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一代文豪:苏轼
春秋二社:作为唐代乡村…
唐代胡汉文化关系再认识
唐代的冠服制度
论唐代的水神崇拜
论炎帝称谓的诸种模式与…
三教论衡与唐代俗讲
唐代贬官制度与不平之鸣…
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理论研…
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宏观…
最新热门    
 
论唐代文学士族的迁徙流动(上)

时间:2009-8-8 16:43:19  来源:不详

【内容提要】
唐代文学士族的迁徙主要有三种类型:科举仕进、战争与贬谪宦游。迁徙使士族的地方代表性不断丧失,亦使文学的地域风格不断弱化,但却提升并丰富了移入区的文化。士族迁徙不仅影响个人及家族的荣枯兴衰,而且表征出文学重心的潜转暗换及南北经济文化倾斜失衡格局的形成。

迁徙是社会流动的一个侧面。根据笔者的理解,社会流动既有横向的,也有纵向的。横向的流动即地域的迁徙,纵向的流动即阶层与等级的上下移动。如果说东晋南北朝的社会流动主要表现为横向的即地域的迁徙,那么唐代的社会流动则既有横向的,也有纵向的。唐代士族的纵向流动即阶层的突破也是作者关注的问题,本文则集中讨论横向流动现象,虽然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但从学理上还是应首先厘定并予以澄清。

如果说文学士族的地域分布形成一种空间壁垒,藉以标志彼此的区别性,保存各自的独特性。那么迁徙就是对地域空间的一种突破与超越,趋向于文化共同体,寻求一种超空间超地域的认同。这种新变化是一种合力作用的结果,是社会变革使然。在承认其变化所含的历史必然性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它是以减弱或丧失文学的地域独特性为代价换来的。

唐代文学士族与本时期一般移民或流民的迁徙既有相似处,又有差别处。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阶层,其定居或迁徙受当时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的影响制约,故与整个时期迁徙流动的总趋势有一致性,但是士族在经济文化方面多具自足性与独立性,故其移动又与整个移民大潮不尽一致。其对原住地与迁徙地的影响亦大于一般流民。关于一般流民的迁徙,学术界较早注意,且成果丰硕 ① 。本文讨论唐代文学士族的迁徙,受惠于以上成果处颇多,但因论题的差异,容或与诸家之说有所不同,势所难免,这是首先要说明的。

除过个别的、小型的流动外,有唐一代士族大规模的迁徙有三次;第一次在隋唐之际(或更早);第二次在安史之乱爆发后;第三次则在唐末及五代战乱中。迁移的原因分别为科举仕进、战争及贬谪,本篇依原因分类描述这些迁徙,并试图比较其异同以及对文学风貌的影响,进而突显这些大事件对作家心灵的震动与撞击。

一 科举仕进所形成的流动

隋文帝登基后,原东魏北齐、西魏北周的山东士族陆续投归隋朝,在北齐及北周时代已滞留北方的江南士人亦乘便向新政府输诚,加上隋灭陈之后所俘获的陈的降臣。这些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因不同原因、怀有不同目标的士人居留京城,给岑寂已久的长安文坛带来了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如琅琊颜氏家族本为“侨姓高门”,“中原冠带随晋渡江者百家,故江东有《百谱》” ② ,颜氏亦为百家之一,居建康南之长干,所居巷名“颜家巷”。南朝刘宋时的颜延之,与谢灵运并称“颜谢”,又与谢灵运、鲍照被誉为“元嘉三大家”,是江东颜氏的文学领袖。颜之推及兄之仪、之善在西魏军攻破江陵后,被俘来到北方,或仕北齐,或仕北周,后徙居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之推之子均任职杨隋,唐初名臣颜师古、颜相时皆为这一支。安史之乱中抗战英雄颜杲卿、著名文学家、被誉为书圣的颜真卿也是其苗裔。

隋开皇九年平陈后,江南地区迁徙大量的贵族百官于长安,“陈叔宝与其王公百司发建康,诣长安,大小在路,五百里累累不绝。帝命权分长安士民宅以俟之,内外修整,遣使迎劳” ③ ,后人咏叹道:“文物衣冠尽入秦,六朝繁盛忽埃尘。” ④ 隋代文坛上的活跃分子许善心、虞世基、虞世南、王胄本来都是梁陈文坛上的名流,陈亡入隋。此外还有柳、诸葛颍等,围绕着杨广形成一个颇具特色的文学群体。有人甚至认为构成一强大的江南集团 ⑤ 。据《隋书·柳□传》记载:

(□)转为晋王咨议参军。王好文雅,招引才学之士诸葛颖、虞世南、王胄、朱玚等百馀人以充学士。而□为之冠,王以师友处,每有篇什,必令其润色,然后示人。尝朝京师还,作《归藩赋》,命□作序,词甚典丽。初,王属文,为庾信体,及见以后,文体遂变。 ⑥

杨广与南方文化有一种特别的情结,“陈平后,广为扬州总管,前后十年,以北方朴俭之资,熏染于江南奢靡之俗” ⑦ ,他“好为吴语” ⑧ ,即位后曾三幸江都。除喜欢与南方籍士人唱酬外,又娶梁昭明太子萧统曾孙女为妻,是为萧后。这种联姻,使杨广与南方文化有更深的契合。或谓靡丽文风、荒淫生活导致杨广堕落为亡国之君。按杨隋灭亡为复杂原因之综合作用,杨广总管扬州,招引南方士人,并与江南士族联姻,不仅为他自己日后的壮大准备了人才,获得人心,而且为隋王朝抚绥江南,稳定了局面,是有积极意义的 ⑨ 。

此外,王邵、刘焯、刘炫都是来自北齐的山东士族,曾被指定修五礼。出于范阳卢氏高门的卢思道,自称“生于右地,九叶卿族” ⑩ ,先仕于北齐,齐亡人周,周亡入隋。曾以南朝“思妇—征夫”的歌行体 11 ,写出反映边塞军旅生活的《从军行》,很有影响 12 。

仍活跃于初唐文坛上的虞世南、褚亮、刘孝孙、许敬宗等,也是由南朝入隋唐的。陈叔达是陈

宣帝儿子,隋时任高官,唐初曾为相,“江南名士 薄游长安者多为荐拔” 13 。由山东人关中的士人就更多了,一时“辞人才士总萃京师” 14 。

新生政权也亟需人才。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四月诏中称:“齐赵魏鲁,礼义自出;江淮吴会,英髦斯在。” 15 唐高宗上元三年诏中亦称:“山东、江左,人物甚众。虽每充宾荐,而未尽英髦。” 16 说明依靠关陇军事力量夺取政权的统治者,对山东、江左两地域的文物衣冠亦非常渴求,希望能通过制度性的孔道,使人才进入官僚体系,为新王朝贡献聪明才智。《通典》卷十七《选举》五:

隋氏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间无豪族,井邑无衣冠。人不土著,萃处京畿 。

行之有效的措施终于找到了,这便是始于隋行于唐的科举制。杜佑所记材料极重要,一方面指出隋唐以来“人不土著,萃处京 畿 ”的迁徙流动现象,另一方面又解释了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举选不本乡曲”,“六品以下官吏,咸吏部所掌,自是海内一命以上之官,州郡无复辟置矣!” 17 地方人士甚至连担任参军等僚属佐官的机会都没有了 18 ,察举征辟之途彻底被堵死了,故只能迁徙移居,萃处京畿,便于仕进。故当礼部侍郎杨绾奏请每岁举人,依乡举里选察秀才孝廉,中书舍人贾至议曰:“杨绾所奏,实为正论,然衣冠迁徙,人多侨寓,士居乡土,百无一二。今依古制,恐取士之道未尽。” 19 科举实施过程中,两京、同州、华州等因地利而为举子推重 20 。《唐摭言》卷一“两监”条:“按实录:西监,隋制;东监,龙朔元年所置。开元以前,进士不由两监者,深以为耻。……李肇舍人撰《国史补》亦云:天宝中,袁咸用、刘长卿分为朋头,是时尚重两监。尔后物态浇漓,稔于世禄,以京兆为荣美,同华为利市。” 21 又,同书卷二“争解元”条:“同华最推利市,与京兆无异,若首送,无不捷者。”柳宗元《送辛生下第序略》亦记述道:“京兆尹岁贡秀才,常与百郡相抗。登贤能之书,或半天下。取其殊尤以为举首者,仍岁皆上第。过而就黜,时谓怪事,有司或不问能否而成就之。” 22 因此,士人多麇集京师,或入太学,或寄居附近山林寺观 23 ,或构筑别业草堂 24 读书修业,准备应举;干谒请托,四处奔竞 25 。

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穷关中地力之产,奉四方游食之资。 26 是时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俄而高丽及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等诸国酋长,亦遣子弟请入于国学之内。鼓 箧 而升讲筵者,八千馀人,济济洋洋焉,儒学之盛,古昔未之有也。 27

郡国所送,群众千万,孟冬之月,集于京师,麻衣如雪,纷然满于九衢。 28

天下之士,什什伍伍,戴旧帽,骑蹇驴,未到门百步辄下马,奉币刺再拜,以谒于典客者,投其所为之文,名之曰“求知己”。如是者而不问,则再如前所为者,名之曰“温卷”。如是而又不问,则有执贽于马前,自赞曰“某人上谒者”。 29

士人们有些春还秋往,行色匆匆 30 ,也有些顺便就寓居于两京地区,逐渐形成了望贯分离、城市与乡村兼有的“双家形态” 31 ,久之便失去其地方代表性而趋于中央化 32 。毛汉光曾对唐代士族中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太原王氏、琅琊王氏、彭城刘氏、渤海高氏、河东裴氏、兰陵萧氏、河东薛氏、河东柳氏等十姓十三家著房著支进行具体分析,发现这些大士族著房迁徙之新贯分别为河南府有四十七个,京兆府有二十四个,河中府有五个。可见唐代大士族之主要人物从各方面走向京兆—河南这条线上,他们或设籍或归葬于两京地区,表明其重心已迁移至中央而疏离了原籍。大士族著支迁居河南府要比京兆府几乎多一倍,说明东都洛阳亦为人文荟聚之所,是另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中心 33 。士族籍贯迁徙的风潮,以高宗、武后及玄宗期间为最盛,大多数完成于安史之乱前,但也有少数在安史之乱后完成 34 。

二 战争所造成的移民

1.安史之乱与士人南迁

安史之乱对唐王朝打击很大,对士族的打击更大。土族本具有血缘性与地缘性两大特征,是一种地方的社会力量。科举仕进已使士族疏离了郡望或旧贯,侨迁于两京新贯,对其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都有很大的动摇。中原多故,战乱再起,士族再次播迁,不惟经济利益丧失殆尽,就是社会地位亦逐渐沦替。安史之乱使当时中国版图大体分成三块, 即由中央政府所直接控制的长安及毗邻地区,由藩镇势力割据所控制的地区,广大的南方地区 35 。两京地区先后沦陷,虽然相继收复,但因吐蕃南侵,长安变成军事前线,入侵者可以朝发夕至。故士人纷纷南投,从某种程度上说又重蹈东晋永嘉之乱士族渡江南下的旧辙。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36

闻君作尉向江潭,吴越风烟到自谙。客路寻常随竹影,人家大抵傍山岚。缘溪花木偏宜远,避地衣冠尽向南。 37

当是时,中国新去乱,士多避处江淮间,尝为显官得名声以老故自任者以千百数。 38

天宝末,安禄山反,天子去蜀,多士奔吴为人海。 39

天下衣冠士庶,避地东吴,永嘉南迁,未盛于此。 40

中夏不宁,士子之流,多投江外。 41 时荐绅先生,多游寓于江南。 42

两京蹂于胡骑,士君子多以家渡江东。 43 自中原多故,贤士大夫以三江五湖为家,登会稽者如鳞介之集渊薮。 44

衣冠士庶,……家口亦多避地于江淮。 45 士族迁徙的主要方向是由北向南,即由黄河中下游地区向长江流域迁移。据考证,大致可分作江淮、荆襄和蜀中三个方向,亦可称为东、中、西三线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