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思想界的章鱼——伪自由…
美国“自由市场”“自我…
美国“自由市场”:“缺…
美国“自由市场”:“缺…
作家最重要的素质就是独…
庄子自由理性的特质及其…
论庄子对人类自由本性的…
让远古的歌声自由歌唱 …
《西厢记》:封建社会中…
庄子自由意识的审美维度
最新热门    
 
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之下的学术生产

时间:2009-8-8 16:45:12  来源:不详
情势的升高。而后二者介入的深度,又取决于全球局势的变化,以及它们与台湾及中国大陆的经济关系。

五、结论

  一旦认识到台湾的主体性,确实处于这些客观存在的网络之间,这样的认知之于台湾的学术国际化与全球化,可能指出甚么样的方向?

  (1) 台湾的学界,必须把自己摆在华文世界当中,重视各个华人社群存在的事实与重要性,并且积极地参与其中。我们有幸,所熟悉的中文是一种国际语言,可以透过中文参与到国际化及全球化的过程当中。因此,能够用中文书写的学界同仁值得以此安身立命,积极而方便地在不同的华文脉络中进行操作。社会科学界如果坚持认为TSSCI有助于学术发展,那么就不能闭关禁海,需要有信心地向CSSCI开放,以此鼓励同仁跨出台湾的限制。同时,台湾学界的刊物,也应该向全球华文写作者开放,立志成为重要的华文国际刊物。

  (2) 台湾必须有意识地把自己摆在∕摆回亚洲,让自己成为亚洲的一员。这样的意识,在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小国是相当清楚的,台湾更不可能例外。这些地方,只有在回到亚洲的同时,才能进入全球的层次。台湾主体性的出路与未来的可能性,其实在此。因此,我们极为认同朱云汉教授在1999年就在全国人文社会科学会议中提出的路线:「台湾不能自外于东亚的历史发展脉络」,因为「对于所有东亚国家而言,跨世纪社会发展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因应全球化冲击时,维护与掌握自己社会发展的主体性」。台湾必须加强与东亚学界的交流与合作;两岸学界的互动也值得开发新的方向,让台湾与中国大陆都存在于东亚世界。

  (3) 全球化不能化约成英语化或是美国化,也就更不能简化成SSCI或是A&HCI。台湾的学界应该鼓励同仁,得以安身立命于中文之外,使用任何外语在各地的重要刊物上发表文章,或是出版专书。制度上要让学界受过不同语言训练同仁的主动积极性能调动得起来,除了根留中文之外,也要全球布局,鼓励众多掌握了西班牙文、俄文、阿拉伯文、日文、韩文以及欧洲语文及视野的学者,设法在世界各地出版他们的学术成果。

五、期待开展与国际∕批判学界的对话与反思

  本文从文化的平等与多元、学术的自主、以及学术政策的民主三项基本立场出发,针对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压力下台湾在学术生产的实践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提出初步的分析以及另类的想象。我们认为,以体制的行政力量来打压中文、独尊美语、强迫学术工作者抛弃本身议题的文化与历史脉络,不仅贬抑了中文的生活世界,也全然违反了学术自由的基本共识。我们提出的另类提案,则是在全球化大势之下,为了维护与落实国际化的多元想象,寻找务实的、可以操做的国际化方案,避开行政体制的霸道奖惩办法,一本民主及自主的原则,让学界的成员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利基与特质。我们强调,这套另一个方向的思索,鼓励学界同仁自由的在台湾、两岸、华文国际、亚洲以及全球等多个不同层次中操作,充分实现了国际化、全球化的基本原则,却不是「台湾中心论」的凭空杜撰,也不附庸于强权。这才是以批判性主体意识为基础、具有高度主体性的提案。

  但是今天,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力道不仅强势地在台湾运转,同时也席卷世界各地。它的力道极为强劲,不但以资本为动力∕后盾,也与各地的国家机器形成有机的结盟,快速改变原先多元的文化生产空间。美语独大的现象不仅在亚洲渗透,也在欧洲、特别在北欧地区,成为主导性逻辑。美国为中心的SSCI/A&HCI全球性效应,不仅在后进发展国家如处于东亚的台湾、中国大陆、南韩及新加坡攻城略地,即使在欧洲,特别是英语为主的英国,也在快速扩散。面对这股狂潮,以批判为己志的知识圈不应坐视,反而必须积极的面对压力与困境,找寻务实的、另类实践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在台湾的批判性实践,不能关闭自守,而是有必要在全球的多重脉络中串连,在不同的在地环节中操作呼应,连结不同网络中的国际批判学界共同开启讨论空间。

  毋庸赘言,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对台湾学术生产的影响,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虽然类似的状况在华文世界、亚洲,特别是东亚的社会中发生,但是具体呈现的风貌及细节不尽然相同,各地批判学界对反应的方式,自然也各有不同。

  首先,让我们观察两岸及华文国际的层次。新加坡因为基体较小,国际化反而较深,但是学界并没有看轻中文的重要性。马来西亚的华文大学教育方兴未艾,华文学术出版正在起步,各地的华文学界应该发挥力量,协助他们发展。相较之下,九七之后香港正在面临重新定位的尴尬时期,学术资源开始进行大幅重新分配的结构性转变。某些学术领域急躁求变,居然出现了中文出版在学术评鉴中不被承认的现象。面对这样的挑战,如何建立华文国际学术生产的正当性,包括期刊以及其它作品的严格评审制度,便是当务之急。中国大陆目前的讨论,焦点摆在大学改革的问题上。但是让人忧心的是,作为中文写作人口最为庞大、美国化相对最浅的地区,中国大学改革的参考坐标与想象主轴,竟然完全取法美国。C/SSCI跟台湾版T/SSCI一模一样,由国家推动、成为学官建立学术权威的标尺,不同之处仅在于CSSCI收罗较广,维持住了数据库的基本形象。无疑地。中国大陆的学界如果无法坚守华文学术文化生产的自主、由美语学术出版来同化,势必加速美语单一世界霸权的形成。情势如此,我们呼吁华文学界尤其不能妄自菲薄,为了世界的文化多元主义的丰富性,必须加速互动与连结,走出我们各地既有的封闭及限制,加强国际化华文的学术生产。我们特别期待中国大陆的学界,吸取台湾学界的前车之鉴,避免向美国式的学术生产「一边倒」,而是更为积极的面对中文作为重要国际语言的客观事实,扛负起作为大国知识界应有的历史责任。唯有对知识生产的多元化有所帮助,才能在亚洲以及第三世界获得尊重。

  其次,在亚洲区域(特别是东亚)的层次上,也要分别而论。我们观察到日本学界主要的关切及运动焦点,摆在大学私有化的问题。然而作为学院进步力量最为庞大、所谓亚洲第一的日本学界,变动的方向却在沿着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逻辑进行;如果情况继续深化,很有可能带动区域性的骨牌效应。所以我们期待日本学界要严肃地面对相关议题、不能轻忽事态的深远意义。南韩的情况则大有不同,响应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运动,已经上升到透过全国进步教授联盟组织大学教师工会的层次。但是同时我们也观察到,即使在进步力量相对庞大的南韩学界中,SSCI也未经思索的被用作学术评鉴的机制,跟华文社会一样,不警惕淘空在地历史文化的危机。我们充分认知,这些现象乃是后进社会主体性尚未发展完全的表现,也就不能苛责东亚学界在快速变动的世界中无法停下脚步、进行反思。但是我们期待南韩学界要能够在此时发挥相对强大的运动能量,具有示范意义的挡住SSCI在南韩的渗透作用。不能不承认,认真反思"SSCI"体制,已经成为建立亚洲学界主体性的重要契机。这个行动∕运动背后的重大议题,其实正是借着反思亚洲社会内在的美国性,脱离自愿成为美国学术附庸的次殖民地心态,重建以亚洲为主体的国际学术连带。目前亚洲各地的讨论,基本上还是停留在民族国家的格局当中,大致处于自保的阶段,无法相互参照、相互支持,提出另类学术实践的共同方案。,因此,我们期待持续推动亚洲区域中的批判性连带,发挥国际主义的精神,透过具体分析以及对比,重新认识各地客观的处境和利基之所在,逐渐形成亚洲另类实践的共同视野,以亚洲为方法来重新介入全球的学术生产。

     我们相信,通过这个运动,才能证明全球化的想象不应该只是简单的美国化,而是根植于在地经验、多元参照而又具有丰富、开放性格的的民主实践。

上一页  [1] [2] [3] [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