、但还会发生变化的文化身份。
  
  结语
  
  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各国文化,各民族文化,各地区文化无时无刻不在相互交流,相 互撞击,相互融合。于是,我们也在时时问自己“我是谁?”“我”就是过去的“我”亦或 现在的“我”?“我”是变化的“我”吗?“我”和“我”的民族又有什么联系?别人怎么 看“我”,“我”该怎么做到真正的“我”等等。这些既是小说主人公在思考的、而又何尝 不是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所遇到的问题。“无形人”的探寻之路,他在地下的冥思以及他的 种种大悟是黑人群体表露心声、认识世界、努力建构自我身份的过程,无疑也具有更为广阔 的现实意义: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个体,也应如“无形人”一般,在认同自己本民族文化的 同时,面对纷繁复杂的外来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不失“真我”,却也要努力地兼容并收,不 断地积极地建构一个更复杂、却也更有助于个人及社会发展的文化身份,这又何尝不是对社 会责任的积极承担呢?《无形人》的确是研究文化身份的一部较好的文本,给今天置身于“ 地球村”的我们带来颇多的启示。

  〔参考文献〕
  〔1〕Robert J. Butler ed. , The Critical Response to Ralph Ellison. (Greenwood p ress, 2000).
  〔2〕William Barrett, American Mercury, June 1952. This remark is quoted in The
  Critical Response to Ralph Ellison, ed. Robert J. Butler (Greenwood Press, 2000) .
  〔3〕W. T. Andrews, “The Black Migration”, in Cultural Contexts for Ralph Elli son’s Invisible Man, ed., Eric J. Sundquist (Boston, New York: Redford/ST. Mar tin’s, 1995).
  〔4〕Ralph Ellison, “Shadow and Act” XVII, in The collected essays of Ralph El lison, ed. John F. Callahan (New York: Modern Library, 1995).
  〔5〕“King of the Bingo Game” and “I Did Not Learn Their Names” are two arti cles from Ellison’s collection of essays Flying Home and Other Stories, ed. Joh n F. Callahan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98).
  〔6〕Ralph Ellison, Invisible Ma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 rch Press, 2004).
  〔7〕Thomas Heise, “Cultural Conversation in the Works of Ralph Ellison”, in R alph Ellison: Bloom’s BioCritiques, ed. Harold Bloom (Philadelphia: Chelsea Hou se Publishers, 2003).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