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风水在苏州、咸阳、长安…
论宋金词人对苏词的接受…
宋金“十大曲(乐)”笺…
宋金辽文学研究综述
浅论中条山铜矿资源对作…
最新热门    
 
宋金都城的繁盛与古典戏曲的成熟

时间:2009-8-8 16:43:06  来源:不详
元朝统一后传入的“院本名目”,而这些以“诸杂院爨”、“冲撞引首”、“拴搐艳段”、“打略栓搐”、“诸杂砌”等标类的剧目,并不包括金代后期配合北曲演唱的“正杂剧”即“幺末院本”。陶氏编目大抵是基于对宋金杂剧“常规”特点的理解而酌定的,也许在他看来,只有那些以插科打诨、滑稽表演为主调的短小片段才足以体现金院本的风貌,而与此相异的大量配合乐曲演唱的“和曲院本”、“和曲杂剧”(或即“幺末院本”)已非金杂剧的“正声”。如此,以夏、陶的称述讨论金院本尤其是最具前瞻性的“幺末院本”的体制和音乐结构就难免有方凿圆枘之隔。较之一般意义上的金院本,幺末院本(“正杂剧”)无论是脚色行当还是音乐结构,都逼近了元杂剧,可说是北杂剧的前身。因而,讨论金院本的形制特征,大可以元杂剧早期作品为参照。

    由于文献资料中只保留了宋金杂剧的剧目,至今尚无发现完整的剧本,故包括王国维在内的戏曲学者多对宋金杂剧是否可称“真正之戏剧”信疑参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宋金杂剧本应有剧本持肯定态度,认为元杂剧中很多剧本是由金院本改编而成的。戴不凡曾由考证王实甫的年代入手,推论《西厢记》、《丽春堂》二剧应产生于金代39。尔后,他又撰《现存金人杂剧试订》一文,结合金代的官制地理、民情风俗及剧作的体制格律(联套、句法、音韵)和所反映的生活内容,对《虎头牌》等七种杂剧一一进行分析考辨,推定其“极可能是现存金人杂剧”。未几,徐朔方以《金元杂剧的再认识》为题,对“带有金代印记”的《秋胡戏妻》等二十部杂剧作品详加论析,指出它们或“成形于金,写定于元”,或“是元代杂剧作家据前代的传本改编而成”。当然,因资料所限,戴、徐所论或有不甚周严之处,带有金代甚至宋代印记的杂剧作品也远不至二十余种,但徐氏做出的现存元杂剧作品多系元剧作家“据前代的传本改编而成”的推论是有说服力的。仅以徐文所举六十八种(据笔者粗检,尚有遗漏)以开封(即宋之东京、金之南京或汴京、汴梁)和洛阳、郑州、许州(今许昌)等中原各地为背景的杂剧文本为据,即足以证明北曲杂剧绝非蒙古定鼎大都以后方始进入原创阶段。既然“作为北宋的故都,金代的南京,开封应是中国杂剧的摇篮”40或曰中华“戏剧之都”,即使在“宋金对峙时期并未失其为戏剧中心”41,我们就没有理由说北杂剧的兴盛“犹如一个冲天的爆竹,骤然间进发出满天的绚烂”。事实上,关汉卿“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的自白,他编撰的杂剧多将故事发生背景锁定在开封、郑州、洛阳之间。石君宝的《紫云亭》和无名氏的《蓝采和》均以在汴梁作场卖艺的诸宫调艺人和杂剧艺人的演出活动为素材,著名杂剧演员梁园秀更被列于《青楼集》榜首等,都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早在金末,汴京杂剧就因了文人的积极参与而显得生机勃勃,像《拜月亭》、《虎头牌》等贴近现实的“时事剧”,早在金末就唱红在汴梁城的勾栏棚中了!

    宋金杂剧本应有剧本,但不曾完整地流传下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宋金杂剧中的“正杂剧”之前有“艳段”,后有“杂扮”,这些尚属滑稽表演,随机性很强,且有固定套路,全靠演员即兴发挥,无需诉诸文字;杂剧艺人文化素养一般较低,剧本多停留在集体创作阶段,唱词和关目由师徒口耳相授(近现代地方戏的编演实践一再证明,演出脚本是剧作家、导演和演员共同合作的结果。此外,不留文字恐怕还与戏班之间相互竞争,拿手好戏秘不示人有关);自命清高的文人虽对勾栏观剧怀有浓厚兴趣,但碍于正统观念,崇雅而鄙俗,绝不轻易染指于此等薄技。时过境迁,也就难免自然流逝。逮至元代,大批文人沉沦

    市井,由被迫到自觉地与青楼艺人联袂编演杂剧,遂将那些故事性强,艺术性高,且便于借题发挥的优秀剧目加工改写,艺术品位大大提高,而那些朴野粗糙的原作也就湮没无闻了。当然,在宋金杂剧艺人中,并非没有文化素养极好,既能做演出组织者又能编剧和粉墨登场的高手,比如《都城纪胜》提到的“曾撰杂剧本子”的教坊大使孟角球,“捷才知音”的丁仙现,“撰四十大曲词”的葛守成等42。事实上,元杂剧的早期演员多系金院本演员。如杂剧《蓝采和》主人公就曾宣称:“旧幺末院本我须知,论同场本事般般会。”《南村辍耕录?院本名目》曾述及金代“教坊色长魏、武、刘三人,鼎新编辑。魏长于念诵,武长于筋斗,刘长于科范,至今乐人皆宗之”。这说明著名的杂剧艺人常常参与“鼎新编辑”的编演活动,他们精湛的演出技艺及创新成果,无疑将为稍后的元杂剧所继承。再者,在宋金杂剧演出活动中,杂剧艺人曾自发地结成团体,如南宋宫廷杂剧艺人中有“杂剧三甲”,民间则有蜚声艺坛的“绯绿社”。应当说,元杂剧繁盛期活跃于大都的玉京书会等才人社团,就是受“绯绿社”等艺人组织的启发而形成的。此外,近年来陆续出土的宋金戏曲文物,如雕砖、绢画等,多集中在由汴京衍射出的豫西北、晋东南等地,再再为我国戏剧成熟于宋金时期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注释:

    ①36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古剧之结构》,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65页。

    ②40详参徐朔方《金元杂剧的再认识》,《中华文史论丛》第46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③刘宽大《汴州纠曹厅壁记》,见《全唐文》卷七四,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④⑤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四月诏书,见《五代会要》卷26《堀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⑥详参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第九章,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⑦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版,第1页。

    ⑧廖奔《中国古代剧场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2页。

    ⑨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之二“东角楼街巷”条,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版,第15页。

    ⑩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之三“大内西右掖门外街巷”条,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版,第19页。

    1112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乐五?教坊乐》,中华书局1957年版。

    13曾《类说》卷五十七引《王直方诗话》,见郭绍虞《宋诗话辑佚》,中华书局1980年版。

    14罗火金、王再建《河南温县西关宋墓》,见《华夏考古》1996年第1期。

    15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之八“中元节”条,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版,第55页。

    16康保成《“瓦舍”、“勾栏”新解》,载《文学遗产》1999年第5期。

    17王《燕翼诒谋录》卷二,见诚刚点校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0页。

    18详参《宋金元戏曲文物图论》图五七,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8页。

    19参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宋官本杂剧段数》,第55页。

    20参王国维《宋元戏曲史?金院本名目》,第61页。21参李春祥《元杂剧论稿》,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41页。

    22南宋乾道五年(1169),楼钥使金,其在《北行日录》中曾记载途径汴梁时亲见“倡优尚有五百余”。23见明人洪所编《清平山堂话本》卷一(其词曰:柳解元使了计策,周月仙中了机扣。我交那打鱼人准备了钓鳌钩。你是惺惺人,算来出不得文人手。姐姐,免劳惭皱,我将那点钢锹掘倒了玩江楼),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第4页。

    24燕南芝庵《唱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60页。

    25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第344页。

    26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635页。

    27详参龙建国《〈刘知远诸宫调〉应是北宋后期的作品》(《文学遗产》2003.3)和《关于二十世纪诸宫调

    的整理与研究》(《文学评论》2003.6)两文的相关论述。

    28明人张羽《古本董解元西厢记序》即明谓《董西厢》为“北曲之祖”。

    29据《金史?地理志》,开封府所辖15县15镇,海陵王天德四年(1152)有户235,890,逮章宗泰和末(1208)骤增至1,746,210,其户口增长之速,令人吃惊,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复苏由此可见一斑。30周大璞:《董西厢用韵考》,《武汉大学学报》1963年第2期。

    31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73页。

    32《辍耕录》所收《金院本名目》多涉汴京风物,仅“上皇院本”即多达14种;李春祥《元杂剧论稿》统计出以中州生活为题构的杂剧多达62种,其中以汴梁为背景的就有35种,涉及洛阳及郑州等地者27种。据此可推知北曲杂剧早期的创作中心当在金末的汴洛一带。

    33参凌景埏《董解元西厢记》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页。

    34沈雄《古今词话》卷八《词评下》引《金源言行录》,见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一册第1017页。

    35郝经:《陵川集》卷三十五,见《四库全书》119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94页。

    373941戴不凡:《戏剧二题》,《文学遗产》1980年第3期。

    38此处据廖奔《中国戏曲发展史》的统计,见该书第一卷284页,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2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版,第9页。

上一页  [1] [2] [3] [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