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男模成上世纪男色启蒙
西方画家笔下的几个世纪…
读易经感悟 21世纪必须…
关于二十世纪以来的民间…
刘锡诚:新世纪民间文学…
中国人类学世纪回眸
《肩负新世纪使命,为国…
深入把握改革开放30年统…
《做新世纪小主人》演讲…
二十世纪元曲研究刍议
最新热门    
 
“新世纪文学”八大趋向

时间:2009-8-8 16:44:42  来源:不详
性而来,只要你喜欢或愿意,每个人都可以借助电脑和网络平台成为“作家”。这样一来,作者身份将随之“匿名化”、“无名化”,从而造成写作主体的“未名化”特征。这与消费时代文学创作的游戏功能以及由此而来的文学阅读在整个精神消费领域里的边缘化趋势密不可分。
       首先,消费时代文学创作的游戏特征愈益显现。可以认为,文学的游戏性与生俱来,人类关于文学游戏性特征的研究也并非始自今日。至少,16世纪的马佐尼在倡导模仿说的同时就披露了“文艺是游戏”的观点。德国哲学家康德进一步把诗歌看成是“想象力的自由游戏”。到了席勒,正式形成了艺术起源的“游戏说”。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对席勒的观点作了补充,提出艺术和游戏的本质是人们发泄过剩精力的自由模仿活动。著有《人类的游戏》等书的谷鲁斯,批判地接受席勒的游戏观点,认为游戏不是因为精力过剩,而是对实用活动的准备和练习。伽达默尔则认为,游戏既不是康德所认为的那种游戏者借以获得主体性自由的人的活动,也不是席勒提出的由剩余精力的发泄而上升为想象力的游戏行为或人的艺术活动的情绪状态。他以为游戏就是一种自为存在的活动,游戏的魅力,正在于游戏超越游戏者而成为主宰力量。“游戏说”强调了游戏冲动、审美自由与人性完善间的重要联系,对于我们理解艺术的审美发生具有重要价值。在消费语境下,游戏未必就上升为文学发生和存在的最高本质,但文学写作的意图游戏、语码游戏、效应游戏诸特征已被空前强调并日益凸显出来。究其原因,既有文学本身在强大经济时势下的自暴自弃,也不排除“清闲者”打发过剩精力的嫌疑。
       其次,网络传媒拉动了匿名化、无名化的众声喧哗。文学在消费时代的游戏潜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除上述原因外,电脑与网络的推波助澜也不可小视。电脑在现代社会的重要功用之一,就是为我们提供各式各样的游戏快乐。虽然这种游戏可能具有很强的虚拟性,但它无疑可以消磨“多余”的时间,暂时填补虚空的大脑,或者在紧张的劳作之余调节一下疲惫的身心。当这种种便利借助网络的匿名性、无名化优长之后,芸芸众生都可以触摸电脑,指点网络,在较少限定的情况下撰写、发行自己的即兴之作。这样也好,因为网媒中无男女之分,无长幼之别,既能宣泄情绪,满足游戏欲望,又可“周游”世界,守护个人隐私。大家只是随兴而玩,逢场作戏,我不知道你是谁,你也不一定非借此“出名”不可。
       第三,经济主潮中文学消费边缘化的趋势有增无减。除作家的游戏兴趣和廉价的网媒通道外,读者对于文学接受的边缘化也在或近或远、或隐或显地调侃着文学的庄严出场,挫伤着作家或潜作家的“名利”积极性。生活节奏过快,现实压力太重,包括文学在内的整个艺术形态都处在被边缘化的情势之中。在艺术内部,文学又受到视听合一的图像艺术的排挤,读者被视觉快感所麻醉,不再急切期待文学大餐来充饥,也不指望通过文学将自己超度出精神的苦海,少数甘居寂寞的作家也不得不以低俗趣味招徕读者并最终实现与世俗需求的合流。结果不难想象,写手众多,名家寥寥。

        四、眷顾城市风景:题材范型趋向都市化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嬗进和剩余劳动力的增加,城镇化—城市化—都市化的进程将明显加快。也就是说,新世纪文学对于城市与都市风景的重视将成为无法拒绝的趋向。从演进阶段上看,新世纪的中国文学将把关注的目光由农村移向城镇,然后是城市和都市。因中国是个农业大国,都市化的程度不可能在本世纪内迅猛提升,所以,城市题材将是新世纪文学眷顾的重点对象之一。
       从理论上讲,自城市开建并投入使用之时起,城市文学也便开始了自己的文化之旅。但我们这里指称的显然是规模化城市景观及据此而来的现代城市文学。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大约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因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带来商业的相对发达,在西欧国家出现了不少自由城市,随之产生了适应城市市民文化娱乐要求的城市文学。这种城市文学主要反映市民的现实生存和理想愿望,表现出鲜明的现实性和世俗性。就历史功绩来说,西方的城市文学大体上代表了新兴市民阶层的利益、情趣和爱好,具有反封建、反宗教的性质。我国城市文学的兴起相对较晚,但也大体与20世纪同步,只是上个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城市数量不多,规模较小,现代化程度偏低。为此,有人将1958年出版的《上海的早晨》“定格”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城市文学。无论如何,中国作家“城市文学意识”的觉醒当在新时期,自觉的城市文学研究大体以1983年北戴河首届城市文学理论笔会为标志。
       新世纪中国的城市文学至少涵盖这样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关于现代城市人生活或自足或反叛性的书写;二是关于乡村生活的依恋和记忆式想象;三是“打工文学”对于现代都市的憧憬与梦想。随着新农村建设力度的增强和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中国城市的现代化程度必将在新的世纪大幅提高,而人口的极限性控制及现有农村人口的城市化位移将有效缩减以农业为生的国民数量,文学视线向城市方向的必要转移已成为无法克制的冲动。有鉴于此,陈晓明不无乐观地预测,中国的城市文学虽然面临着这样那样的严峻挑战,虽然来不及造就巴尔扎克、卡夫卡式的文学大师,虽然不可能出现《人间喜剧》、《变形记》那样的经典作品,但城市的“现代化”进程所形成的特有节奏和诸种现实景况正在成为“城市文学”的天然成分进而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依托城市并顾盼都市的新世纪文学仍将不可避免地成为未来文学创作的主流。
       稍加辨析就会发现,在已经过去的为时不算太短的文学表现中,“都市人”越来越成为时尚趣味的引领者、发布者和优先享用者。然而,这种引领、发布和享用并未因为人们物质积累的相对丰盛和生活水准的明显跃升而变得精英、高雅起来。这是否意味着,搭载城市平台的新世纪文学将有可能进一步摒弃领袖和英雄情结,转而青睐于表达平民意愿和大众诉求,平民大众因此将大面积走进作品并成为其中的主角。
       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大众化的时尚趣味未必就符合进步的时代潮流。如果文学一味迎合并非先进甚或庸俗低糜的时尚趣味,那么,文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又从何谈起,平民意愿的自觉、官能叙事的畅行以及消费欲望的膨胀是否同时并同样合理,抛弃了精神提升和灵魂安抚的文学是否还有继续存在下去的价值和理由?记得郭沫若说过,与人生无关的艺术不是艺术,与艺术无关的人生是徒然的人生。即使是寻常百姓,艺术的装点或熏染也是必要的。因此,我们还是有责任要求作家敢于并善于以文学的方式批判大众趣味中的庸俗部分,倡导并张扬进步的平民意愿和健康的大众趣味,积极追寻昂扬向上的人生目标和有益于社会和谐的生活方式。杨匡汉说得好,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道德根深蒂固的国度,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发生了剧烈变迁。地生五谷杂粮,人有七情六欲,原汁原味原生态的人间万象和各种欲望,本可无碍地进入文学创作之门。问题在于,勃兴的欲望虽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文学还得“打碎生活”、“再造生活”,因为文学毕竟不止于欲望的狂欢,更重要的还要完善人性,提升精神境界。

        五、真实至关重要:生活关怀趋向纪实化

       纪实的非虚构精神长期遭到部分文学“守门神”们的排斥,今天看来这很可能是个错误。作为文学创作的基本理念或原则之一,“纪实”只是要求我们紧贴大地,犁进沃土,关注底层,忧戚民生,惩恶扬善,与时偕行,并非没有或不要文学性。其实,判断一个文本是不是文学,多半取决于我们对于文学性的主观感悟。
       但是,“‘文学性’不像某种矿产一样稳定地隐藏在固定的地点,等待人们的开发;相反,‘文学性’形成于一批历史人物的共同观点之中,并且会因为历史语境的改变而改变。”[7]伊格尔顿在《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中也说:“任何东西都能成为文学,而任何一种被视为不可改变的和毫无疑问的文学——例如莎士比亚——又都能够不再成为文学。以为文学研究就是研究一个稳定、明确的实体,一如昆虫学是研究各种昆虫,任何一种这样的信念都可以作为妄想而加以抛弃。”[8]由此看来,那种将报告文学、传记文学、日记文学、书信文学以及其他口述实录体文本排除在文学范围之外的做法,完全是陷于某种固有的文学观念而无法自拔的表现。我们从来就没有挤兑过必要的文学想象,但日趋严峻的生存现实使得人们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务实,这种心态势必影响到文学创作。现实境况是,今天的读者已经开始疏远包括《红楼梦》等古典名著在内的虚构型作品。尽管文学教师每每抱怨当今大学文科学生“人心不古,学风日下”,但前人那种如痴如醉的文学情怀无奈已成“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现在,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非虚构型的纪实倾向已渐成全球性的写作时尚。这主要以盛行于上世纪美国的“新新闻主义”和中国的报告文学创作浪潮为代表。虽然保守的批评者和理论家们还在一厢情愿地极力掩盖这一文坛事实,以期延缓心中那个陈旧文学梦幻的醒来,但越来越多的人正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尽管人们对‘新新闻主义’及随之而来的新纪实文学现象尚有争议,但其业已存在并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展开的事实耐人寻味。它使人明白,任何文体都不存在绝对封闭、恒定不变的一维模式,全球化趋势正为艺术本体的开放结构及全球纪实文学的深度衍化和多元掘进提供种种潜在的可能。”[9]
报告文学最大的文体优势就是“抵抗虚构”的真实性、毫不迟疑的时效性、永不妥协的批判性。这使得该文体在以“虚假”、“歌德”为根本表征的封建文学长时间肆虐的中国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这种意义在改革开放以后显得更加必要和强烈了。较20世纪相比,21世纪应该是一个更为开放开明的世纪。而一个开放开明的世纪依理是能够倾诉真情的世纪,也是写作行为更加自便的世纪,这正是报告文学等纪实文类伸展个性的世纪。因为,“报告文学是作家通过对真实事实的文学化处理而实现的一种文学表达。真实是报告文学的基础和力量之所在。真实是上帝赋予报告文学的灵性和武器,是上帝交给作家演义社会人生和演义自己身手的特殊道具。扼守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原则,就是维护报告文学的生命和维护报告文学作家演义的权利”[10],就是维护人间正义与世界和谐。

        六、生存焦虑加剧:生态主张趋向明朗化

       传统的以人为中心的片面的发展观念,严重损害了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