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宋代之防盗版
宋代——还是宋国——有…
陕西韩城宋代壁画墓揭开…
《渭城曲》在宋代的歌唱…
宋代文学与《宋代文学史…
陶渊明在宋代被空前接受…
基于宋代士人心态的解读
宋代处置犯官方式探讨
论苏轼在宋代文坛上的地…
儒释融合中的宋代士人与…
最新热门    
 
宋代绘画与宋代田园诗

时间:2009-8-8 16:42:48  来源:不详
到,画面上老牛与小牛分站在河的两侧。陈与义在诗中道破了画家如此构图的玄机:原来小牛急不可耐要去吃草,早已先过了河;却又不愿远离母牛,于是站在对岸长鸣等待。诗句精妙地表现了小牛活泼好动的天性与依依恋母之情,可谓深得画者之心。还有的题画诗善于迁想妙得,收到“画工初意未必然,而诗人广大之” 19 的艺术效果。如赵汝绩《题黄存之春庄急雨图》:“山浓树密村欲浮,农夫有事营田畴。鹁鸪声歇风雨急,田塍滑如翻油。牢披蓑衣紧系笠,浑身水流两股栗。拣时浸种开稻包,心急鞭牛牛步急。前年春寒再移秧,去年春旱赤地荒。东邻西保几人在,渠今尚得本身强。低头无言心似苦,定愿五风十日雨。禾头粒粒饱秋霜,糠籺充肠米田主。我家镜湖烟水湄,身虽不耕眼见之。何人得此畎亩趣,短纸写出无声诗。坐令展卷三太息,力穑莫供浮末食。君看此辈终岁勤,返向沟中作捐瘠。”诗人由农夫雨中耕田的画面,联想到他们连年辛苦,最终仍不免饿死的悲惨命运,使绘画的主题得以深化。

以上这些作品虽然都是因画而作,但从内容来看,它们又都是不折不扣的田园诗。晋唐时期,田园诗基本上都是以真实的自然、真实的乡村生活为创作题材。而到了宋代,田园画的兴起为诗人们开辟了新的视野,他们以绘有田园景象的图画为审美对象,由画面触发诗情。可以说,题画是田园诗发展到宋代出现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创作方式,是宋人的一大创新。

宋代的绘画不仅为田园诗提供了创作的模本,它的主要内容也逐渐向田园诗中渗透。北宋后期、南宋前期,以农村日常生活为表现内容的风俗画沛然兴起 20 。据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邓椿《画继》、元庄肃《画继补遗》等记载,北宋陈坦有《田家娶妇》,李唐有《村医图》,南宋朱光普有《村社赛神》,李嵩有《服田图》等名迹。至今尚能看到的田园风俗画有王居正的《纺车图》、马远的《踏歌图》、李嵩的《货郎图》以及佚名的《蚕织图》、《炙艾图》等等。这些图画展示了两宋农村丰富多彩的风俗习尚,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这类田园风俗画带动了田园风俗诗的创作。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诗经》中,曾出现过一些反映民间风俗的作品。如《豳风·七月》,详细地讲述了农村一年四季耕种、养蚕、收获、祭祀等生产生活,可谓是最早的田园风俗诗。但是,这一优秀的文学传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东晋时期,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他的作品以表现自己的隐居生活为主要内容,几乎没有涉及到当时的农村风俗;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亦着意刻画自己庄园别业生活的风雅情致,很少对农村风俗流露兴趣。中晚唐之际,随着新乐府运动的开展,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逐渐受到诗人的关注,农村风俗也随之出现在诗歌作品中。如刘禹锡《竹枝词》、司空曙《送神》、张籍《江南行》、王驾《社日》等,表现了南北各地农村耕织捕鱼、祭神赛社的情景,宛如一幅幅描绘着民俗风情的画卷。但是,唐代以风俗为内容的田园诗为数尚少,所反映的民间风俗也非常有限。而到了宋代,这一类的田园诗已经蔚为大观,饮食风俗、行旅风俗、婚姻风俗、经济生产风俗、宗教信仰风俗、岁时节日风俗无所不有。北宋舒亶《和马粹老四明杂诗》、南宋陈造《房陵十首》,都是以大型组诗的形式展示一方风俗。祭社是宋人颇为重视的一项活动,在春秋两个社日,村民击鼓吹箫,迎神赛会,拜祀土地,以祈求来年的丰收。社日风俗是宋代画家非常喜爱的题材,如画工陈坦《村落祀神》、朱光普《村社赛神》,都描绘出热闹非凡的社日场景。宋代诗人也同样对社日风俗情有独钟。李若川《村社歌》,杨万里《观社》,陆游《赛神曲》、《春社》、《秋社》,高翥《社日》,刘克庄《观社行》等都是非常出色的作品。南宋黄大受《春日田家三首》其二也是较有特色的一篇,诗云:“二月祭社时,相呼过前林。磨刀向猪羊,穴地安釜鬲。老幼相后先,再拜整衣襟。酾酒卜筊杯,庶和神灵歆。得吉共称好,足慰今年心。祭余就广坐,不问富与贫。所会虽闾里,亦有连姻亲。持殽相遗献,聊以通殷勤。共说天气佳,晴暖宜看春。且愿雨水匀,秋熟还相亲。酒酣归路喧,桑柘影在身。倾欹半人扶,大笑亦大嗔。勿谓浊世中,而无羲皇民。”诗中详细而具体地描述了筹备、祭拜、聚饮、醉归四个场面,每个场面都鲜活生动,构成一幅长卷的宋代社日风俗图。宋代田园风俗诗的集大成者当推南宋诗人范成大,其代表作《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堪称江南农村风俗大全。诗中涉及春日养蚕、祭社、斗草、踏青、上坟;夏日移秧、忌蚕、葑田护岸;秋日乞巧、饮重阳酒、脍鲈;冬日修茅屋、筑牛宫、拜年等活动习俗,具有浓郁的节令特色和地方特色。范成大晚年还以家乡吴县岁末风俗为题材,创作了著名的《腊月村田乐府十首》,分别是《冬舂行》、《灯市行》、《祭社词》、《口数粥行》、《爆竹行》、《烧火盆行》、《照田蚕行》、《分岁词》、《卖痴呆词》、《打灰堆词》,展示了江南农村特有的年俗,反映了农民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美好的人生愿望。

总的来看,宋人用有形诗——绘画记录了大量的民间风俗;与之相应的是,他们也用无形画——诗歌对民间风俗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诗与画珠联璧合、交相辉映,宋代的民间风俗也因此而大放异彩。

两宋以田园为题材的绘画大兴,引起了统治者的注意。他们通过田园画体察民情,同时更有意识地将田园画引导到讴歌太平的创作道路上来。举一个最典型的例子,今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南宋马远《踏歌图》,画面是农民在欢娱歌舞,宋宁宗的亲笔题诗“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垄上踏歌行”亦赫然在目,可见在统治者眼中,田园的欢乐是与太平盛世划上等号的。在统治者意图的指导下,画院画工纷纷创作田园画。据邓椿《画继》卷七记载:“杨威,绛州人,工画村田乐。每有贩其画者,威必问所往,若至都下,则告之曰:‘汝往画院前易也。’如其言,院中人争出取之,获价必倍。”此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画院对田园画的重视。而南宋画院画工朱光普“学左建画村田乐及田家迎妇、击壤等图” 21 ,则是画院画家迎合统治者的直接明证。民间画家的创作或多或少也会受到统治者导向的影响,所以,宋代田园画整体上出现一些讴歌太平、宣扬教化的主题倾向,正如《宣和画谱》卷三所云:“盖田父村家,或依山林,或处平陆,丰年乐岁,与牛羊鸡犬熙熙然。至于追逐婚姻、鼓舞社下,率有古风,而多见其真,非深得其情,无由命意。然击壤鼓腹,可写太平之象,古人谓礼失而求诸野,时有取焉。虽曰田舍,亦能补风化耳。”

统治者对田园画主题的有意引导也波及到诗歌创作领域。宋初王禹偁《次韵和丁学士途中偶作》:“淮海丰登接帝畿,家家耕破旧荒陂。乳牛引犊精神健,野叟携孙鬓发衰。河市妓翻红茜袖,社筵人插小红旗。凭谁画取村田乐,尽使忧民圣主知。”这首诗的末两句表明,诗人面对田园景象进行创作时,很自然地联想到村田乐之类的图画,进而联想到“忧民圣主”的殷切关注,在这种创作思路的指引下,田园诗的主题自然发生了新变。宋以前,田园诗一般说来有两种主题:一是以陶渊明《归园田居》、王维《渭川田家》、孟浩然《过故人庄》为代表的隐逸主题,旨在抒发追求人格自由、精神自适的人生理念,传达返朴归真、超然旷达的人生意趣;二是以中晚唐李绅《悯农》、张籍《野老歌》、聂夷中《田家》为代表的讽谕主题,旨在抨击社会黑暗,同情农民苦难。宋代田园诗对这两种主题均有所继承,但除此之外,它们又增添了盛赞天下太平,为当朝歌功颂德的新内涵。例如北宋夏竦的《野步》、《秋日村路》,在描绘了田园风物之后,皆不忘点明“田歌知有意,丰美谢明君”、“田家逢乐岁,歌舞贺时君”的主题。再如南宋曾协的《老农十首》,着意表现农民丰衣足食的生活,如“荷笠腰镰醉里归,和衣卧处息如雷”,“田畴总是十分苗,处处逢人意气骄”,“饱食丰年酒不空,水村山崦老于农”,而诗人描写老农显然只是一种手段,其真正用意在于称美时清政明,所谓“朝家宽诏年年下,天上秋阳日日明”,“儿孙力作莫辞勤,仁政如天四海春”;王炎《丰年谣五首》,既是对农业丰收的歌颂,又是对“二天恩德广”、“官府催科缓”的歌颂;周弼《丰年行》中,农民欢乐幸福的生活也是建立在“里胥关门罢输送”的基础上。宋代诗人还特别爱用“太平”一类的字眼,如“归路转鞭牛背上,笛声吹老太平歌” (周敦颐《牧童》) ,“太平无象从何见,一夜春风长碧蔬” (刘子翚《次韵六四叔村居即事十二绝》其十二) ,“升平不在箫韶里,只在诸村打稻声” (杨万里《至后入城道中杂兴十首》其二) ,“太平气象吾能说,尽在咚咚社鼓中” (陆游《春社》) ,“太平有象无人识,南陌东阡捣香” (陆游《春晚村居》)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陆游《初夏》) ,等等。在宋人看来,牧童的笛声、打稻声、社鼓声、春风中茁壮成长的蔬菜、捣的香气、夹路的桑麻无不蕴涵着天下太平的意味。宋以前的田园诗很少称颂太平,即使生活在封建社会巅峰时期的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诗人,也多是借田园诗抒发自身隐逸的高趣,而较少为时代讴歌。宋代诗人则善于从田园生活中感受到融融泄泄的太平气象,然后再用诗歌对这种气象进行一番刻意渲染,这样的创作精神与田园画基本上是一致的。

在绘画的影响下,两宋时期题画类田园诗开始出现,田园风俗诗的数量增多,用田园诗讴歌天下太平的风气亦悄然兴起。除此而外,宋代诗人受到绘画的长期熏染,他们对宋画的艺术特质、表现手法以及风格情调都十分熟悉,并将其合理地运用到诗歌创作中,使宋代田园诗具有了“以画为诗”的特点。

宋人尤其擅长移花接木。南宋吴龙翰为画家杨公远的诗集《野趣有声画》作序云:“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 22 后一句尤其道出了宋代诗人掌握的一种创作技巧:在词不达意的情况下,他们有时会采用化实为虚的手法,即并不直接刻画景物,而是将其与一些相关的图画进行类比,使人产生美的联想,收到曲尽其意的艺术效果。著名诗人陆游即深谙此道,试看他在山阴故里所作的一些田园诗,如《九月晦日作》:“炊烟漠漠衡门寂,寒日昏昏倦鸟还。数树丹枫映苍桧,天公解作范宽山。” (《剑南诗稿》卷一四) 范宽是北宋前期三大山水画家之一,其画的特征是浑厚雄强,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云:“峰峦浑厚,势状雄强,枪笔俱均,人屋皆质……画树木或侧或欹,形如偃盖,别是一种风规。”陆游在诗中提到“范宽山”三字,不需要再用太多笔墨加以描绘,就可以让人联想到一幅优美的画面,可谓言简意赅。再如《舍北晚眺》:“红树青村带暮烟,并桥常有卖鱼船。樊川诗句营丘画,尽在先生拄杖边。” (《剑南诗稿》卷三三) 营丘即北宋前期与范宽齐名的又一位山水画大师李成,尤其擅长寒林平远之景,笔意轻灵隽秀,与范宽画风略异。陆游在诗中用“营丘画”三字为读者展开了另外一种风格的图卷,其舍北的秀美风光便不言而喻了。陆游颇喜欢这种以画补足的表现手法,《剑南诗稿》卷一七《初冬杂题》云:“身在范宽图画里,小楼西角剩凭栏。”卷三三《舍北闲望作六字绝句》云:“潘岳一篇秋兴,李成八幅寒林。”卷二五《舍北望水乡风物戏作绝句》:“乞与画工团扇本,青村红树一川秋。”卷五〇《立春日》云:“湖村好景吟难尽,乞与侯家做画屏。”在陆游之前,就曾有诗人以真实景色比作绘画,如北宋文同《长举》诗云:“涧谷范宽能。”杨万里《诚斋诗话》亦记载:“曾吉父云‘断崖韦偃树,小雨郭熙山’,此以真为画也。” 23 杨万里自己也有诗《雨后至溪上》云:“李成觑着如何画,却是诗中画得成。”这种“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的创作手法是晋唐田园诗中不曾有过的。

宋代诗人有着非常自觉的“诗画一律”的意识,在他们看来,田园给诗人和画家提供了同样丰富的创作素材,所谓“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 (《剑南诗稿》卷四一《舟中作》) ;诗人和画家同样担负着表现自然和生活的艺术使命,“今代江南无画手,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