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韩寒有望成文学大师
文艺复兴,是近代西方走…
一代文豪:苏轼
1998年以来中国近代社会…
图解近代旗袍发展史
新中国民间文学理论研究…
国内研究萨满文学的状况
民间文学学科向何处去?
论炎帝称谓的诸种模式与…
刘锡诚:新世纪民间文学…
最新热门    
 
近代文学研究综述

时间:2009-8-8 16:44:02  来源:不详
世界观和方法论,以自己的一套译著在中国建构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理论基础,“倘论中国近代译介的‘西学’,严译八大名著在当时可谓最系统、最完整、最具科学意义的西学了。”对于林纾翻译成就的评价,作者引入了一个新的视角,即“以译文为中心”的翻译批评标准,代替过去的“原著中心论”,从这个角度来说,林纾的翻译是对原著的再创造,他对原著的删节、增改,也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是有意而为之,这样,就给了林译小说一种新的评价。本文还分析了近代两个在“东学西传”方面有重要贡献的福建文人——辜鸿铭和陈季同的成就,并且指出目前对辜鸿铭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对辜氏向西方介绍中国经典和传统文化的成绩,以及他在翻译上的贡献,都很少有人研究。”此外,作者通过分析还总结了福建文人思想和创作方面的鲜明特色,首先,福建地处沿海,对外交通方便,信息灵通,思想活跃,使得这里的文人普遍具有一种可贵的开创精神。作者以林则徐、严复、黄嘉略、辜鸿铭、薛绍徽、林传甲等人为例,指出福建人“往往得风气之先,富有一种进取精神,开创了中国近代史上无数第一。”其次,学习西方的自觉意识,在福建知识界萌生最早,而且比较突出;再次,爱国主义精神在福建人士身上表现得非常鲜明。这篇文章视角新颖,见解不凡,称得上这方面研究的代表性论文。张应斌的《嘉应诗人与诗界革命》⒂将以黄遵宪为代表的嘉应诗人为考察范围,展示了嘉应诗人对诗界革命作出的特殊贡献。作者指出:“无论是诗界革命发生的理论准备还是后来的领袖人物,嘉应诗人就占了半壁河山。”嘉应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文化环境使这部分诗人走在了诗国变法的前列。通过对嘉应诗人与诗界革命关系的探讨,揭示出嘉应文化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独特意义。关于黄遵宪与诗界革命发生的关系,作者认为现行的中国文学史对诗界革命的描述不正确,黄遵宪早于梁启超二三十年就提出了后来视为诗界革命思想的核心理论,并同时开始创作新派诗,可视为诗界革命的源头(这点过去已有多人指出)。黄遵宪诗歌革新理论内容丰富,自成体系,是其思想文化革新理论的组成部分,它表达了诗歌革新和全面进行思想文化革命的时代要求。同时,作者探索了黄遵宪等人的超前诗界革命理论及创作的文化背景,认为岭东诗派和清代著名嘉应诗人宋湘是其精神文化土壤。
    除此之外,程翔章的《湖北近代作家对辛亥革命的反映》⒃以湖北作家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他们关于辛亥革命的作品在思想内容方面的鲜明特色。潘建国的《由〈申报〉所刊三则小说征文启事看晚清小说观念的演进》⒄则以近代中国出版印刷重镇和经济文化中心——上海为考察范围,探讨了此地报业对近代小说发展的重要影响。陈大康的《关于近代小说研究的一些思考》⒅中也重点提出了近代小说研究中重视研究其地域特色的必要性。

    四、对作家作品的整体考察
    2001年度近代作家作品研究的涉及面比较全面,既有对文学大家作品利用新材料、选取新角度进行的重新认识和深入探讨,也有对过去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中小作家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王国维:本年度这部分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大约有20余种论著问世。陈维昭的《王国维戏曲研究与现代学术范式》⒆值得重视,它将王国维的全部戏曲研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行整体观照,认为王国维戏曲研究所展示的学理型态迥异于传统戏曲研究,标志着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化。他所创立的范式与提出的命题,规范着20世纪戏曲研究的基本模式和构架。葛桂录的《论王国维的西方文学家传记》⒇一文,研究了王国维在20世纪初发表在《教育杂志》上的一批西方文学家的传记,这部分传记中蕴涵着王国维比较丰富的美学思想,具有历史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但在过去,却很少为人提及。作者将这部分传记材料,以各个作家为单位,分别论述其中包含的王氏的美学思想,并确立其历史价值和学术意义,论证中确有不少新的发现。杨柏岭的《况周颐、王国维词学思想比较研究》(21),从况、王各自的理论主张出发,集中比较了他们的词学本体观。其它比较重要的论著还有张天曦的《论王国维意境说的理论意义》(22),蒋永青的《关于王国维“势力之欲”的几个问题》(23)和《“最深之意义”:王国维“境界”学的人生维向论》(24),张新雅的《现代意识与个体性承担:王国维寻求“慰藉”的精神简历》(25),傅惠生的《王国维的小说研究》(26),刘立杰的《真切自然:〈人间词话〉文学批判的基点与核心》(27)、李虎子的《二十世纪王国维文学批评研究综述》(28)以及卓希惠的《从〈人间词话〉看王国维对五代词的评价》(29)等。
    刘鹗:有刘怀玉的《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摭拾》(30)、戴力芳的《〈老残游记〉:刘鹗自恋情结的无意识显现》(31)和吴振清的《刘鹗致祸原因考辨》(32)等文,其中吴文经考证认为关于刘鹗被清政府逮捕流放的原因,长期以来私售太仓粟、争浦口地产、借外债开矿筑路诸说皆不足信,刘鹗伙同日本人在吉林与韩国边界走私贩盐,特别是在韩国发起成立盐运会社一事,才是其致祸的真正原因。这可视为刘鹗研究方面的一个新的发现。
    黄遵宪:有张永芳的《黄遵宪和“新世界诗”》(33)和《黄遵宪佚作“新嫁娘诗”版本对勘》(34)以及刘冰冰的《不为诗人成诗名:论黄遵宪及其诗歌创作》(35)等文,其中值得重视的是张永芳的《黄遵宪和“新世界诗”》一文,“新世界诗”得名于丘逢甲为黄遵宪《人境庐诗草》所作跋语,这部分诗歌,集中代表了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张文从它们选材、立意、艺术表达等多方面分析其价值,指出这部分“新世界诗”是中西文明碰撞的产物,并探讨了其中的某些“超前意识”。
    魏源:本年度魏源研究成果不容忽视,主要论著有霍有明的《魏源文学主张及诗歌创作刍议》(36)及马睿的《魏源〈诗古微〉的文学意义》(37)等。霍文指出,魏源的文学思想是由其今文经学社会改良思想生发而来的,具体到其诗歌中,特色有二:一是重功利、重教化的反映时事之作;一是以“复古”为创新、风格奇崛险怪的刻画山水之作。马文则以魏源今文经学的重要著作《诗古微》为研究对象,论证了它在文学史上的划时代意义。作者认为,《诗古微》通过对毛序说诗的质疑、对《诗经》意义层次的分析,极大地动摇了传统文学阐释模式的理论基础,打破了经学话语在文论中的垄断地位,恢复了文学的审美意义。这篇文章无论在选题还是观点上都颇具新意。
    苏曼殊:袁荻涌的《苏曼殊研究三题》(38)和《苏曼殊与外国文学》(39)两文是其中的代表。在《苏曼殊研究三题》中,作者以详尽的资料,分析了苏曼殊的翻译特色,指出他是近代为数甚少忠实于原著的严肃的翻译家之一,他对于域外文化有着极为广泛的接触,具有较深的西方文化修养,并善于汲纳外来文化中的先进因素,对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谢章铤:谢章铤是近代重要的文学家,他兼工诗、词、古文、骈文,并在词学理论、方言研究等多方面有建树,但是过去对他的研究非常不够。陈庆元的《谢章铤的学术思想及传世稿本》(40)一文,探讨了谢氏在经世致用和治学不立门户两个方面的学术思想,并对谢章铤传世稿本的庋藏、流传情况、款式、价值等方面作了初步探讨。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综观2001年近代文学研究成果,论著数量多,各类题材的研究涉及比较全面,共同展现了近代文学的独特面貌。研究中热点突出,对于过去研究力度不足的一些作家作品也进行了较有深度的探索,论著质量较高,并有所突破,近代文学研究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未来的研究必将会不断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开拓。


    (1)《学术月刊》2001年第2期。
    (2)《文学评论》2001年第6期。
    (3)《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年第3期。
    (4)《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1期。
    (5)2001年10月23日《文艺报》。
    (6)《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7)(8)(9)(11)(17)(18)《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1期。
    (10)(12)(13)(30)《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3期。
    (14)《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15)《嘉应大学学报》2001年第5、6期。
    (16)《高等函授学报》2001年第5期。
    (19)《复旦学报》2001年第2期。
    (20)《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21)《重庆师院学报》2001年第4期。
    (22)《山西师大学报》2001年第3期。
    (2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24)《山西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25)《杭州师院学报》2001年第3期。
    (26)《中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4期。
    (27)《黑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28)《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29)《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31)《福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32)《南开学报》2001年第1期。
    (33)《辽宁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34)《嘉应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35)《东岳论丛》2001年第2期。
    (36)《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37)《四川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38)《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39)《青海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40)《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