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美国轰炸中国大使馆炸出…
美日印军演欲对中国“东…
中国男色的花开花落
古代男色成罪过
中国第一部男色电影
中国仁义的富商从古至今…
网友坦言中国联通WCDMA…
当中国人的谋略演变为耍…
台湾若想得通 中国当局…
中学课文在以极尽妖魔化…
最新热门    
 
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宏观考察

时间:2009-8-8 16:58:56  来源:不详
   摘 要: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华民族精神形成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文学传统可以概括为八点,即载道、教化、救世、哀民、崇义、养性、言情、尚美。从宏观的角度考察中国古代文学传统,认识中国文学传统所表现与折射出来的民族精神,对于当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传统;宏观考察
    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宏观考察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必须把宏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一论断,为当代文化建设及文学研究、文学评论指明了政治方向,尤其是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指明了政治方向。关于民族精神,近几年学术界常见有著作与文章进行论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热潮中,对于民族精神的讨论又不断深入。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文化背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古代文学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回顾历史可以看出,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华文明的发展同步进行,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文学思潮、文学理论、文学现象本身就反映着中华民族精神,同时又传扬、汇聚和强化着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古代文学具有优秀的传统,可以说它是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认识,有说不尽的话题,在不少学术著作、学术论文中常见有精辟的、扼要的概括,表述也不尽一致。我根据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也尝试着对中国古代的文学传统概括为八点,即载道、教化、救世、哀民、崇义、养性、言情、尚美。
    1、载道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十分注重理性的民族,这突出表现在对于世间真理的追求上。所谓道,其意是规律,事理,其实就是真理。中国古代各派思想家都非常重视对于道的阐释。《易经》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又说:“吾道一以贯之。”孟子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的“道”都是指一种真理。老子所著《道德经》的“道”,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的“道”,指的就是一种终极真理。先秦时文士们著书立说,无非是在阐扬自己所倡导的“道”。那时并没有今天所谓的“文学”这样的概念,先秦时出现的“文学”一词,含有文章和博学两种意义,包括现在所谓的文学、哲学、历史等。孔子《论语》中说“文学子游子夏”,是指这两位学生通晓学术及文献,而不是说他们两个擅长今天所谓的文学。墨子说“凡出言谈,由文学之为道也”,又说“今天下君子之为文学、出言谈也”①,其中的文学都是指当时意义的文学,而不是指现代意义的文学。到了汉代,开始把文与学、文章与文学区别开来,把有文采的、有艺术性的称为文或文章,把学术著作称为学或文学。六朝时,一般沿用汉代的说法,同时有人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文学”或“文章”的概念,指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而把学术著作称为经学、史学或玄学。唐代韩愈提出“文以明道”,并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把明道和传道放在首要地位,因此后人说韩愈以传承道统为己任。宋代周敦颐提出“文以载道”,使这个词成为一个意义固定的概念,也成为古代文人著述的一条重要的原则。由于宋代理学的兴盛,这时出现了重道轻文的倾向,不大重视文与学的区别,重新把文章与博学混为一谈,文学又成了一切学术的总称。一直到清代,文学一词都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章太炎在《文学总略》中说:“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书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从中国古代“文学”一词概念的演变,可以看出古代一直存在并延续着文以载道的传统。在今天认为是真正的文学的那些体裁的作品如诗歌小说戏曲等,由于受传统的文化思潮的影响,也同样贯穿着“文以载道”的精神。古代诗词除具有言志抒情的功能外,也常作为揭示哲理、传扬道法的工具;诗歌小说也总是含有微言大义,表现作者的所谓“道心”。明代的汤显祖说:“道心之人必具智骨,具智骨者,必有深情”②,强调道心和深情都是进行文学创作不可缺少的因素。明清评论家常说“词曲小道”,而小道也是“道”,这反映了载道的传统对于词曲创作留下的深刻烙印。

   2、教化教化是教育和感化之意。文学艺术本身具有教化的功能,这一点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已有明确的认识。教化一词最早见于《诗大序》:“风,风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孔子谈到诗的教化作用,提出所谓兴观群怨四点,他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亲,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③《乐记》谈到音乐的教化作用,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孟子也强调音乐的感化作用,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④荀子也有同样的认识,说:“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⑤后世的诗文小说也都有这样的功能,其作者也总是明确地以自觉推行教化相标榜。尤其是戏曲最为突出,因为戏曲通过演出,使识字与不识字的人同看,教化的范围更广大也更深远。元代夏庭芝《青楼集志》评论元杂剧说,宋元院本“大率不过谑浪调笑”,而杂剧则在“君臣、母子、兄弟、朋友”关系上“皆可以厚人伦,美风化”。明初,洪武皇帝朱元璋特别重视戏曲的教化功能,亲王之国,必以词曲一千七百本赐之,“或以教导不及,欲以声音感人,且俚俗之言易之乎?”⑥戏曲的这种教化功能在中国古代确实对社会民众产生了非常巨大的作用。清代赵翼见他家中的僮仆懂得许多历史知识,很有感慨,作诗曰:“焰段流传本不经,村俗演作绕梁音。老夫胸有书千卷,翻让僮仆博古今。”⑦20世记初,陈独秀作《论戏曲》一文,其中说:“戏园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大教师也。”⑧鲁迅也说过类似的话:“我们国民的学问,大多数却实在靠着小说,甚至于还靠着从小说编出来的戏文。”⑨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在继承着文学的这种教化的传统。江泽民说:“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正是在肯定文学的教化作用。
    3、救世救世和载道、教化有密切的联系。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体系,其基本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用世,或称为经世致用。对于一个文人来说,平生的生活内容和意义就在于立德立功立言。这三者的位置关系是:首要的是立德,其次是立功,再次才是立言。很多人常常是立功不成而转为立言,或者先求立功而后求立言。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大背景下,许多文学家首先不是文学家,而是政治家,他们在政治上难有建树,而后则成为思想家或哲学家、教育家等,因其有了著述成就而成了文学家。先秦时期的孔孟老庄诸子,此后的李斯、贾谊、晁错、张衡等,魏晋之际的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南北朝时期的王谢文学世家及庾开府、鲍参军等,唐诗巨匠李杜白及韩柳欧苏王安石曾巩这唐宋八大家,还有辛弃疾、陆游等,哪一个是单纯的文学家?哪一个不是抱定治国安邦的远大理想立志有一番作为的人?李白吟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诗句上长安的时候,恐怕并不是仅仅想当一个诗人。苏东坡进呈《上神宗皇帝万言书》的时候,恐怕他的志向并不仅仅在于文学。辛弃疾吟唱着“醉里挑灯看剑”,心头难以泯灭的志向还是报国。《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生在元末乱世,始志并不只是写小说,有人说他当时是“有志图王者”。由于中国古代是这样的文化背景,中国古代文学家的队伍是这样的一帮人物,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救世意识就是必然的了。《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穷困潦倒,没有施展政治才能的机会与条件,但他仍然没有放弃救世的心愿。第一回中写女娲炼石补天剩下的那块石头,“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得入选,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这是曹雪芹以这块石头自比,表现出不能救世的无奈。古代文学家的这种救世意识,一直影响到现当代。鲁迅由原来的学医改学文学,是因为他觉得医生只能医人身体,而文学可医国民的灵魂,可见他从事文学创作正是由于一种强烈的救世意识的驱动。

  4、哀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民本思想,在文学上的表现就是近几十年大家常论及的人民性问题。儒家学说中的民本思想是其最可贵的部分。孔子提倡仁政,认为应当“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⑩,反对横征暴敛的苛政。孟子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见解,认为统治者得民心则得天下,失民心则失天下,他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不仅儒家有民本思想,其他各家也都有民本思想。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也表现了对于民众的力量与精神的肯定。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反对那种“暴夺民衣食之财”的害民行为。后世一些盛世开明之君慑于民众的威力,也间或实行一些利民政策,如唐太宗听从魏征关于“民如江海之水,可以载舟亦可覆舟”的谏言,采取了一些使民众休养生息的政治措施。历代文学作家受传统的文化思想的支配,其作品中必然表现这样的思想感情。哀民的内容,一是对民众疾苦的同情和怜悯。民众的疾苦有来自自然的天灾、洪水、瘟疫等,也有来自社会的官府的搜刮、豪强的侵夺和战乱的蹂躏等,历代作家的作品中常写到这些内容,表现出深切的关注。二是表现民众的社会理想和生活要求,如减轻赋税、政治清明、社会安宁等。三是对民众中一些落后、愚昧、丑恶的东西的揭露和批评,如对某些不良习俗、野蛮现象、残暴行为等的揭露与批评。历代的许多优秀作品,往往是那些人民性强的作品。《诗经》里的名作如《硕鼠》、《七月》等;唐代杜甫的“三吏”、“三别”等;还有宋元明清的大量诗作,以及小说戏曲中那些反映民众疾苦的内容。这种传统也影响到现代和当代,鲁迅描写了一个普通国民的形象阿Q,对他的态度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5、崇义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中,义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在封建社会的思想体系中,义表现为一种社会理念和道德原则。在很多情况下,义还是判断是非与善恶的标准。义的含义非常复杂,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解,而且同一时代不同阶层中的人们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义占有重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