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男模成上世纪男色启蒙
西方画家笔下的几个世纪…
读易经感悟 21世纪必须…
关于二十世纪以来的民间…
刘锡诚:新世纪民间文学…
中国人类学世纪回眸
《肩负新世纪使命,为国…
深入把握改革开放30年统…
《做新世纪小主人》演讲…
二十世纪元曲研究刍议
最新热门    
 
“新世纪文学”八大趋向

时间:2009-8-8 16:44:42  来源:不详
人的生存环境,导致资源破坏、能源萎缩、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疾病猖獗、贫穷蔓延、冲突不断。现在应该知道,“人类的危机在本质上来源于人们对世界认识的局限性以及人性中潜藏的贪欲。数千年来,人类一直把自身以外的一切都当作环境,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前西德总统魏茨泽克认为,‘环境’一词来自这么一个信条,即存在一个中心,而中心就是‘我’。人类从来都把自己看作宇宙的中心。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教义都宣扬‘人为万物之灵’,‘人可以主宰世界’。中世纪托勒密的‘地心学说’也认为地球居于宇宙的中心。甚至被法国启蒙思想家发扬光大了的人道主义,也主张人是高贵的,自然应该为人类服务。正是这种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心态,统治了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每当取得一点进步,人类便陶醉在‘人定胜天’的自我欣赏之中,仿佛在人类面前,没有不能征服的对象。人类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被自己所创造的文明引向了困境。”[11]
       为拯救包括人类在内的趋近危险境地的世界生态,不少人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开始了救赎的努力。罗马俱乐部发表了《成长的界限》等报告,起到了振聋发聩的警示作用。印第安《西雅图宣言》也告知人们:“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而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芬芳的花儿是我们的姊妹,驯鹿、骏马和雄鹰是我们的弟兄。河里泛起的水花,草原花朵上的露珠,小马的汗水和族人的汗水,全都属于一个整体,全都属于一个种族,我们的种族。”[12]这种人与外物和谐相处、互惠互利的整体生态观令人动容。让人欣慰的是,部分具有生态意识的作家已经开始以文学方式来反思日趋严峻的生态形势,吁求改善人类不正确的征服心态,期望重建符合宇宙伦理的整体性生态秩序。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森林文学”、“草原文学”、“湿地文学”、“泥沼文学”、“植物文学”、“动物文学”等次第登场,有人称之为“环境文学”,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生态文学”。此种趋势,在本世纪初日益明朗起来。在我国,生态报告文学的成就最高,对现实生活发言的威力也最大最直接,生态小说位居其次。
        就目前的表现看,在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已经成为当今和未来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头等大事的时代,文学已不可能真正轻松起来。如果说文学在愉悦、消遣之外还应有所承担,那么,生存焦虑当是新世纪文学“不改的容颜”。

        七、插上翅膀飞翔:传播路径趋向电子化

就电信技术和网络媒体的发展现状及其应用前景来看,新世纪文学在传播、发行与接受媒介方面的电子化、网络化将是一个明显的趋势,“网络文学”有可能成为新世纪文学的基本样态并进而成为本世纪文学研究的重要关键词。
       必须承认,网络化的电子传播较以往的纸质传播和单向度的广播传播、电话传播、影视传播等有着更为明显的优势,这便是快捷性、视听性、交互性、超文本性。即以网络的视觉性而言,就比纸质文学的视觉性丰富、生动,既具绘画的色彩感,又有游戏的趣味性。视觉形象的这种特殊吸引力,阿恩海姆早就注意到了。在他看来,视觉形象永远不是对于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它所把握到的形象含有丰富的想象性、创造性和敏锐性,因而是超越了现实的美的形象。
       我曾经思考过,报告文学因其突出的非虚构性、时效性和社会对话性,所以最为适合网络刊布,并据此推定“网络报告文学”必将拥有充满活力的未来。现在,有人在为新世纪小说命名时提出“虚拟现实小说”的概念,并界定说:“‘虚拟现实小说’(Virtual RealityNovel)是凭借虚拟现实技术为主要写作技术,以网络为传播的主要载体,以反映现实社会生活和虚拟社会生活为叙写内容,在情感表现、情感交流、叙事结构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具备一些明显新特质的文学形态。”那么,何谓虚拟现实技术呢?作者认为,“所谓虚拟现实技术,就是充分利用高性能的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资源及各类先进的传感器的一种集成技术。该技术能生成具有三维信息的人工虚拟环境,用户可以通过接受和响应该环境的各种感官刺激而进入其中,产生逼真的身临其境感,并像在真实世界中一样与该环境中的人和事物进行行为和思想等的实时交流。”[13]。这意味着,在拥有至少1亿网民的中国,原创性的网络文学将快速崛起,既往和现时的非原创性文学作品也可用“后贴”方式迅即上网运行。如此一来,长期困扰文学发行的时空限制有望被网络传播最大限度地克服。
       这里有三个问题需要申明。一是网络作为一柄“双刃剑”,有可能因其便利而磨损我们的审美鉴赏力。有人担心,在网媒环境中,阅读时尚化减弱读者的阅读审美能力,快餐化侵蚀深度阅读空间,技术化弱化文字符号的魅力。[14]这是不无道理的。二是网络作为大众传媒在带给我们实惠的同时也有可能裹挟着某些不健康的内容。果真如此,“文学就不会是真正的文学,所谓的精神生产也只剩下了生产而不见精神,这样发展下去的结果只能是数量代替了质量,物质代替了精神,进而导致心灵的贫瘠和精神的废墟。”[15]三是我们不能因为网络的兴起而作出强迫传统文学退场的愚昧之举。否则,既不利于网络文学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尤有害于新世纪文学的生态平衡。

        八、读者权力提升:接受行为趋向市场化

        大众化、网络化的消费时代,无疑赋予读者以更大的随意性、自主性和选择空间,接受方式的市场属性得以加强,读者权力显著提升。这是新世纪文学消费行为的基本趋向。
       我始终确信,通过文学途径获取美感、认识生活、受到教益、满足消遣同样是天赋人权。消费时代的文学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市场性、商业性和利益场的干扰,猎奇心理和怪异题材也会进一步刺激读者时尚化的阅读诉求。这样,文学活动势必由“作家市场”转向“读者市场”,读者也由作品的“宾语”置换为“主语”。因此,一个作家的作品要想占有可观乃至理想的市场份额,首先就要考虑读者大众的审美需求。这有利于作家放下架子,蹲下身子,走向田野,面对大众,切实树立起“以读者为本”的科学创作观,以“三贴近”的精神写出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从而推动文学发展的总体水平,增强新世纪文学的综合实力。
        当然,作家对于读者利益的考虑决不能以牺牲文学的思想深度和艺术品位为代价,因为市场的效益原则和读者的口味并非总是积极健康的。以欲望书写为例,“在20世纪80年代启蒙语境中,曾经作为对抗极‘左’思潮扭曲人性的反判性生命形式,负载着特定时代的‘执著的精神性追询与理性深度的分析与思辨’功能。但是,在90年代骤然而生的消费文化语境中,无论是林白、陈染们的‘女性主义’创作,还是棉棉的《糖》、卫慧的《上海宝贝》一类的‘都市新人类’作品,以及新近作家李修文的《滴泪痣》、《捆绑上天堂》一类的唯美—颓废主义写作,虽然这些作家所隶属的文学‘流派’各异,但在‘身体写作’及‘欲望表现’方面,却显出惊人的相似性。”[16]这是值得警惕的。正如罗云锋所说,随着消费主义时代的到来,文学可能沦为一种被消费的特殊商品,这可能导致某些媒体和作者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味迎合读者口味,甚至和商业携手进行不负责任的商业化炒作,造成媚俗化、肤浅化等浮躁的不良创作倾向,从而碾碎个人的精神空间,湮灭人格精神的深度。
       总体上看,不管是执著坚守还是保持警惕,“读者权力”的提升以及“读方市场”的形成终将动态调节作家与作品、作品与读者、作家与读者间的关系格局,使作品真正成为文学活动的枢纽所在,从而为作家和读者共同打造作品文本提供了新的保障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阅读的思想情趣和欣赏水平如何,以读者为价值主体的文学消费市场的建立就不是没有意义的。
       现在我们已经清楚,不管是作为现实评价还是一种带有乌托邦色彩的价值倡导,“新世纪文学”都不会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标榜。至少,如果上述“八大趋向”尚不失为一种具有必然性的归结和可然性的瞭望的话,那么,我们的探讨就可能具有这样四重意义:一是撩起作家在世纪初的创作起跑意识;二是考验文学批评家的现实观察与未来引领能力;三是部分促成新世纪文学格局的调适与新变;四是为新世纪的文学研究搭建新的话语平台。我们希望并相信,伴随着“新世纪文学”的多向度跃动,新世纪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也能借此拥有更加开放、自律、民主、和谐的形象气质与文化身份。

参考文献:
      [1]张未民.开展“新世纪文学”研究[J].文艺争鸣,2006,(1).
        [2]李志宏.文学本性:“审美意识形态”还是“审美意识形式”[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2).
        [3]王一川.文坛边上的搜索·序[A].参见龚举善.文坛边上的搜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
        [4]转引乐黛云.多元文化发展中的问题及文学可能作出的贡献[J].中国文化研究,2000,(春季号).
        [5]参见张冠生.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J].博览群书,1998,(7).
        [6]彭放.“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学问题[J].学术交流,2001,(1).
        [7]南帆.理论的紧张[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147.
        [8]转引南帆.理论的紧张[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149.
        [9]龚举善.全球化趋势中纪实文学的文化承担与网络前景[J].人文杂志,2000,(5).
        [10]李炳银.报告文学絮语[P].报告文学通讯,2006,(总第12期).
        [11]龚举善,张晓莉.天人合一: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应对[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