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红楼梦》中的八字命例
时代狂人贾宝玉——剖析…
论《红楼梦》中贾宝玉形…
言在此而、意在彼——<…
《红楼梦》的诗词曲赋
红楼梦评论
《红楼梦》、“红学”与…
重新评估《红楼梦》的巨…
论《红字》的清教观
红楼幻境与顾城的生死哲…
最新热门    
 
《红楼梦》作者不可能是“曹雪芹”

时间:2009-8-8 16:40:36  来源:不详

胡适在《红楼梦考证》中先说《红楼梦》“不值得猜”,然后断然下结论道:

  (1)《红楼梦》的著者是曹雪芹。

  (2)曹雪芹是汉军正白旗人,曹寅的孙子,曹頫的儿子。

  《红楼梦》真的“不值得猜”吗?《红楼梦》作者真的是曹寅之孙、曹頫之子的“曹雪芹”吗?我们通过解谜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曹寅,胡虏之奴仆也。

  《石头记》第五十回,有四个“已解之谜”,即作者已经告诉我们谜底的谜语,我们就来猜猜这四个“已解之谜”。既然是“已解之谜”,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呢?因为这四个“已解之谜”也没有人弄懂过。

  第五十回

  李纨因笑向众人道:“让他自己想去,咱们且说话儿。昨儿老太太只叫作灯谜,回家和绮儿纹儿睡不着,我就编了两个‘四书’的。他两个每人也编了两个。”众人听了,都笑道:“这倒该作的。先说了,我们猜猜。”李纨笑道:“‘观音未有世家传’,打《四书》一句。”湘云接着就说:“在止于至善。”宝钗笑道:“你也想一想‘世家传’三个字的意思再猜。”李纨笑道:“再想。”黛玉笑道:“哦,是了。是‘虽善无征’。”众人都笑道:“这句是了。”李纨又道:“一池青草草何名。”湘云忙道:“这一定是‘蒲芦也’。再不是不成?”李纨笑道:“这难为你猜。纹儿的是‘水向石边流出冷’,打一古人名。”探春笑问道:“可是山涛?”李纹笑道:“是。”李纨又道:“绮儿的是个‘萤’字,打一个字。”众人猜了半日,宝琴笑道:“这个意思却深,不知可是花草的‘花’字?”李绮笑道:“恰是了。”众人道:“萤与花何干?”黛玉笑道:“妙得很!萤可不是草化的?”众人会意,都笑了,说:“好!”

  这四个“已解之谜”单独各自成谜,串起来后又构成另外一个谜语。就是这个连环谜语,道出了有关《石头记》作者的莫大的秘密。

  1、李纨之谜

  我们先看李纨的两个关于“四书”的谜语。

  (1)谜面:“观音未有世家传”,打“四书”一句

  谜底:虽善无征

  此谜谜面意思是说观音身世不可考,没有一代一代传下来、传下去的证据。

  作者先指出谜底不是“在止于至善”,特意提醒我们注意“世家传”三个字,结果谜底是“虽善无征”,意思为:观音虽然至善,但却来路不明(没有祖宗),去向也不明(没有后代)。“征”,证明,这里指稽考。

  但是作者告诉我们,不是“在止于至‘善’”之论,还借宝钗之口劝诫我们:“你也想一想‘世家传’三个字的意思再猜。”李纨还笑道:“再想!”作者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继续看第二个谜语。

  (2)谜面:一池青草草何名?

  谜底:蒲芦也

  此谜谜底为“蒲芦也”,让人疑窦丛生,万分不解。显然谜底只能是“蒲芦”,而绝不会是“蒲芦也”,充其量是“‘蒲芦’也”。也就是说,我们只能说谜底是“蒲芦”,而不能说谜底“是蒲芦”,如果引号点错了,意思也就全变了。《石头记》本无标点符号,但既然李纨强调“我就编了两个四书的”,“打四书一句”,并且用上面的第一个谜语为我们做了示范,所以我们可以断定湘云所答谜底为“蒲芦也”,而绝非“‘蒲芦’也”。因为这个谜底也出自“四书”,原文为:“……夫政也者,蒲芦也。”如果是“‘蒲芦’也”,那谜底就不是“四书”当中的一句,而只是“四书”当中的一个词了。如果有人还要反驳说,这个谜语只是关于“四书”的,并没有要求“打四书一句”。那么就更不用在“蒲芦”后面加个“也”字了,直接回答“蒲芦”就可以了。

  “蒲芦”是“草名”。“蒲芦也”,是什么?作者为什么借“四书”之名,一定要在“蒲芦”后面加上个“也”字呢?“蒲芦也”之“也”究竟为何而来,又从何而来?这个问题就成为破解此谜的关键。

  一池青草草何名?这个句子当中,只有“池”字带有一个“也”,若将“也”字拿走会是什么样子呢?“一‘清’草草何名”!这是什么样的草呢?是“清”草,“草”与“朝”谐音,“‘清’草”者,“清朝”也;“草(第二个草字)何名”,也就是“朝何名”。那么谜面就变成了这样:“一清朝朝何名?”一个“清朝”之“朝”叫什么名字呢?

  谜底:蒲芦也。

  “蒲芦”,草科的“蒲芦”就是“葫芦”。《辞海》:“葫芦,别称‘蒲芦’,葫芦科,一年生攀缘草木。”但作者却称之为“一池青草”,葫芦怎么会生长在水里呢?且莫计较,作者的用意也并不在此。“葫芦”,读谐音就是“胡虏”。所以谜底为:“胡虏也”。

  那么,谜面与谜底实际上是:清朝之朝何名?胡虏也!

  “也”字放在这里是多么的恰当!多么的精彩!

  “蒲芦”,倒过来读是“芦蒲”,“芦蒲”者,“奴仆”也。那么这个谜语又可以变为:“清朝”之“草”何名?“奴仆”也。

  这又成了另一个谜语,但这个新谜语是倒过来的,等于告诉了我们谜底,让我们猜谜面,并且限定了谜面的范围,即必须是“清朝”之“草”。谁是清朝的“奴仆”呢?是“清朝”之“草”(第二个“草”字,二者不可去其一)。“草”“何名”?这棵“清朝”之“草”又叫什么名字呢?我们继续大胆地往前走,但切记千万别不回头。

  2、李纹之谜

  谜面:水向石边流出冷

  谜底:山涛

  此谜谜底为“山涛”,实属望文生义、信口开河,显然“山涛”二字,只能勉勉强强地作为“水向石边流出”的谜底。但再加上个“冷”字后,无论你多么高明,怎么旁征博引地解释,都不通。那么作者为什么给出这么个谜底呢?

  其实,脂砚斋早就给我们指出过,此乃“障眼法”也。在“胡虏”之清朝,文字狱是头上悬着的一把利剑,行文太过直白,脑袋早就搬家了,还想为“闺阁昭传”吗?那怎么办?作者自喻为砚台,“身自端方,体自坚硬”,不让说真话,难道就此假话连篇不成?难道就此放弃发言权了吗?当然不,“虽不能言,有言必(笔)应”,作者早就想好了,那就妙笔生花吧。

  我们来看看作者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

  水向石边流出冷。此句主语是“水”,谓语是“流”,既然“水”在“流”动,那么此“水”从何而来呢?“水流出冷”,即“水从‘冷’流出”,但“冷”字只有两点,没有“水”啊?有,底下还有一点。“水从‘冷’流出”后,“冷”字便只剩下“今”了。

  “水”又去向何方呢?“向石边”。注意“边”;“向石边流出”,注意“出”。意思是说,水并不是流到石边就停止不动了,而是从石边继续流出。这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水这么冲刷石头,结果会把石头的“边”冲走。“石”去掉“边”,就只剩下“口”了。(此乃“鹅卵石”之成因也。)

  那么剩下的“口”和“今”放在一起是什么呢?是“吟”。

  所以此谜谜底绝对不是“山涛”,而是一个“吟”字。但作者为什么一定要“流出”这个“吟”字呢?

  3、李绮之谜

  谜面:萤

  谜底:花

  “萤”与“吟”谐音,上一个谜底就是“吟”,此谜谜面已经明白无误地为我们打了满分。

  但“萤”的谜底为什么是“花”呢?

  前面已经说过,这是个连环谜语,让我们回过头来,把四个谜语串起来再看一看。

  (1)“观音未有世家传”,作者特意提醒我们注意“世家传”三个字,主要目的是为了告诉我们有一种说法:观音是莲“化生”的。观音可不是坐在莲花宝座上吗?注意“化生”之“化”字。

  (2)“一池青草草何名”的谜底是“蒲芦也”,而“蒲芦也”之“蒲芦”,除了是草木科“葫芦”之别名外,还是另外一种昆虫的名字。

  “蒲芦也”,出自《四书》《礼记·中庸》:“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谋政,地道谋树,夫政也者,蒲芦也。”

  东汉经学家郑玄注释为:“蒲芦,蜾蠃(念果裸),谓土蜂也,诗曰: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螟蛉,桑虫也。蒲芦取桑虫之子去而变化之,以成为己子。政之于百姓若蒲芦之于桑虫也”。

  意思是说,蒲芦就是俗称的土蜂,土蜂将桑虫的孩子拿去,然后变化它、使它成为自己的孩子。(“螟蛉之子”的来历。)

  原来“四书”上的“蒲芦”,实际上指的是土蜂之“蒲芦”,而不是葫芦之“蒲芦”。作者却巧妙地将二者结合在了一起,可谓“一箭双雕、一石二鸟”。

  所以,清朝既是葫芦之“蒲芦”,也是土蜂之“蒲芦”。注意原文中“变化”之“化”字。

  那么清朝这个土蜂又将谁的孩子抢去,然后“化”之,使之成为自己的“螟蛉之子”呢?当然是明朝,这可怜的螟蛉!

  大家都知道,清朝掳去汉人可不是为了养“螟蛉之子”,而是要把他们当作“包衣”,包衣即奴才,奴才正是“芦蒲”之“奴仆”。那么,这个奴仆是谁呢?是“清朝”之“草”(第二个“草”字)。“清朝”之“草”,“草”又“何名”呢?

  (3)“水向石边流出冷”的谜底告诉我们是“吟”,“草”名“吟”,“草吟”!这还能是别人吗?正是曹寅!除了这个著名的包衣奴才还有谁?!在江南名妓、秦淮八艳等诸姐妹的故乡——金陵、苏州当织造,不骂你骂谁?(康熙时,曹寅任江宁织造,其妻之兄李煦任苏州织造。)

  (4)“萤”的谜底是“花”。黛玉解释说:“‘萤’可不是草化的?”

  萤在夏季多就水草产卵,化蛹成长,古人误以为萤是由腐草本身变化而成。《礼记·中庸》:“季夏之月……腐草为萤。”

  注意“草化”之“化”。

  我们来归纳一下:观音是莲“化”的,“螟蛉之子”是“蒲芦”即土蜂“化”的,而“蒲芦”又是“葫芦”,即“胡虏”,那么“螟蛉之子”是“胡虏”“化”的。

  “蒲芦”又是奴仆,“螟蛉之子”也是奴仆,而奴仆名叫“曹寅”,那么“曹寅”是“胡虏”“化”的。

  黛玉道:“‘萤’可不是草化的?”

  “萤”与“寅”谐音;“草”与“曹”谐音,又与“朝”谐音。黛玉的意思有两层,一层为“寅”可不就是“曹”家生的吗?一层为“曹寅”可不是清朝之朝“化”出来的吗?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个由四个谜语组成的连环谜语的谜底是:曹寅是被“胡虏”掳去而“化”出来的“奴仆”,即曹寅乃胡虏之奴仆也!

  关于曹寅(1658-1712)。

  明朝天启元年(1621),清太祖努尔哈赤统率后金八旗兵攻占沈阳、辽阳一带,曹寅之祖曹世选及其子曹振彦被俘投降,沦为满洲贵族的包衣,也就是家奴。曹世选父子后来被分配到多尔衮属下,充任多尔衮的仪仗亲兵。曹振彦能武能文,受到主子多尔衮的赏识,将他提拔为旗鼓牛录章京,也就是由汉人家奴编立的兵民合一基层组织的军政长官,率领亲兵保护多尔衮行军征战。清朝顺治元年(1644),定都北京,曹家也跟随着大军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