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韩寒有望成文学大师
新中国民间文学理论研究…
国内研究萨满文学的状况
民间文学学科向何处去?
刘锡诚:新世纪民间文学…
2007年度少数民族文学研…
从精神到本能的人性的复…
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理论研…
20世纪出土文献与中国文…
再寻“金枝”——文学人…
最新热门    
 
文学批评中的关键词详解

时间:2009-8-8 16:44:34  来源:不详
ic对话。巴赫金的术语,亦作dialogue。在巴赫金看来,“对话”所包含的词语互动,是语言的根本属性。因为词语并不是中性的,而必然与他人相关,当我们把他人的话语纳入自己的用法时,也就形成了与他人的对话关系。有论者形容说:“一个词语对于巴赫金,就像是一个人转给另一个人的衣服,不可能将原来的气味完全洗掉。”巴赫金的“对话”观念,也涉及到“互文性”(intertextuality)问题以及布鲁姆所讨论的“影响的焦虑”(the anxiety of influence)。与“对话”相对应的概念是“独白”(monologue)。托多洛夫曾在《米歇尔·巴赫金:对话的原则》(1984)一书引述他的话:“从根本上看,独白主义不承认在自身之外存在着另一种意识——另一个同样正当……的‘我’(或者‘你’)。”

22、Différance 延异。德里达的术语,由“差异”(difference)和“延缓”(deferment)两个词合成。“延异”与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恰好相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假设一种固定意义的存在,“延异”却表示最终的意义不断被延缓,不断由它与其他意义的差异而得到标识,从而意义永远都是相互关联的,却不是可以自我完成的。德里达的许多著作都论及此一问题,其中最集中的讨论可见于《立场》(1981)。

23、Divine madness 迷狂。在英文中意即“神圣的疯狂”。对柏拉图而言,“代神说话”也许正是艺术的价值所在。柏拉图关于 “迷狂”的讨论,既是在“灵感”的意义上肯定天才的诗人,其实也是对世俗艺术的一种限定。因为如果没有“神力凭附”所导致的“迷狂”,“摹仿的诗人”就没有任何真正的创造;而进入了“迷狂”状态,诗人所说的已经不再是世俗之言。由此可以理解柏拉图对世俗艺术的批判及其对诗人灵感的高度评价之间的关联。

24、Feminine stage of women’s writing女性的写作。女性主义理论被运用于文学批评领域,集中体现为关于“女性写作”问题的分析。伊莲娜·肖娃尔特1977年出版《她们自己的文学》一书,提出了三个相互关联的概念:“女性的写作”,即长期摹仿着主流传统中的支配性符号,并且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艺术标准;“女性主义写作”(feminist stage of women’s writing)则是要凸显少数群体的权利和价值;另外她还用“女性写作”(female stage of women’s writing)一词,来描述女性在这一过程中自我发现和寻找性别身份的阶段。

25、Feminist stage of women’s writing女性主义写作。参见Feminine stage of women’s writing(女性的写作)。

26、Female stage of women’s writing女性写作。参见Feminine stage of women’s writing(女性的写作)。

27、Foregrounding凸显。布拉格学派的术语。“凸显”是从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概念引申而来,被认为是布拉格学派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尤其是对叙事学批评有所影响。所谓“凸显”其实是与“诗性语言”和“日常语言”的区分有关,按照穆卡洛夫斯基的说法,诗性语言的功能,就是“使表达最大限度地凸显出来”。

28、Fusion of horizons视野的融合。参见Horizon of expectations(期待视野)。

29、Goodness善本身。苏格拉底的论辩是要揭示真理,而最终的真理则在于“善本身”。这里的关键在于对“本身”、即“普遍性”的关注,亚里士多德认为:“苏格拉底……对‘完善人格’的关注,最先产生了普遍性的问题。”柏拉图所讨论的“美本身”、“马本身”也是由此而来。如他所说,只能看见“马”而看不见“马本身”,是因为“只有视力而没有智力”。“本身”并不涉及感官所能把握的感性形式,而正是要摆脱任何感性形式,以获得更纯粹的普遍性。

30、Grand narratives 辉煌叙事。与“细琐叙事”(little narratives)相对应,分别来自法文的grand récit 和petit récit。利奥塔德于1979年出版《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以后,“辉煌叙事”一词被广泛使用。利奥塔德提出:“我用‘现代’一词标识任何自我合法化的科学,其自我合法化是根据一种明确地诉求于辉煌叙事的元话语,比如精神的辩证法,意义的诠释学,理性主体或行为主体的解放,或者财富的创造。”这里的“辉煌叙事”,使人的行为或者生命得到意义,其中人把自己描述为一个业已书写在叙事之中的角色,而人的最终结果已经被事先注定了。“细琐叙事”则要抛弃这种高超的目标,将自己限定在比较具体的解释模式中。

31、Grammar of narrative 叙事的语法。结构主义叙事学的术语。其主要代表热奈试图将“语言学范式”(linguistic paradigm)扩展为一种“叙事的语法”,他认为结构主义是对以往文学理论的一种“矫正”,“文学已经太久地被视为没有符号的意义,因此现在有必要将它视为没有意义的符号”。

32、Gynocriticism 女性批评。伊莲娜·肖娃尔特所使用的术语,以此来描述一种将女性作为写作者来研究的“女性主义批评”(Feminist criticism)。在1985年出版的《女性的疾病:女性、疯癫和英国文化1830-1980》一书中,肖娃尔特对这种“女性批评”进行了界说:“其内容是女性写作的历史、风格、主题、文体和结构;女性创造的精神动因;个体或者集体的女性经验之轨迹;女性文学传统的演进及其规律等等”。

33、Hermeneutic circle解释的循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就对“解释的循环”进行过描述。它通常可以被概括为两种形式。第一,我们需要某种前理解(pre-understanding)才能进入文本;没有前理解和问题,就没有理解和回答,也就无从获得意义。第二,通过局部才能理解整体,而只有理解整体才能准确地理解局部。至海德格尔,“解释循环”的问题被重新理解,他主张“依照正确的方式进入理解的循环”,因为“理解的循环不是一个听凭任意的认识方式活动于其间的圆圈,……把这个循环降低为一种恶性循环是不行的,……在这一循环中包藏着本原性认识的一种积极的可能性。”伽达默尔认为“这显示了解释的循环具有本体论的积极意义”。这样,“理解”就不仅仅是单纯的认识活动,而是“通过理解而获得”的存在方式。

34、Historicity of texts文本的历史性。“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textuality of history),构成了新历史主义批评的基本立场。其代表人物格林布拉特认为:“作品的生产和消费,……总是涉及多种利益,……这恰恰因为艺术是社会性的,从而体现着多种意识。一定的价值和利益是在社会和政治生活的斗争中产生的,在面对过去的艺术时,无论我们是否愿意,都不可避免地要记住价值和利益的转换。”这是强调“文本的历史性”。另一方面,新历史主义批评认为历史文献与文学文本一样,也有叙事性甚至虚构性;要通过历史文本来把握真实的历史完全是天真的幻想,因为历史只是前人所记述的文献材料而已,“客观历史”则根本不可能存在。所以格林布拉特要将“通常只限于文学文本”的阅读活动转向“一切文本性的历史踪迹”。这是强调“历史的文本性”。也就是说,一切“阅读”都不仅是针对文学文本,而且也将包括全部社会的、历史的、意识形态的内容。

35、Horizon of expectations期待视野。接受理论与读者-反应批评的术语。意指在任何阅读活动之前,读者的全部经验已经使其具有一定的“前理解”(pre-understanding),从而形成其特定的的“期待视野”。这就是海德格尔所谓的“先有”(fore-having)、“先见”(fore-sight)、和“先概念”(fore-conception)。加达默尔在海德格尔的基础上论及“期待视野”的问题,认为不同的“期待视野”并不是各自封闭的,而是不断形成、相互融合的。这种“视野的融合”(fusion of horizons),恰恰是“意义”产生的关键。后来姚斯等人对此问题的重申,代表了接受理论与读者-反应批评的基本取向。

36、Idea或eídos理念。苏格拉底曾经力图在伦理问题的探求中寻求“善”的普遍定义和绝对本质,但是小苏格拉底学派在三个方面上的追寻,都并不能通向“至善”。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柏拉图需要再前进一步,使“善”的普遍定义和绝对本质与个别的伦理对象相分离,并视之为独立存在的“理念”。就此而言,“理念”亦即“善本身”或者“美本身”。需要注意的是:柏拉图著作中表示“理念”的两个希腊文词语是可以互换的,即idea和eídos。前者后来被西文直接接受,后者则成为拉丁文的forma,即“形式”。其关键的意义在于:第一,无论“理念”还是这一意义上的“形式”,都是作为超越具体可感物的“存在”,是衍生对象世界的“原型”,所以“形式”在这里并没有“外在形式”、“表现形式”的涵义;由此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形式因”被解释为“本质”。第二,idea和eídos在希腊文中都是指形式、图形、基本性质等。因此柏拉图的“理念”只能是一种“存在的抽象”,而不是“观念的抽象”,与现代人所谓的“主观”、“个人心灵”式的理念完全不同。朱光潜先生主张将idea和eídos译为“理式”,正是要突出这样的意思。柏拉图所论说的“理念”,是要为一种完整的实在论提供新的基础,以便终结苏格拉底的“至善”问题。但是亚里士多德对此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在《形而上学》之中写道:“苏格拉底……所创始的‘普遍’并不与‘个别’相分离;……他的继承者(指柏拉图)却认为若要在……感觉本体以外建立任何本体,就必需把普遍理念脱出感觉事物,而使这些……普遍性的……本体独立存在……。”

37、Implied author 隐含作者。接受理论与读者-反应批评的术语,出自布思(Wayne C. Booth)的《小说修辞学》(1961)。该术语意指读者根据作品以及自己的阅读经验所构建的作者形象。

38、Implied reader隐含读者。接受理论与读者-反应批评的术语。讨论读者对文本的阅读和接受,必然会指向“文本的开放性”,这也正是伊瑟尔所特别讨论的。他发表于1974年的论文《隐含读者》进一步突出了读者对文本的积极参与。“隐含读者”是指内在于文本结构中的丰富的可能性。正如伊瑟尔所描述的:“两个凝视夜空的人也许都在看同样的星群,但是一个人看见犁的形状,另一人则看出了铲子。‘星星’在文学文本中是固定的,但是连接它们的线却有所不同。”

39、Interpretation解释或诠释。通常指一定文本文的解释和理解活动。西方的“诠释学”(Hermeneutics)源于基督教的“释经学”(Exegesis),即对《圣经》文本的诠释。现代诠释学则认为:“诠释”包括三个基本维度:解释(interpretation)、理解(understanding )和应用(application)。

40、Interpretive community 解释的群体。接受理论与读者-反应批评的术语。美国批评家费希认为:“创造意义的既不是文本也不是读者,而是解释的群体”所占有的“解释策略”。组成“解释的群体”的,是“那些并非为了阅读、而是为了写作的……分享着解释策略的人们。换言之,这些策略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