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中国人之最
名人之家暗藏玄机
端午节是诗人节,还是文…
笔蘸惊涛倩写愁—论清初…
《穷达以时》“天人之分…
独树一帜的天才诗人——…
盛唐的盛世和谐特征及其…
论中国古代诗人的爱国情…
论梁代诗人王筠
略论中唐诗人刘禹锡之个…
最新热门    
 
诗人之死:闻捷,施明正,顾城(二)

时间:2009-8-8 16:45:38  来源:不详


 

参考文献

[1] 轉引自徐瑞岳、徐榮街編,《中國現代文學辭典》(徐州:中國礦業出版社,一九八八),頁六四。
[2] 陳三立的死因歷來眾說紛紜,一般說法為陳為抗議日軍侵華不食而死。南社詩人柳亞子一九四一年即以此為詩紀念陳,見《磨劍室詩詞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二,頁八九三。亦見黃霖,《近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五),頁一二九。
[3] 有關王國維遺言的要義,歷來已有不少議論,例如葉嘉瑩精要的剖析,見其《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台北:源流出版公司,一九八二),第二章。
[4] 見 Joey Bonner, Wang Kuo-wei: An Intellectual Biograph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chapters 5-8。
[5] 更為詳盡討論王國維的生平與自殺者,亦見Joey Bonner, op. cit.。
[6] Alan Wolfe, Suicidal Narrative in Modern Japan: The Case of Dazai Osamu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chapter 1.
[7] Roland Barthes, Empire of Signs, trans. Richard Howard (New York: Hill and Wang, 1982), pp. 88-94.
[8] Roy Starrs, Deadly Dialectics: Sex, Violence, and The World of Yukio Mishima (Kent, C.T.: Japan Library, 1994).
[9] Masao Miyoshi(三好將夫), Accomplices of Silence,引自Wolfe, op. cit.。
[10] 知名的例證可包括詩人及「五四」後保守主義的倡導者吳宓(一八九四―一九七八)。他在早年嚴肅思考(但從未身體力行)自殺問題。見沈衛威《吳宓傳:泣淚青史與絕望情欲的癲狂》(台北:立緒出版社,二○○○),第十四章。
[11] 譬如見沈從文在《湘西》(台中:藍燈,一九八七)的討論。
[12] David Der-wei Wang(王德威), Fictional Realism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Mao Dun, Lao She, Shen Congwe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1992), chapter 5.
[13] 見Jeffrey Kinkley(金介甫)的討論,The Odyssey of Shen Congwe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p. 267。
[14] 舒乙〈老舍的最後兩天〉,見傅光明採寫《老舍之死採訪實錄》(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一九九九),頁二三。
[15] 參見我的討論,Fictional Realism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chapter5, esp. pp. 159-168。
[16] Alfred Alvarez, The Savage God: A Study of Suicide (New York: Bantam, 1973 , p. 238. 此處論辯所用若干措辭,獲益於Wolfe, op. cit., p. 71。
[17] Alvarez, op. cit.
[18] Ibid., p. 245.
[19] 參見吳中傑、高雲主編《戴厚英啊,戴厚英!》(海口: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一九九七)。
[20] 該信函於戴厚英死後付梓,見《心中的墳:致友人的信》(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六)。
[21] 戴厚英《性格?命運?我的故事》(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一九九四),第六章。
[22] 同前註,頁一六五。
[23] 近期對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之抒情表現的討論,參見李楊《抗爭宿命之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研究》(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一九九三),頁二二九。
[24] 賈植芳等編《聞捷專集》(福州:福建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八二),頁一七四。
[25] 同前註,頁一六二。
[26] 同前註,頁一八二―一八三。
[27] 同前註,頁四。

[28] 指控他的頭條罪狀是,一九三九年,當他被國民黨軍隊逮捕時,曾寫下叛黨的「懺悔書」。參見戴厚英,《性格?命運?我的故事》,頁一三九―一四七。
[29] 戴厚英,《性格?命運?我的故事》,第七章。
[30] 同前註,頁八五―九○。
[31] 同前註,頁一二七。
[32] 同前註,頁四三―一四四;亦參見戴厚英,《心中的墳》,頁七九―八五。
[33] 戴厚英,《性格?命運?我的故事》,頁一四四。
[34] Avalrez, op. cit., p. 237.
[35] 譬如見胡為雄,《詩國盟主毛澤東》(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一九九六);龔國基,《毛澤東與詩》(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一九九八);李楊,《抗爭宿命之路》,頁一七○―一九二。亦見王斑的討論,Wang, Ban, The Sublime Figure of History: Aesthetics and Politics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pp. 108-109。
[36] Michel Foucault,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New York: Vintage, 1980), vol., pp. 1139-40.
[37] Ibid., p. 139.
[38] 參見王斑的討論,The Sublime Figure of History, chapter 6。
[39] 戴厚英,《心中的墳》,頁一○五。
[40] 戴厚英,《性格?命運?我的故事》,頁一八九。
[41] 參見我的討論,"Dai Houying, Feng Jicai, and Ah Cheng: Three Approaches to the Historical Novel," Asian Culture Quarterly, 16. 2 (1988): 71-88。Larson, Duke
[42] Paul Pickowicz(畢克偉), "Melodramatic Representation and the 'May Fourth' Tradition of Chinese Cinema," in Ellen Widmer(魏愛蓮) and David Wang(王德威), eds., From May Fourth to June Fourth: Fiction and Film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pp. 295-326. 亦見Peter Brooks, Melodramatic Imagination: Balzac, Henry James, Melodrama, and the Mode of Exces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5)。
[43] Wang, Ban, op. cit., pp. 108-110.
[44] 戴厚英,《詩人之死》(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頁五六五―五六六。
[45] Wang, Ban, op. cit., p. 225.
[46] Ibid..
[47] Ibid..
[48] 此處有關余子期自殺的情節梗概,並未充分道出詩人之死的複雜性。識者必須理解毛主義式昇華的另一面:它並未顯示以螺旋上升的進程將意義作無限展開,而顯示出一種內旋式轉向——即轉向内部作彎曲的位移。值得玩味的是,甚至在毛主義話語的森嚴壁壘中,中國共產黨内部早已存在一種有關內在性(interiority)的辯證。四、五○年代風起雲湧的整風與懺悔運動,即奠基於這樣的前提,即在革命的主體中,可以不斷地發現那不可言說的、晦暗的關係網絡。而對此一黑暗之心的探求、檢討、矯正,無論怎樣努力,都不為過。就此而言,撇開個人動機不談,余子期的審查者們當然可以冠冕堂皇地懷疑詩人的作品及其人格「內部」的雜質,並孜孜不倦地追究這一不純潔性。當余子期自認無辜、自我了斷之際,詩人被視為犯下了更嚴重的罪行,因為他斷然拒絕了黨所賜予他的自我淨化的機會。詩人死後,對他大張旗鼓的批判便勢在必然。藉著自殺,余子期「自我」完成,也「自我」玷污(self-contained and self-contaminated)毛式革命詩學。毛主義式昇華所期待的效果,因而大為削弱。自殺不是明心見性之舉,而是墮入永劫不復的曖昧性。有關中國共産黨早期主體性的論述及討論,見David Apter and Tony Saich, Revolutionary Discourse in Mao's Republic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Kirk Denton, The Problematic of Self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Hu Feng and Lu Ling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49] 有關施明正逝世始末,見邱國禎〈絕食而死的勇者――施明正〉,《南方快報網路版第三號》(www.yourmail.idv.tw/ph_history/southnews5.txt)。施明德是美麗島事件最後遭到逮捕者,一九八○年被處無期徒刑。一九八八年國民黨政府公布減刑條例,施明德刑期減為十五年。但施認為美麗島事件是政治而非司法案件,必須重審,因此開始絕食抗議。他當時已在台北三軍總醫院戒護就醫,數日後因體力衰竭,被強行灌食。四月二十二日施明正獲知施明德絕食情形,乃開始跟進聲援。見黃娟〈政治與文學之間──論施明正《島上愛與死》〉,林瑞明、陳萬益主編,《施明正集》(台北:前衛,一九九三),頁三一七─三二五。
[50] 同前註。
[51] 如黃娟,前引文,頁三一七。
[52] 施明正:「我不喜歡政治,我從未就文學作品與政治的因果,做過任何比較。我的一生,是注定要成為一個最純粹的文學藝術家。」見〈指導官與我〉,《施明正集》,頁一九五―一九六。
[53] 見施明正〈後記〉,《施明正詩?畫集》(台北:前衛,一九八五),頁二一二。又見李魁賢〈我所了解的施明正〉,《施明正詩?畫集》,頁四;施明正〈鼻子的故事(中)──遭遇〉,《施明正短篇小說精選集》(台北:前衛,一九八七),頁一六二、一七○。
[54] 見黃娟,前引文,頁三一七;施明正〈指導官與我〉,《施明正集》,頁一八○。
[55] 見拙作〈一種逝去的文學?──反共小說新論〉,《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一九九八),頁一四一─一五八。
[56] 有關台灣現代主義興起的研究極多,見如Sung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