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韩寒有望成文学大师
一代文豪:苏轼
春秋二社:作为唐代乡村…
唐代胡汉文化关系再认识
唐代的冠服制度
新中国民间文学理论研究…
国内研究萨满文学的状况
论唐代的水神崇拜
民间文学学科向何处去?
论炎帝称谓的诸种模式与…
最新热门    
 
唐代文学概念的确立与实现——以早期史学为中心

时间:2009-8-8 16:43:31  来源:不详
易做到,但从设计者“若能……则……矣”的表述里,可见其满怀自信。的确,有了丰富的文学资源和借鉴,有了明确的原则和取舍,有了可行的途径和方法,几乎已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这“东风”大约就是相应的政治环境,再加上各方面的努力实行。这样,“完美”文学的实现也就为期不远了。

魏征的表述可称之为文学“美景”的概念性方案,而诸史随处可见的贞观君臣关于理想文学的表达,则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丰富和充实着这个方案。其实上文所述“文义”、“文用”、“文理”、“文史”等,其中也不乏文学志趣和理想的内涵,这里不复详述。现在我们不妨将诸史论及的相关“概念”汇集起来,作整体的观察:

观乎天文;观乎人文;化成天下;身文;则天;文明;盛德;焕美;德教;情志;经纬天地;作训垂范;风谣歌颂;匡主和民;道轲;志郁抑;愤激委约;飞文魏阙;奋迅泥滓;自致青云;振沉溺;流风声;君子用心;文雅;学穷书圃;思极人文;缛彩郁于云霞;逸响振于金石;英华秀发;波澜浩荡;笔有余力;词无竭源;宫商发越;清绮;词义贞刚;气质;时用;咏歌;清音;合其两长;文质斌斌;尽善尽美;雅道;典则; 斲雕为朴;去浮华;飞霜简;非轻侧;雅体;典制;才难;骋龙光;驱云路;学优而切;才高;贵仕;名不可没;穷神知化;经邦纬俗;藏用百代;雅尚斯文;扬葩振藻;咀徵含商;宏衍;易俗,体物缘情;时运;宏丽;清典;声实俱茂;词义典正;永嘉遗烈;锐情文学;颉颃汉彻;跨蹑曹丕;气韵高远;艳藻独构;新风;律调;曲度;胸臆;润古雕今;雅言丽则;绮合绣联;雕琢琼瑶;刻削杞梓;龙光;鸿翼;孤寒;郁然特起;综采繁缛;兴属清华;比于建安;广延髦俊;烟霏雾集;掌纶诰;文章著名;独擅其美;参诏敕;军国文翰;典司纶;颇好咏诗;属意斯文;召引文士;论其才性;纂遗文;聘奇士;奋鳞翼;自致青紫;务存质朴;糠秕魏晋;宪章虞夏;师古之美;适时之用;常行;六情;五常;情感;六气;情发于中;时主儒雅;笃好文章;情性;神明;蕴思含豪;游心内运;气韵天成;生灵;机见;赏悟;感召无象;变化不穷;五声;出言异句;写万物之情状;下笔殊形;畅自心灵;宣之简素;天性;好习;用心;思侔造化;明并日月;宪章典谟;裨赞王道;文理清正;申纾性灵;经礼乐;综人伦;通古今;述美恶;雅尚文词;傍求学艺;辞工;赏激;加其爵位;名位文学;人伦所基;文词擅美;辞人才子;波骇云属;振鹭之羽仪;纵雕龙之符采;得玄珠于赤水;策奔电于昆丘;开四照于春华;成万宝于秋实;帝资悬解;天纵多能;生知;先觉;五色;八音;感英灵以特达;情思;强学;专心;画缋丹青;雕琢成器;学而知之;精之至;习之久;目前之务;千载之功;志士;诗人之赋丽以则;本乎情性;变化无方;条流遂广;以气为主;以文传意;摭《六经》百氏之英华;探屈宋卿云之秘奥;其调尚远;其旨在深;其理贵当;其辞欲巧;文质因其宜;繁约适其变;权衡轻重;斟酌古今;和而能壮;丽而能典;五色成章;八音繁会;风鉴澄爽;神情俊迈;文藻宏丽;言论慷慨;高词迥映;叠意回舒;珠流璧合;词深而雅;义博而显;文律雕龙;高韵;丽则;《翰林》;《典论》;藻绚;彬蔚之美;思风遒举;备乎典奥;悬诸日月;文雅斯盛;铭山之美;杼轴清英;穷广内之青编;缉平台之丽曲;嘉声茂迹;金相玉润;埒美前修;垂裕来叶;扬蕤翰林;俱谐振玉,各擅锵金;遒文绮烂;缛藻霞焕; 掞蔚春华;时标丽藻;作诰敷文;流声孝悌;旨深致远;大雅风烈;词锋景焕;源王化之幽赜;贯人灵之情性;机文喻海;岳藻如江;才行天赋;含咀艺文;论究人道;玉质金相;缛彩雕焕;藻思抑扬;雅性;词令;托意非常;摅畅幽愤……

这里只是对那些具有肯定意义的概念的大致汇集,并未作刻意的梳理和安排。可以看到,其中既有思想、观念、理论、方法、原则、态度之类,也有定义、范畴、判断、价值、标准之类,还有叙述、描绘、比喻、指划之类,涉及到“文学”的方方面面。将它们就这样随机地呈现在这里,便自然地形成一个“概念”化的景观:如此的典雅辉煌,沉雄刚健,又是如此的高朗明丽,清新婉转,真可谓气象万千,色彩斑斓,美不胜收。随着这些观念所传达的意境,我们恍如步入一个“完美”的文学宫殿,仿佛看到唐代文人飞动的神韵,华彩的篇章,仿佛听到唐代文学铿锵的节奏,悠扬的旋律……当然,这只是贞观君臣通过“概念”构建起来的“完美”文学的宫殿,只能说是“唐代文学”的概念世界,但它本身也是“唐代文学”的一部分,是唐代文学最先成熟起来的精神性果实,唐代文学的物质性果实,则有待于其文学“概念”中所蕴涵的各种合理“种子”在适当的土壤里发芽、成长、开花、结果。

贞观君臣不仅是思想成熟的政治家,而且是坚定的理想实践者,他们在勾画“完美”文学图景的同时,便力行不倦地付诸实施了。经过后世的继承和发展,终于完成了精神和物质、概念和实际高度统一的唐代“新文学”。后人在对唐代文学进行整体评价时说:“爰及我朝,挺生贤俊,文皇帝解戎衣而开学校,饰贲帛而礼儒生,门罗吐凤之才,人擅握蛇之价。靡不发言为论,下笔成文,足以纬俗经邦,岂止雕章缛句。韵谐金奏,词炳丹青,故贞观之风,同乎三代。高宗、天后,尤重详延,天子赋横汾之诗,臣下继柏梁之奏,巍巍济济,辉烁古今。如燕、许之润色王言,吴、陆之铺扬鸿业,元稹、刘之对策,王维、杜甫之雕虫,并非肄业使然,自是天机秀绝。若隋珠色泽,无假淬磨,孔玑翠羽,自成华彩,置之文苑,实焕缃图。” 13 与上述“美景”宛然相合,区别只在于此处的“缃图”为实际完成了的“完美”文学,而上述“美景”尚处于“概念”的确立与实现的过程中。

以上是我们对贞观君臣通过官修诸史进行文学“概念”建设的简要考察,在结束本文之前,容稍作补充:

见诸于官修诸史的关于“文学”的论述,只是贞观君臣文学“概念”建设的一部分,类似的建设也见诸他们的其他(如上述的另外五大系统)论述,受篇幅所限,这里只就诸史展开讨论,同时,由于诸史的特殊“语境”关系,使得这些论述更具概念性。过去一般只将它作为文学的“理论”或“批评”看待,其实这些看上去仿佛“理论”或“批评”的表述,其出发点和指归并不是要进行单纯的文学“批评”或“理论”探讨,而在于通过借鉴过去而指导现在和将来的文学实践。由于诸史及其作者的特殊地位和目的,这些论述的实际效力和意义也非一般文学“理论”或“批评”可比,在很大程度上乃是统治者文学意志、方针和政令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又因为贞观君臣是一个在儒家政治上涵养深厚且准备成熟的统治集团,因而他们关于文学的论述带有很强的规范性、指导性和设计性,而不是个别的言说或议论,其内容几乎涉及理想文学的方方面面,因此仅用今人所谓的文学“理论”或“批评”来看待这些论述是远远不够的,从“概念”的意义上给予认识和估价或许更近其实。此其一。

这个“概念”系统所体现和追求的文学实际上乃是一种新的文学:既与“前代文学”有着实质区别,也与经典儒家的文学要求不尽一致,在立意的路径上,它是对“前代文学”的反拨和对经典儒家文学的归依,但在实际上又一定程度地有所超越和丰富。正是这样一种追根溯源、兼收并蓄的“新文学”概念的完成,为后来唐代文学的现实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指明了新的道路,培育了新的精神,由此而完成的唐代文学实质上乃是一种“新文学”。此其二。

这个“概念”系统是贞观君臣对文学认识、思考和建构的产物,其本身应该视为唐代文学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高度成熟、发达的一部分。它的完成和确立则意味着唐代文学发展史上第一个高峰的到来,并且全面而深刻地影响着当时及以后唐代文学的发展,甚至从整体上看,唐代文学的后来发展正是对这个文学概念系统的遵循、展开和落实。因此我们对唐代文学进行文学史估价时,应该将其概念与实绩诸多方面统一起来从这个时代文学的整个体量上予以认识,而不应仅仅就其文学作品这一单一要素进行评断。持此以论,则习惯上以唐初文学为“低谷”的看法便有调整的必要了。此其三。

另外,本文所说的唐代文学概念的确立和实现只是就其整体发展进程之特点而言的,并不是说唐代所有作家、所有作品都在此概念系统的规范和容纳之中;而且,这个概念系统本身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和丰富之中,不可能是前后绝对的一致;我们说唐代文学概念在实际中的展开和落实主要是就其整体进程而言的,与作家在创作具体作品时是否“主题先行”无涉,不可混为一谈;而本文关于唐代文学概念的确立与实现的讨论,目前还只是作为一个文学史的“个案”来考察的,作为一个特殊现象,它主要是由于贞观君臣这个特殊统治集团及其所选择的“文德”政治的特殊要求等诸多特殊因素所促成的,至于它是否适合用来解释其他时代的文学,则有待具体研究之后才能知道,在此之前,不宜作过分的推广和比附。

注 释

①这里所说的“早期”大抵指唐开国以来的五十年亦即自高祖李渊至太宗李世民下及高宗李治这一阶段,其中又以太宗执政的“贞观时期”为主体。

②“文德”政治亦即“王道”、“帝道”政治,是古代儒家政治的高级理念,并被发展为完备成熟且庞大复杂的“知—行”体系。简要地说就是要通过(儒家的)礼乐教化的内外配合,使社会成员实现伦理自觉和道德完善,使整个天下风俗淳正且安定富足,从而展开“文质斌斌”的生活,达到“化成”的境界。唐代“文德”政治肇端于高祖时期,全面确立并完成于太宗时期。太宗幼承家教,长师明儒,好学不倦,很早便广纳文儒之士研讨学术,商量政道。笔者于此已有论述,详见拙著《唐太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

③“激约”指某种权威的或榜样的取舍会对社会产生“激励”和“约束”的双重作用:前者促使其人自觉自愿乐于如此,后者规定其人不得不如此,二者共同作用,遂使其人无所逃于此。

④⑤⑥⑦⑧ 〔宋〕王溥《唐会要》卷六十三《史馆》上《修前代史》。中华书局1955年版。下引同此。

⑨〔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八十一《政事》之《经史》之《命萧 等修六代史诏》。洪丕谟等标点本,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下引同此。

⑩《唐大诏令集》卷八十一《政事》之《经史》。

11《旧唐书》卷七十一《魏征传》。陈飞按:《旧唐书》卷二《太宗纪》上云:贞观三年二月以“右丞魏征为守秘书监,参预朝政”。

12“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为《易·贲》之彖辞,详见〔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卷三《贲》(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言而不文,行之不远”云云,为《左传》所载孔子、介之推之语,详见〔晋〕杜预注《春秋左传正义》卷三十六《襄公二十五年》及卷十五《僖公二十四年》(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则天”、“盛德”之论,详见《论语注疏》卷八《泰伯》。

13《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上《文苑传序》。陈飞按:《新唐书·文艺传序》的评价与此大抵一致,可相参证,文长不录。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