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论《阴阳八卦》的科学性
论《周易》与中国文化轴…
论《周易》与中国文化轴…
百年《老子》散文艺术研…
论《红楼梦》中贾宝玉形…
试论《恒先》的“自生”
“诗无隐志”章与荀学 …
孔子论《诗》与《孔子诗…
郭店《老子乙》的“清静…
郭店《老子乙》的“日损…
最新热门    
 
论《老残游记》的艺术形式革新

时间:2009-8-8 16:41:50  来源:不详
参与者。这样,作者把视点固定在老残身上,作品的描写对象基本被限制在老残的见闻之内。现存的《老残游记》,并不是一个完本。但从能够见到的初集二十回,二集九回和外编卷一(残稿)的内容来看,都是围绕老残的游历而展开描写的。书中写到的基本内容是:游历济南;曹州府暗访酷吏玉贤;访东昌府杨氏藏书;荐申东造访求刘仁甫投宿桃花山迂玙姑、青龙子;齐河县听二翠讲述黄河水灾;揭露清官刚弼残苛,侦探十三条人命大案(以上初集);泰山听逸云谈禅;江苏淮安探亲;游阴曹地府(以上二集);游历北京(外编卷一残稿)。这些几乎和生活一样散乱的片断,正是借了老残的游踪被串连成一个整体。应该说,作者很好地发挥了游记体利用旅游主人公统帅全书结构的功能。但是,有时为了叙述上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在个别情况下,作者有意突破第三人称限制叙事范围,又回到全知叙事上来。如申东造访刘仁甫投宿桃花山遇玙姑与青龙子(八至十一回),老残就不在场,变成第三人称客观叙事。但作者仍保留了游记形式,只是变换了旅游主人公。在揭露清官刚弼的昏庸暴虐时,当白子寿为魏氏父女洗冤后又请老残对十三条人命大案的真凶进行访查,老残一下子由观察者变成了事件的参与者和当事人。特别是差人许亮在老残授意下用贴近真凶吴二浪子的办法查明真相的过程,老残不在其间。二集中,德慧生妇人、环翠与泰山尼姑逸云夜话谈禅,老残亦不在场。此外,书中还有对老残以外的人物直接进行心理描写的地方,如十七回写翠环的心理活动;二集第二回德夫人对逸云的想法等。这些都逸出了第三人称限制叙事的范围。说明作者在决心采用新的叙事角度时,对于传统全知叙事方法的留恋。

    其次,作者非常重视对旅游主人公在不断变换的场所和接连出现的人物、事件面前的新鲜感受和新颖见解的表达,这使小说由单一的对于外部客观事物的冷静描写,变而为兼具表现旅游主人公内心情感、情绪功能的文体,从而丰富了小说的艺术世界。随着时间、空间的不断转换,旅游主人公不断接触陌生场景、人物和事件,产生许多新鲜感受和新颖见解,这些以亲切意味表达出来的陌生感、新鲜感,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游记体小说所具有的这一艺术功能,在《老残游记》之前,还很少有被这么充分地运用和发挥过。在小说所描写的漫长的旅游过程中,作为观察者的老残,对所接触到的景物、人物、事物,都有一些新鲜的感受和颇为独特的认识。对这些内容的表达,占了小说很大的篇幅,甚至可以说构成了作品的主体和精髓。

    《老残游记》一书,在思想上的独特贡献,在于作者对清官虐民的揭露。由于这一见解,使它在晚清众多抨击官场的著作中独树一帜。这是文学史家所公认的,也是作者本人所乐于称道和引以自豪的。而这一思想,正是通过观察者老残的感受和认识加以表达的。当老残暗访过酷吏玉贤虐民的种种罪行后,发出了“哀哀我民,何遭此不幸”的沉痛慨叹,他题诗对酷吏发出了“杀民如杀贼,太守是元戎”的控诉。在听到和亲眼见到以清廉自命的刚弼刚愎自用、滥用酷刑、胡乱判案、冤枉良民时,老残怒不可遏,以至直闯公堂,面斥刚弼。由此,他对清官的认识更深了一层,正象第十六回原评所说:“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我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这种见识独到的议论,在小说中有许多,使人感到新鲜而深刻。

    此外,为历来研究者所争议的初集第八至十一回,申子平夜访桃花山遇yú@①姑、黄龙子,是书中脱离了老残见闻的章节,因此,评论者认为它与全书结构不统一。作者在这几回中临时更换了一个观察者,不由老残亲自出面,而由申子平代替,也是为了借用申子平的眼睛“使之陌生”,从而造成一种新鲜感和神秘感。如果换了老残,则他所造访的乃是自己的同道,与自己同属于一个“圈子”里的人,无论黄龙子、yú@①姑们的生活环境,还是思想、识见,都不会造成书中表现出来的那种对于申子平的陌生感和新鲜感。实际上,yú@①姑所谈的儒、释、道三教同一于“诱人为善,引人处于大公”的道理,对宋明理学“存理灭欲”的抨击,黄龙子关于“北拳南革”及宇宙形成的议论,都不过是在宣传作者的思想,有着浓厚的太谷学派气息。试想,如果当时在场的不是申子平而是老残,发这番议论的就该是老残,而轮不到别人了。《老残游记》二集中,泰山尼姑逸云向德夫人、环翠连篇累牍地谈禅,后二者就会感到一种陌生感和新鲜感。如果面对老残,因为“这位铁老爷佛理精通”,就只有向他请教的份儿,而不能向他宣讲了。所以《老残游记》中,凡是逸出第三人称限制叙事范围的内容,往往是为了造成这种可以加强艺术魅力的陌生感和新鲜感。

      二、游记散文笔法大量引进,改变了小说的结构和叙事角度,改变了小说的审美情趣

    一位现代小说理论家曾把故事体视为“最低下和最简陋的文学机体”,认为读者爱听故事,“完完全全是原始性和好奇心使然”,至于小说家讲述曲折故事的本领,乃是一种“原始的才具,”[(3)]这种说法虽然不无偏激,但说明现代的小说理论家、小说家和读者,已不再把故事情节视为小说的重要特性,他们无论是创作、评论、阅读小说,都已不再把兴趣放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上。茅盾在谈到五四以后,在现代小说影响下读者阅读眼光和阅读情趣的改变时指出,人们已经由读“情节”转变为读“情调”和“风格”了[(4)]。其实,在小说创作上舍弃情节,追求情调、情趣和风格的,《老残游记》应该是先行者。它就是一部使人无情节可读,但却富有情趣的作品。这种审美情趣的改变,当然与大量输入的域外小说的影响有关,但作者并没有生搬硬套西方小说的表现方法,而是把中国古代游记体的散文笔法大量引进小说,淡化了小说的故事情节,使小说增添了古典散文式的高雅情趣。

    我国的游记体散文产生于南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是这一体裁的开创者。从保存下来的谢灵运的《游名山志》的一些片断看,还只是对景物的客观而简略的记述。至唐代,游记体散文放出异彩。元结的游记,已于客观的叙述、描写景物之外,加进了主观抒情和议论的成分。山水游记大师柳宗元在广泛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又自出机纾,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和准确凝炼而又传神的语言,形神毕肖地再现山水景物,使人读之如身临其境。同时,他又非常自然地把自己横遭贬谪压抑的悲愤之情,寄托于山水之中,创造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奠定了我国游记体散文的基本体式。到了宋代,宋人“尚理”的倾向也影响到游记的写作,象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的《石钟山记》,都在借自然景物以谈感受,发议论,遂使宋代游记不仅以写景、抒情见长,而且以议论、说理取胜。宋代诗词大家陆游的日记体游记专著《入蜀记》,或写景状物,或记述名胜古迹、风俗民情,或考证地理沿革,或抒发感慨议论,丰富了游记散文的表现力。《入蜀记》的出现,在写作上直接影响了后世被誉为“古今纪游第一”的《徐霞客游记》。明末的山水小品,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相标榜,作者们或描写山光水色,或描摩世态人情,其中也“有不平,有 讽刺,有攻击,有破坏”[(5)],信笔直书,毫无滞碍,文笔潇洒,意味隽永。于写景、抒情、议论之外,又增添了对情趣和情调的追求。

    刘鹗是一位既具深厚文化素养,又具有丰富游历的学者、艺术家。他选用游记体写小说,在小说中融进游记散文小品的笔法和情趣,是非常自然,也是易于做到的事。

    游记散文笔法的运用,最突出的自然是作品中那些大段的景物描写。象初集中对济南千佛山、大明湖、四大名泉的细致生动而又富有情趣的描写,对黄河冰塞和月光辉映下的雪山、白云景致的描写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写景文字。这些精彩段落,已为文学史家、批评家们所反复引用称赏,这也是作者颇为用力和自负的地方。所以在第三回原评中说:“第二卷前半,可当《大明湖记》读。此卷前半,可当《济南名泉记》读。”对自己用散文笔法写小说供认不讳,而且希望读者把小说中的写景片断当作游记读。

    中国传统小说一向不重视自然景物描写,偶或有一点这样的零星文字,也只是作为人物生活环境和心境的某种衬托而居于很不重要的地位。小说家把主要精力用于编织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对景物描写既不重视,也很少用力。所以其写景的文字,大都袭用现成的诗词和套语,千篇一律,表现不出不同景物的特点。而刘鹗在《老残游记》中,彻底抛弃一切陈词滥调,采用新鲜活泼的白话和口语,根据自己的深入观察和切身体会,对景物进行了准确、细致、生动、形象的逼真描写,不但写出了旅游观察者眼中的景物,而且更注意写出观察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和心境,使人读之如身临其境。

    《老残游记》的景物描写,很注重写出个别景物所独具的特色。可以说,书中的每一处都是彼时彼地的景物,而可不代之以其它。如“寒风冰塞黄河水”(第十二回)的描写,这是一段顺着旅游者观察欣赏目光所进行的动态景物描写。作者这种写实笔法,使人感到既真切,又亲切,又有流动感。正因这描写来自切切实实的实地观察,所以才能写出景物所独具的特色。他在十三回回末原评中对这段黄河冰冻的描写评论道:“止水结冰是何情状?流水结冰是何情状?小河结冰是何情状?大河结冰是何情状?河南黄河结冰是何情状?山东黄河结冰是何情状?须知前一卷所写是山东黄河结冰。”可见,写出景物特点和个性,乃是作者一种非常自觉的艺术追求。

    《老残游记》不但注意写出旅游者眼中的景物,而且还着力结合观察者观察、欣赏的过程表现出他面对景物时的心态和感受。第十二回有一段写老残在齐河县大堤上冬夜观赏月下雪山的文字,作者不是照像式的把摄入镜头的现成景物客观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而是把整个观赏的过程都很细致具体地写了出来,使读者如尾随其后,在他的指点下同他一道观赏景致。作者在描写时,运用了诸如“一层一层的山岭,却不大分辨得出”,“看不出是云是山”,“及至定神看去,方才看出那是云,那是山来”,“越望越远,渐渐的天也是白的,山也是白的,云也是白的,就分辨不出什么来了”等等动作性很强的语句,把老残赏景时的动作、神志、心态都活画出来,使人感到分外亲切。小说接下去又很细致地刻画出老残面对雪月交辉的冬夜景致时的感伤心理,读之令人黯然神伤。

    中国传统诗词散文,讲究所谓“情景交融”,小说中亦间有融情于景的片断描写。但象《老残游记》这么用力对景物、对观察者的观赏过程以及观察时的感受做如此细致真切的描绘者,尚无先例。在《老残游记》中,景物描写不再是可有可无的枝节,它甚至也不仅仅是配合环境描写,烘托人物情绪的衬托性文字,它本身已成为小说的重要内容、重要的描写对象和审美对象,寄托着作者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从而获得了在小说中独立存在的价值。这景致和观赏者的情绪和情趣,就足可供读者欣赏玩味,它可以成为故事、环境、人物之外的独立的审美对象。

      三、其它非情节化因素

    中国传统章回小说,以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为吸引听众和读者的主要手段,为了保证故事情节以适当的进展速度抓住听众和读者的注意力,作者必须注意强化小说的动作性,也就是要通过人物的行动,通过人物之间尖锐的矛盾斗争,来推动小说的进展,而尽力避免那些动作性不强的容易使听众和读者倦怠生厌的静态描写,诸如环境景物描写、心理描写、长篇的议论和对话等等。而这些内容,却恰恰在《老残游记》中受到极大的重视,占了相当大的比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