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关于王老吉主演的文字游…
关于金融危机的18个为什…
推荐几个文艺作品
关于违反信访工作纪律处…
关于大陆企业赴台湾地区…
文艺复兴,是近代西方走…
关于风水,周易,中医的…
关于儒学及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的…
关于民主社会主义指导理…
最新热门    
 
关于文艺理论中出现的一个应当重视的新问题

时间:2009-8-8 16:44:43  来源:不详
知功能”在人类认识活动中起特殊作用和为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作出自己特殊贡献的。这里存在着理论和思想上的失误。

  许明著:《美的认知结构》〔14〕。这本著作,从书名上看就存在着用“美的认知结构”取代“美的认识结构”的问题。本书的“内容简介”中写道:“本书是以哲学认识论为指导的美学基本理论研究著作。作者力图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可是作者在从心理学中引用关于认识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时,则是不加分析和批判地把用“认知”取代“认识”的模式引进了自己的著作中。根据有些坚持用“认知”取代“认识”的心理学者的说明,他们之所以主张用“认知”取代“认识”,其目的在于心理学与哲学,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这个基本概念的使用上分离。不言而喻,这种分离在这种取代的一开始便成为客观存在的事实了。显而易见,作者把用“认知”取代“认识”的模式引入自己的著作中,这是与自己在理论思想上力图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的立场根本不符合的。加之,作者还从有些坚持用“认知”取代“认识”的心理学者的著作中引用了对认知所作的解释:“认知(  cognition),旧译认识,指人认识世界的心理过程。”〔15 〕在这个解释中,对心理学与哲学,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共同使用的认识这个基本概念作出如此贬低,即旧译的评价,这对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的文艺理论工作者来说是不应当接受的。

  刘恒著:《文艺创造心理学》〔16〕。这本著作中,作者在对文艺心理学中的认识问题的分析中,从一些坚持用“认知”取代“认识”的心理学者的著作中引用了这样的一个论点:“现代认知心理学有广狭二义,广义指研究认知过程的心理学,狭义的是指信息加工心理学。今天人们所谈的认知心理学在习惯上主要指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但是人们也经常从广义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而将研究认知过程的实验和理论也称为认知心理学。皮亚杰的著作是认知心理学方面一个重要收获”。这个论点是一些坚持用“认知”取代“认识”的心理学者为着扩大自己的理论思想阵地而提出的。他们不仅把信息加工心理学称为认知心理学,而且把整个心理学历史发展过程中所有研究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想象、思维、学习、研究、创造等)的心理学都曲解为认知心理学,相应地就把用“认知”取代“认识”的模式推广到所有关于认识问题的研究领域中了。而最成问题的是,竟然把皮亚杰学说也说成是认知心理学了。众所周知,皮亚杰不仅是一位著名心理学家,而且还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他强调心理学与哲学的不可分割的本质的联系。由他创立的皮亚杰发生心理学派(日内瓦发生心理学派)对心理学的理解是同列宁所提出的心理学是“构成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知识领域”〔17〕的论点完全一致的。这个学派研究认识发生和发展的理论,综合个体发生(儿童智慧实验心理研究)和种系发生(科学史)的材料而创立了发生认识论,是把发生认识论这个哲学问题作为心理学基本问题来研究的。皮亚杰强调辩证法在关于认识问题研究中的重要性。他晚年研究辩证思维如何在人的意识中发生和发展的问题。他认为,辩证法是一种认识方法,属于认识论的范围。由于人的认识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所以,与黑格尔和马克思所讲的高级辩证法相比,表现在儿童认识活动中的辩证法就是初级形式的辩证法。他认为,通过对辩证法初级形式的研究,即“把辩证法的形成过程作为构建的依存关系的过程来分析”,不仅能够促进认识发生和发展的研究,而且也有助于高级辩证法的研究。他强调指出,辩证思维应该是发生认识论的首要研究对象。他在《辩证法的初级形式》(1980)〔18〕这本著作中对辩证法的初级形式作了全面的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在我国翻译出版的皮亚杰的著作中,不少译者是正确地把皮亚杰学派的学说理解为认识心理学。在译文中都是使用着认识这一基本概念及其派生的术语,如认识过程,认识活动,认识结构等。一些研究皮亚杰学说的著也是如此。遗憾的是,有些坚持用“认知”取代“认识”的心理学者则是生搬硬套地在把皮亚杰学说也规定为认知心理学之后,则教条主义地把用“认知”取代“认识”的模式也强加于皮亚杰的认识发生和发展的理论中了〔19〕,这是对皮亚杰学说的严重曲解。试问,说发生认识论的研究对象不是认识,而是认知,这种说法合乎逻辑吗?在发生认识论的理论系统中心理学与哲学在认识这个基本概念的使用上能够分离得开吗?尽管如此,但是这个用来扩大用“认知”取代“认识”的理论思想阵地的论点竟然在学术理论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出现在不少文艺理论著作中,同样也出现在《文艺创造心理学》这本著作中。

  其二、在概念和术语方面出现的问题,就以上所讲的一篇论文和两本著作来说,作者在探讨和分析文艺理论中关于认识问题时,一方面,在引用哲学和以前出版的心理学著作中的理论观点的场合下,使用的是学术理论界共同使用的认识这一传统规范基本概念及其派生的一般术语,如:认识过程、认识活动、认识功能、认识方式、认识结构等。而另一方面,在引用信息加工心理学和近年来出版的一些心理学著作中有关问题的理论观点的场合下,则是使用着根据用“认知”取代“认识”的模式改定的认知及其派生的术语,如:认知过程、认知活动、认知功能、认知方式、认知结构等。这样把以两个不同名词——认识和认知所表达着一个同一内涵的基本概念——认识世界的认识及其派生的术语夹杂在一起用,失去了科学概念和术语的应有的统一性,表现得很混乱。

  概括地说,科学是一个理论系统。理论是一个由反映其研究对象的概念和术语所表达的内涵系统。所使用的概念和术语的不统一必然会影响到理论和思想系统的不统一。由此可见,不能不承认,从心理学领域中引进用“认知”取代“认识”的模式所造成的概念和术语、理论和思想的混乱对文艺理论著作的质量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四

  最后,应当着重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近十多年来,我国心理学(包括文艺心理学)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证明,用“认知”取代“认识”这种时髦倾向的出现从某种意义讲使我国心理学在发展方向上走上了错误的道路。这是我国心理学发展史上出现的一种具有重大原则性的失误。因为这种时髦倾向在我国心理学领域中所造成的前所未有的概念和术语、理论和思想的混乱是十分严重的,并且还在不同程度上扩展到其他一些学术理论中。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客观存在的铁一般的事实,而且是谁也否认不了的,用任何方式也掩饰不住的。关于这种情况,是学术理论界,特别是心理学界愈来愈多的同志们已经明确地认识到的〔20〕。因此,在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评论当代中国文艺现象和外国文艺思潮的文艺理论系统中,当探讨关于文艺理论中的认识问题,引用心理科学(主要是认识心理学)、认识科学(思维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时,一定要保持我国心理学传统规范概念和术语系统中认识这个基本概念的社会历史继承性和延续性,一定要保持心理学与哲学,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其他各种科学、文学和艺术、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中所使用的认识这个基本概念的同一性和统一性,一定要保持祖国语言——现代规范语中的认识这个基本词(基本概念)的规范性纯洁性,因而一定要坚决抵制和防御用“认知”取代“认识”这种时髦倾向的侵入和渗透,因为这种时髦倾向,除了给文艺理论带来概念和术语、理论和思想的混乱外,别无任何好处。文艺理论中出现的这个应当重视的新问题归根结底在于,把用“认知”取代“认识”的模式引进文艺理论中,对文艺理论的健康发展是有危害性的。

  注释:

  〔1〕参见《列宁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版第87页。

  〔2〕E·R·希加法:《现代心理学的意识》,1958年英文版。

  〔3〕W·詹姆斯:《心理学原理》,1890年英文版。

  〔4〕W·尼塞:《认识心理学》,1967年英文版。

  〔5〕《现代汉语词典》所记录的普通词汇中有认识这个规范词,而没有认知这个心理学专门术语。参见商务印书馆1996 年版第1066 —1067页。

  〔6〕曹日昌主编:《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02页。

  〔7〕孙晔:《认识心理学》,见《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425页。

  〔8 〕荆其诚主编:《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01页。

  〔9〕司马贺:《人类的认知:思维信息加工理论》,荆其诚、 张厚粲译,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10〕张积家、张春晓、孙新兰:《论“认知”与“认识”的分野》,见《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 年版, 第384页。

  〔12〕孙新兰、谭云海撰,彭聃龄审:《认知》,见车文博主编:《心理学咨询百科全书》,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8页。

  〔13〕资民筠:《论神话与科幻文学的认知功能》,见《文艺理论与批评》1997年第5期。

  〔14〕许明:《美的认知结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5〕与〔12〕同。

  〔16〕刘恒:《文艺创造心理学》,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7〕《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02页。

  〔18〕丁·皮亚杰:《辩证法的初级形式》,巴黎1980年法文版。

  〔19〕参见荆其诚:《现代心理学发展趋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97—209页。

  〔20〕参见周作云、张粹然、李明刚:《论用“认知”取代“认识”的是非——评〈论“认知”与“认识”的分野〉》,见《四川心理科学》1997年第3期。孟庆瑞:《“认知”取代“认识”非议》, 见《社会心理科学》1997年第1期。此外,以林秉贤、 张克荣著《法律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为例:在1989年第1 版中引入用“认知”取代“认识”的模式。在1996年第2版中则作了彻底纠正, 一律改用认识这个基本概念及其派生术语了。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