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2009年公务员工作总结
盘点2008“最”八卦房产…
杭州飙车肇事者罪名待判…
2008年度品牌价值榜TOP…
邓亚萍成为广州亚运注册…
厨师讨要600元工钱被老…
华为艰难拿下印度BSNL2…
4000元打玉娇头的那沓钱…
房产八卦:普通商品房最…
我们中国成最大经济体需…
最新热门    
 
2003年文学理论批评一瞥

时间:2009-8-8 16:44:34  来源:不详
现代派文学是在兼收并蓄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驳杂影响中发展起来的,这种兼收并蓄本身便是对于模仿的超越——它使得中国作家的现代派创作更具有不拘一格的杂糅品格和多变的色彩。同时,中国作家们在兼收并蓄西方现代派新观念、新技巧、新流派过程中常常自觉地将自己的中国古典哲学、古典诗词、古典小说以及地域文化和神秘文化修养融入了创作的实践中,从而使他们的现代派创作有了浓郁的传统文化底蕴。应该说,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派文学’不仅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结晶,也是世界现代派文学格局中具有独特风采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作者做了比较细致的梳理工作,占有材料也比较充分,因而他的结论也比较令人信服。读者从中确实能够看到新时期以来现代派在我国发展的清晰的轨迹及其本土化的特色。

在宏观批评中,於可训的《近十年“文化散文”创作评述》20 也值得人们一读。20世纪90年代我国散文的繁荣浪潮里,文化散文的崛起形成巨大波澜。作者在文章中比较系统地考察了从王英琦的“文化遗址散文”初步奠定“文化散文”的“一些基本的艺术雏形”,到汪曾祺、贾平凹写京城、写商州的散文为之“推波助澜”,再到周涛、马丽华写新疆、西藏的文化散文以不同的思想艺术风格开拓了新的境界,成为“‘文化散文’由早期的略具规模到逐渐壮大成形和不断走向深入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继之,张中行、季羡林、金克木等为代表的“学者散文”兴起,以张承志、史铁生、韩少功等为代表的“跨文体”、“兼文体”散文的繁盛,直到“90年代‘文化散文’创作产量最丰、影响最大因而也最引人注目的散文作家余秋雨的出现,为人们描绘了近二十年我国“文化散文”发展的概貌,所论作家的创作特色虽有详有略,所抉优长与不足,皆能切中肯綮,反映了作者在散文研究方面 的深切功底和真知卓识。吴秀明、陈洁的《论“后金庸”时代的武侠小说》21 ,同样以相当深入的研究,论述了我国武侠小说的发展历程。在简要叙述了金庸前时代的我国武侠小说后,文章以主要篇幅论述金庸、梁羽生、古龙三大作家的武侠小说创作的成就与特色和后金庸时代温瑞安、黄易等新的武侠小说家的创作,并对如何继续发展新时代的武侠小说创作提出自己的意见。作者认为,从“50至80年代,武侠小说的创作从承继传统日益走向开放、走向现代性,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其中影响最大和最具代表性的要数梁羽生、金庸、古龙三人”。梁是“新武侠小说的开拓者”,是“50年代最杰出的领军人物”;而金则是“60年代最优秀的‘武林盟主’”;其后,古龙“标举起‘求新、求变、求突破’的旗帜,成为当代武侠小说史上最具个性的作家”,也是“现代主义武侠小说流派的创始人”。作者指出,温瑞安、黄易等虽也有新创,但艺术上已赶不上金庸等,“其革新主要着眼于形式的翻新,而不是内容的创造。现代手法的滥用使武侠小说身不由己地走向‘为新而新,为变而变’的困境”。“日益明显地体现出‘文化工业’的复制性特点和后现代平面化、娱乐化原则”。作者认为现在和未来的武侠小说的突破与超越,最重要的是观念的转换。要改变一些作家视武侠小说为“末技”的看法,使得有更多作家加入这方面的创作。而在创作中则应重视文化的超越和文体的开放。这篇文章反映作者对武侠小说发展的历史有相当深入的把握,对有关作家的评论也极有见地,对他们创作中所表现的思想和艺术特色的概括相当到位。吴其南的《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儿童形象》22 则对有关形象做了分门别类的分析,指出我国作家在20世纪文学中塑造的儿童形象主要有五类:提纯了道德境界和人格理想的安琪儿的形象,如叶圣陶的《小白船》、贺宜的《儿童国》、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池子建的《北极村的故事》中的孩子;描述童年记忆的精神家园守护者的形象,如鲁迅的《社戏》、萧红的《呼兰河传》、苏童的《城北地带》、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中的孩子;受侮辱、受损害、受异化的苦难体现者的形象,如夏衍的《包身工》、张乐平的《三毛的故事》中的孩子和《班主任》中的谢惠敏等;革命者后代的红色接班人的形象,如《小兵张嘎》中的张嘎、《闪闪的红星》中的潘冬子、《红灯记》中的李铁梅等;充满审父意识的浪子和逆子的形象,如程玮的《来自异国的孩子》、苏童的《舒家兄弟》、《1934年的逃亡》中的孩子。作者联系具体作品相当细致地剖析了这些儿童形象的特点与意义,对读者了解20世纪我国文学儿童形象创作的流向正不无帮助。此外,还有古远清的《两岸三地文论另一道风景线》23 对台湾20世纪文论的发展所做的评述;萧向明的《真知与风尚的双重追求》24 对香港学者散文所做的艺术阐释,在宏观批评中也是可供读者参考之作。

这一年出版的众多文学评论集中,《朱向前文学理论批评选》25 虽是作者多年从事军事文学理论批评的选集,却堪称是军事文学理论批评的具有代表性的集子。作者目光犀利,思想敏锐,所论多有创见,从中人们可以看到新时期我国军事文学发展的概貌和对许多军事文学作家作品的卓有见地的剀切评点,确实值得向读者推荐。

尽管以上所举的文章和著作仅占2003年我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很少一部分,但从中人们毕竟不难看到文学理论批评界思维的活跃和有相当一批理论批评工作者工作的严肃与认真。如果加上众多报刊上所发表的篇幅较短的媒体评论,那么,文学评论工作的面貌也许就能更全面地浮现出来。实际上,2003年的文学理论批评并非都无深度,也并非都为作家作品唱廉价的赞歌。理论的思考仍在多向度地展开和深入,宏观批评和微观批评都不乏有经过较长细致研究的有真知灼见的评论。而文学研究向文化研究的扩展,无疑已成为这一年文学理论批评的明显趋势和探索的热点。自然,鉴于文学创作队伍远比评论队伍为大,许多作家作品没有得到应有评论的状况仍然存在,廉价吹捧和商业炒作的现象也所在多见,思想锋利而又见解深刻的具有重大的震撼力并能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理论批评文章仍太少,这些方面的不足,在新的一年里还需要文学理论批评界做出更大的努力。而看到一批有实力的年轻理论批评家已经走上第一线,并且逐渐成为理论批评界的主力,人们会相信他们一定会跟中、老年 评论家一起,为改进和发展我国的文学理论批评做出扎实的贡献,迈出更加自信的步伐!

注释

①《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0卷第5期。
②《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2期。
③《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④《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⑤《文学评论》2003年第5期。
⑥《中国文化研究》2003年第1期。
⑦台湾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3月出版。
⑧《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⑨《当代文坛》2003年第5期。
⑩《小说评论》2003年第6期。
11《文艺争鸣》2003年第5期。
12《文学评论》2003年第4期。
13《南方文坛》2003年第2期。
14《人文杂志》2003年第8期。
15《文学评论》2003年第4期。
16《长城》2003年第3期。
17《文艺研究》2003年第4期。
18《文艺报》2003年10月21日。
19《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20《文艺评论》2003年第2期。
21《文学评论》2003年第6期。
22《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23《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24《当代文坛》2003年第3期。
25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

上一页  [1] [2] [3] [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