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鲁迅杂文的艺术境界论纲
国统区文学中的鲁迅因子
略论鲁迅译著《思想·山…
鲁迅与中国诙谐文化传统…
鲁迅的“生命”与“鬼”…
鲁迅的“生命”与“鬼”…
1928:新文化危机中…
1928:新文化危机中…
殖民地鲁迅和仇恨政治学…
自贬与低俗化:鲁迅杂文…
最新热门    
 
论鲁迅对道家的拒绝——以《故事新编》的相关小说为中心

时间:2009-8-8 16:45:39  来源:不详
》时期,鲁迅左冲右突,其思想既为“黑暗与虚无”充满,其行动复不能获得方向感和目的性; 他虽声称“我将用无所为和沉默求乞……我至少将得到虚无”[37],但最终的结果却是:“我终于不能证实: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这是他观念上的收获。而在具体可感的情感、生命领域,鲁迅的“虚无”感却是跟他的“绝望感”、“彷徨感”这些关涉行动的情绪相联系的,他在努力求证“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的同时,其行动的“无为”、无意义却在加深着他的“绝望”和“彷徨”。是安于“虚无”还是走出“虚无”? 是停于“绝望”还是反抗“绝望”? 正是执著于人得“走出”、得“反抗”、得不断行动——不仅作为思想主体而且作为行动主体而行动的观念本身,使鲁迅最终有别于庄子。到他写作《起死》时,“虚无”问题已不再是他思想的主轴和基本苦恼,他已毋须再自我生产许多“绝望”以供自己“反抗”了。其有思想支援的“行动”也因与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联系而获得了方向和历史。此时鲁迅对庄子的观照,因此就充满一种告别了“旧我”的明快和力量: 他不仅成功地区隔了庄子的思想事实和世俗价值,而且以过来人的视点返观庄子的“虚无”问题——最终我们发现,连接着庄子与鲁迅的那条思想脐带已经通过其自我更新而脱落。与此相对应的是,在鲁迅一向关注的“立人”精神脉络中,则另外出现了像禹(《理水》) 、墨子《非攻》) 等“中国的脊梁”这类庄子哲学的反题人物,他们以跟庄子毫不相干的“埋头苦干”和“拼命硬干”,救正着根源于道家智慧的趋利避害、不谴是

非、不讲原则、徒作大言等等国民劣根性,映照着鲁迅自我的另一种昂扬的面貌,从而与“出世”导向的道家价值观绝然而别。

三、结语
鲁迅对道家的拒绝是明确的,也是复杂的。之所以如此,不仅因为它与鲁迅“文明批评”的使命承担有关,而且与鲁迅内在的自我更新、自我改造以及自我革命有关。鲁迅通过《出关》《起死》的写作来清理老子和庄子的价值,把他们绑定在思想与行动之轴来褒贬取舍,既为了确立一种新的有关人的理想的新景观,同时也跟道家的关系作了了断。《故事新编》中,鲁迅拒绝老庄是与肯定孔墨同时进行的,涉及其新“立人”建构中道德与事功、责任与信念、思想与行动之连动可能性的问题——儒、墨、道思想人物分别对应其中,是因为他们作为中国问题或中国希望之源,带有方法的意义。鲁迅清理它们,既是清理历史、文化、自我,同时也奠定了现代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再出发的新基点。
    


注释:
[1]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15页。
[2]鲁迅《坟·写在〈坟〉后面》,《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85页。
[3]同上。
[4]鲁迅《两地书·八》,《鲁迅全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2页。
[5]参见笔者《道德与事功: 鲁迅对于儒家思想的批判与承担》,《鲁迅研究月刊》1991年第1011期连载。
[6]鲁迅《故事新编·序言》,《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42页。
[7]同时创作的还有《采薇》,处理所谓“隐士”思想。一般而言,隐逸义涉出世,多与道家精神相近; 但伯夷、叔齐的作为,旨在维护“礼”的秩序,其意义和贡献却多是儒家的,所以鲁迅置其于儒家思想的脉络中进行处理。详见笔者《道德与事功:鲁迅对于儒家思想的拒绝与承担》。
[8]鲁迅《36022 l致徐懋庸》,《鲁迅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18页。
[9]1936年2月21日《时事新报》《每周文学》第21期。
[10]鲁迅在致徐懋庸信中的解释与《〈出关〉的“关”》中的解释几乎一模一样。前者是:“我对于他并无同情,描写上也加以漫画化,将他送出去。”后者是:“于是加以漫画化,送他出了关,毫无爱惜”。
[11]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出关〉的“关”》《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21页。
[12]鲁迅在东京听章太炎讲课,一般认为始于1908年7月。据周作人回忆,“听章太炎先生讲:《说文》,是一九○八至九年的事,大约继续了有一年少的光景。” (《知堂回想录》,三育图书有限公司1980年11月版,第215页,香港) 但章氏《诸子学略说》早在1906年就已发表,因此鲁迅所谓“后来他写在《诸子学略说》中”的“后来”可能是误记。此外,“从章太炎先生口头听来”一句也所指不明,不知是否指听讲章氏的《说文》课,只是在《说文》课上听到其对诸子的批评似乎有点奇怪。据周作人回忆说,“《说文解字》讲完以后,似乎还讲过庄子,不过这不大记得了。”若是指在此时,那时间就更对不上了。我想也许是在他们听讲《说文》之前,当时章太炎在东京一面主持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一面办国学讲习会,在留学界很有影响。但即使如此,似也不可能早于1906年。
[13]章太炎《诸子学略说》(《国粹学报》第二年第四册,第20期,1906年) 谓“孔子问礼老聃,卒以删定六艺,而儒家亦自萌芽……”、“虽然老子以其权术授之孔子,而征藏故书,亦悉为孔子诈取。孔子主权术,乃有过于老子者。孔学本出于老,以儒道之形式有异,不欲崇奉以为本师……而惧老子发其覆也,于是说老子曰:乌鹊孺,鱼傅沫,细要者化,有弟而兄涕……(意谓已述六经,学皆出于老子,吾书先成,子名将夺,无可如何也。) 老子胆怯,不得不屈从其请。逢蒙杀羿之事,又其素所怵惕也。胸有不平欲一举发,而孔氏之徒遍布东夏,吾言朝出,首领可以昔断。于是西出函谷,知秦地之无儒,而孔氏之无如我何,则始著《道德经》,以发其覆。借令其书早出,则老子必不免于杀身,如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并,孔氏之门,三盈三虚,尤以争名致戮,而况老子之凌驾其上者乎? 呜呼! 观其师徒之际,忌刻如此,则其心术可知,其流毒之中人亦可知也。”
[14]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出关〉的“关”》,《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21页。
[15]同上。
[16]同上。
[17]木山英雄也认为《出关》中鲁迅“在叙述孔子的言行时是对孔子和儒家持反感态度的,其中的厌恶情绪溢于言表。”见《庄周韩非的毒”》(程麻译) ,《鲁迅研究》1984年第6期。
[18]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9]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老庄》,《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62页。
[20]鲁迅《坟·写在〈坟〉后面》有: “就是思想上,也何尝不中些庄周韩非的毒,时而很随便,时而很峻急。”
[21]鲁迅《两地书·二四》,《鲁迅全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79页。
[22]《“庄周韩非的毒”》(程麻译) ,《鲁迅研究》1984年第6期。
[23]尾上兼英《鲁迅与尼采》(原载《中国学会报》1961年第13集) ,李庆国译,《鲁迅研究》1984年第6期。
[24]《〈出关〉杂谈》,日本《鲁迅研究》29号第3页,转引自尾上兼英《鲁迅与尼采》。
[25]同上。
[26]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老庄》,《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64页。
[27]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屈原及宋玉》,《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70页。
[28]见《鲁迅研究》第13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6月出版。
[29]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文人相轻》,《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99页。
[30]田刚《庄子与鲁迅早期思想》(《鲁迅研究月刊》2003年第4期) 对庄子与鲁迅早期思想的关系提出了不少积极、有价值的看法,认为庄子的命题与青年鲁迅之间存在“同构”关系,“正是以《庄子》思想为因子,鲁迅与西方‘新神思宗’的代表人物卢梭、叔本华、尼采、克尔凯郭尔、施蒂纳等思想家之间产生了深切的精神回应”,其“立人”思想体系——具体在“掊物质而张灵明”与庄子“沉于物,溺于德”的反知主义倾向之间、在鲁迅“任个人而排众数”与庄子“任其性命之情”的个性解放思想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笔者认为,鲁迅留日时期确实借助庄子的一些概念、命题表达西方思想,但这只是借用而已,不宜把它视为直接的建构性的影响。原因很简单,鲁迅对西方资源的接受是自觉的,对庄子的借用则是不自觉的,并无价值利用的主观意愿。
[31]我以为《过客》一篇形象地演绎了这一回答,其中老人的达观代表着老庄哲学的世俗见解,但过客同意老人的意见却拒绝其“转回去”和“休息一会”的劝告,体现了鲁迅与老庄不同的行动取向。
[32]《180820致许寿裳》,《鲁迅全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53页。
[33]1926年7月4日《马上支日记》主张研究“道士思想(不是道教,是方士) 与历史上大事件的关系,在现今社会上的势力”,如“孔教徒怎样使‘圣道’变得和自己的无所不为相宜;战国游士说动人主的所谓‘利’、‘害’是怎样的,和现今的政客有无不同……”等等。
[34]《汉文学史纲要·老庄》中鲁迅引征的表达“方士思想”的《天下》篇文,虽然“胡适谓非庄周作”,但它在历史上一直作为庄子著作传布,因而也并不妨碍鲁迅从挖掘“国民劣根性”的“祖坟”角度将它与庄子思想扯在一起。
[35]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老庄》,《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66页。
[36]鲁迅《19250318两地书·四》,《鲁迅全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0页。
[37]鲁迅《野草·求乞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68页。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