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男模成上世纪男色启蒙
一个警察眼中的修脚女
作家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概…
做一个“良民”的代价
这一年,一个个公众眼中…
小时候听大哥讲了一个穷…
一个小孩的话让我自卑了
一座城市没有博物馆 就…
西方画家笔下的几个世纪…
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遇…
最新热门    
 
一个世纪前的文学回眸

时间:2009-8-8 16:40:30  来源:不详
诠释一个"新"字,例举古今语言的对比、达尔文的进化论、文艺复兴诸事,娓娓而谈,言辞扎实,很有学养,真正是一种学术精神。
  吴宓也是。论文从学术考究始,说:"孔子曰:必先正名乎?苏格拉底辩论之时,先确定词语之义。新文化运动,其名甚美,然其实则另行研究。"对当时新旧文化对垒论辩,细数其弊:"一、大不谈正理,但事喜笑怒骂,将原文作者,加以戏侮轻鄙之词,以自逞快于一时,而不知评其文,非论其人也。""二、误解原文之意,不看其全篇全章之主旨,而单摘出其一字一句,蹈瑕寻疵,深文入罪。""三、凡作辩论之文者,无论其人如何心平气和,高瞻远瞩,犹常不免有对症发药之意。""四、凡作文为使读者受益,否则此文可不作。""五、辩论固为求真理,而辩论之后,真理未必能明。"吴宓在《论新文化运动》一文中列举此五病的论述确实是一种很可贵的态度,不知何故,后世学者一直没有予以重视。细细思之,这位老先生也的确固执,如他自言其故:"吾夙抱宗旨,不作辩驳之文,有攻我者,吾亦不为答复解释之举。吾自视极轻微,攻诋误会,实无损于我。盖我初无名答之可言,个人之得失利害,尤不足较。作文惟当准吾之良心,毋激亦毋讳,决不曲说诡辩,所谓修辞当立其诚是也。"这一"立诚"的学术精神,当是文学批评的应取态度。评论家不是裁判员,也不是审判员,能尽己所知所学,惮精竭虑,阐明己见,已是一家之言,言论主旨之高下优劣,读者自有判断。吴宓也说:"深望世之有志而文者,皆自抒己见,各抒主张,使读者并取而观之,而后自定其从违,自判其高下。孰是孰非,孰愚孰贤,孰有学孰无理,均可待读者自决之。"在二、三十年代,民主、自由高张的时期,这一主张显然是积极而有益的。
  就当今文坛的争鸣而言,章士钊、吴宓对待学术的态度和精神,可汲取之处也很多,我们在评人论事时,必须有辩证的眼光,若因政见不同而圈划派别,只见其短,不论其长,就可能抹煞许多受优秀的思想成果。
  4、浪漫主义的倡导者;郭沫若、郁达夫与成仿吾
  创造社的这三位重量级人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浪。其倡导的浪漫主义的流派与鲁迅、茅盾等人倡导的现实主义发展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两条并行的主流。
  郭沫若最早的评论作品是一封信--《致宗白华》,这也是现代文学评论中较早的一篇关于新诗的评论。这封信在《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刊出后,对新诗的发展产生过不可忽视的影响。最突出的是他给诗歌所下的定义:"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采)",他把前一部分归结为"人的问题",后一部分归结为"艺的问题"。这一诗的解构,给学诗写诗的人提供了一种可操作性的模式,大概初学诗的人都会很容易陷入他给出的这个简明的公式里去。把"灵感"和"直觉"放在写诗的首位,是从弗洛伊德、歌德等人的思想里套过来的,也与屈原、李白等古代浪漫主义的诗风一脉,即主张张扬个性,表现自我,但郭沫若又"吸取新思潮而不伤食"(沈从文《论郭沫若》),他广泛吸纳古今中外的诗歌原理,梳理和总结出许多很有经验性的主张,如,他强调诗是诗人人格的表现,论"人格比较圆满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诗人"。他在纵横比较中,提出"诗人是感情的宠儿,哲学家是理智的干家子。诗人是美的化身,哲学家是真的具体。"他强调灵感的作用,说"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在总结个人的写诗经验后,他提出做新诗的七条原则:一、要有纯真的感触,情动于中令自己不能不"写",不要凭空白地去"做",所以不是限题做诗,是诗成后才有题。二、表现力求真切,不许有一毫走碾。三、要用自己所有的言词,不宜滥用陈词套语和成语。四、不要拘束于押韵,总要自然。要全体都是韵。五、作一首诗时,须要有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心理。要使自家的诗之生命是一个新鲜的产物,具有永恒的不朽性。这么便是"创造"。六、全体的关系须求严密,不得用暖昧语。暖昧与深邃不同,不要误会。抒情的文字惟最自然者为最深邃,因为情之为物最见神奇不可思议的天机。七、要有余韵,有含蓄。这些原则对新诗的导向作用很强,在八十年代"朦胧诗"未出现之前,中国现代诗走的正是这样一条路。
  郁达夫是以小说成名,又以散文大家、旧体诗人驰名文坛的才子。同时,他的文论亦不可忽视。他最初的《艺文私见》一文,探究文艺与批评的关系,指责那些"新闻杂志上主持文艺的假批评家"循章循距研究文艺的做法,指出批评家的天职是"用了火把来引导众人,使众人在黑暗不明的坑里,看得出地下的财宝来。"呼唤"真有见识的批评家"出来,把这一笔混帐"开消明白"。浪漫的激情寓于他一种无所顾忌的斗争精神。也正是这一点,一开始就显示出一个作家的个性。郁达夫固小说和散文的创作实绩而掩盖了文论的成绩,其文论影响力并不太大。
  创造社中最有锋芒的文艺批评家是成仿吾。在当时的文坛,就有"黑旋风"的声名。1923年,他的《诗之防御战》是最初向新诗发难之作。这个鲠直而敢说真话的评论家,以泼辣的笔调,像一个"点名薄"一样,一一点击了胡适、康白情、愈平伯、周作人、徐玉诺等当时尝试新诗的大诗人的诗作,其语言的尖刻和羼利,几无人能比,如点评胡适的《人力车夫》,直说"这简直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坐在黄包车上谈贫寒问题,劳动问题,犹如抱着个妓女在怀中做了一场改造世界的大梦。"评《我的儿子》,说"这还不能说是浅薄,只能说是无聊"。评康白情的《羊儿》,说"这实在是一篇演说词,康君把他分成行,便算诗了!无怪乎草儿那么多,那么厚。"在现代诗出现之初,成仿吾能清醒地看破诗与非诗的界限,并竭力矫正,其勇气和贡献的确让人敬佩。郭沫若在《创造十年》中就对此有过评价:"那篇文章除掉成仿吾之外谁也不会做的,因为凡是多少要顾虑一下饭碗问题的人,谁个敢于做出那样的文章?至少我就不敢。在我们这个先生长先生短的黄金世界里,少称一个'先生'都可以得罪人,哪个敢有那样天王的胆量来言'战'"。成仿吾在以胆识和勇气破旧的同时,也在立论上表现出不俗的见识,体现了一个评论家"既破又立"的学者风度。他对好诗的期待是:"由鲜美的内容与纯洁的情感调和了的诗歌。""一切因果的理论与分析的说明是打坏诗之效果的","中了理智之毒,诗歌便也要堕落了。""诗的本质是想象,诗的现形是音乐,除了想象与音乐,我不知诗歌还留有什么。"这些主张对人们破除诗的妄见,清醒审视诗歌的形式与内容不啻是一方药石。因其涉及的名家、大家多,这篇论文的影响力甚大。就勇气和见识而言,成仿吾称得上是当时最优秀的文论家之一。同时,在创造社 和文研会论战中,他几乎是与鲁迅势均力敌的一对敌手,限于篇幅,有暇更论。
  5、一位独具特色的评论家:沈从文
  对沈从文先生的研究,评其小说、散文的多,而对他的文论关注的并不多见。观一个作家,如果忽视他的理论准备和文学主张,很容易走向偏颇和失当。文学上的大家,往往都是既注重创作的实践,又重视理论的建树的。他的理论就是一生写作经验的积累,是留给后世的一笔财富。
  沈从文最重要又最有影响的评论是《沫沫集》,这虽是文学评论,却很耐读。我的体悟是:一、流畅、活泼的散文化语言;二、直觉美的艺术趣味;

三、中肯冷静的艺术识见。这从《论朱湘的诗》和《论中国创作小说》两文可窥一致。
  先说其一。沈从文的评论一如他优美纯朴的散文一样,很讲究语言的轻松自如,如《论朱湘的诗》,开篇就说:"使诗的风度,显着平湖的微波那种小小的皱纹,然而却因这微波,更见出寂静,是朱湘的诗歌。"又如:"用东方的声音,唱东方的歌曲,使诗歌从歌曲意义上显出完美。"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识见阐述或描述一种风格,一种现象,而不刻意寻找理论的证据,从而使他的评论语言平易、形象,能直入读者的心里。任何文学作品,语言都是第一要素,没有和谐优美的语言,就唤不起读者的阅读欲望。
  其二,以"乡下人"自居的沈从文没有二、三十年代作家们"言必西方"的阅历和引经据典的习惯,他所凭依的主要是对作家、作品的直观感性的印象。湘西这片纯朴自然的净土造就了灵性的沈从文,他的创作,评论大都靠个人悟性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路。以艺术趣味把握评论正是沈从文独特的地方。《论中国创作小说》中评叶绍钧小说的一段话:"《膈膜》代表作者最初的倾向,在作品中充满淡淡的哀戚。作者虽不缺少那种为人生而来的忧郁寂寞,都能以作父亲的态度,带着童心,写成了一部短篇童话。这童话为《稻草人》。然而从创作中取法,在平静美丽文字中从事练习,正确观察一切,健全的体会一切,细腻的润色,美的抒想,使一个故事在组织篇章中,见各样不可少的条件,叶绍钧的作品,是比一切作品还适宜于学习取法的。"评冰心,"以自己稚弱的心,在一切回忆上驰骋,写卑微人物,如何纯良具有优美的灵魂,描画梦中月光的梦,以及姑娘儿女们生活中的从容,虽处处略带夸张,却因文字的美丽与亲切,冰心女士的作品,以一种奇迹的模样出现,生着翅膀,飞到各个青年男女的心上去,成为无数欢乐的思物,冰心女士的名字,也成为无人不知的名字了。"就此两例,足以看出,沈从文先生在评论中不作理性的分析和常识的阐述,是吃透、消化了之后,又经过滤、提炼、赋予个人的理解。而能做到这一点的评论家,现代文学中惟沈从文一人。
  其三,在对一个时期,一批作家的创作水准的判断力上,沈从文是具有史家眼光的。《论中国创作小说》以"五四"的高潮、落潮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为起点,将现代创作小说划为三个阶段,选评40多位作家,对"五四"时期的小说创作作全景式扫描,在把握创作走向和判断作家作品得失方面,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论断。他对"五四"运动初兴期的中肯评价是,"几个在前面走的人,努力的结果,是使年青人对这运动的意义"有了认识,"对一切制度的怀疑,对习惯的抗议,莫不出之以最苦难的姿态。""虽然幼稚,但却明朗健康,便是第一期努力所完成的制高点"。并且公正地说:"当时的'提倡'者却不是'制作'者,他们为我们文学应当走去的路上,画了一些圆,作了一些说明,自己可并不'创作'。"对鲁迅作品的评价,沈从文不是当时的第一人,但能在评价其优胜的一面时,冷静地说出"鲁迅的悲哀,是看清楚了一切,辱骂了一切,嘲笑了一切,却同时仍然为一切所困窘,陷到无从自拔的沉闷里去了。"这一识见是独到的。对创造社的评价是"以夸大的、英雄的、粗率的、无忌无畏的气势,为中国文学拓一新地。""使创作无道德要求,为坦白自白,在作品的方向上,影响较后的中国作者写作的兴味实在极大,同时,解放了读者兴味"。"成功处即见堕落处"等。对作品的解读上,沈从文更注重从人性和读者的心理的角度着眼,他指出:"时代这东西,影响一切中国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从不缺少'病的焦躁',十年来年青作者作品的成就,也似乎在说明这'心上的不安'",他称赞凌叔华的《花之集》、《女人》"不为狭义的'时代'产生,为自己的艺术却给读者写了两本好书。"从真正艺术的角度说,沈从文这一论断有可取的一面。检讨过去一时代作品"病于纤巧",从一些大家的"影响"和"暗示"分析,指出形成了"一种极可非难的习气","许多创作,在把文学为有意识向社会作正面的抗议的情形里转到把文学为向恶势力作旁敲侧击的行为,抓他一把,捏他一下,作者虽然聪明智慧了许多,然而创作给人也只是一点趣味,毫无其他可企望的了。"所以,我们有理由说,沈从文是现代文学史最具史学眼光和超前意识的大师,他的论断,以今天的文学发展趋势解读,大致是吻合的。他拓展了我们的视野。
  6、对中国现代散文的整体扫描:朱自清与钱杏邨
  把朱自清与钱杏 合起来谈,好像找不出多少共同的主张来,但俩人在散文评论中有一条连线,那就是钱杏 在《现代十六家小品序》中提到的"《五十来年的中国文学》(胡适作)……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一次结帐。第二回,却不能不数朱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