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二十五岁的爱情
五行捷诀二十八星宿
二十四节气及物候
十年之间
二十四香谱
自立的资本(二十)
自立的资本(二十一)
自立的资本(二十二)
自立的资本(二十三)
二十四山五行
最新热门    
 
二十年来之陈寅恪研究述评

时间:2009-8-8 16:46:04  来源:不详

 内容提要:二十年来的陈寅恪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起步期、繁荣期和深化期。从事此研究的人员可分为四个群体,即陈氏门人、老一辈学者、中青年学者以及港台及海外学者。研究重点则相对集中在八个方面:史学、语言文学宗教、晚年著作及心态研究、文化观及知识分子观、家族史研究、生平及与同时代人比较研究、治学方法研究以及诗歌笺注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陈寅恪及其学术思想重新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有关研究已经被称为"陈学"。今天,陈寅恪研究正在向着更加冷静、深刻、更富有学理性的方向发展。本文试图对二十年来的陈寅恪研究给予简要的回顾和评述,但限于资料,此评述主要根据大陆本土学者的研究成果,但对特别重要的海外及台港学者的一些研究成果,也尽可能予以评述。

  一 关于陈寅恪研究阶段的划分、重要出版物及研究者群体的界定

  给二十年来的陈寅恪研究划分阶段似乎并不困难,大致按照年代划分即可,也就是说可以分为两个十年,不过第二个十年似乎又可以分为前后两个五年,进入新世纪后,则可视为第三个阶段。至于理由,则参见以下的具体评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一大批受迫害的中国知识分子得以平反昭雪,对其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的研究也随之有了可能,而陈寅恪研究可以说是起步较早并取得很大成就的一个领域。这里说是起步,并不是说在此之前就没有对陈寅恪学术思想的研究,而是说相对于此前(指1949年后,不包括更早时期)的带有极左色彩的研究与批判,此时才算是开始真正的学术性研究,因此称为起步期,其时段大致是从1980年到1989年。可以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陈寅恪文集》和1981年出版的蒋天枢先生之《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作为这一阶段开始的标志,因为它们的出版,不仅意味着陈寅恪的学术成果得到了承认,而且为研究者提供了当时所能提供的最权威和最齐全的研究文本。为此,学术界应该感谢蒋天枢先生所付出的艰辛劳动。这一时期所发生的另一重大事件就是海外的余英时与大陆的冯衣北就陈寅恪晚年诗文及心态展开的争论,由于这次争论发生于大陆学者与海外学者之间,且为文革后一次与政治关联密切的论争,因此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余英时随后将这次争论的有关内容及自己对陈寅恪诗文的研究心得结集为《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由台湾的时报文化出版公司于1984年出版。而大陆方面也将有关文章整理于1986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了《陈寅恪晚年诗文及其他--与余英时先生商榷》,以下摘录该书内容简介中的一段,也许有助于理解当时双方论证的背景和微妙之处:

   一九八三至一九八五年间,香港报刊曾陆续发表余英时和冯衣北两先生的文章,就陈寅恪晚年所写的诗文进行了讨论,对已故史学家这一时期的生活、工作和心境提出了一系列不同看法,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注意和兴趣。

  鉴于余英时先生的部分文章已于一九八四年结集出版,并拟于近期增订再版;我们特将冯衣北先生的文章结集出版,并请作者增写序跋,对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论辩。为着便于读者统观全貌,书后附录了余英时的有关文章。   事后看来,虽然这次争辩双方都带有情绪化色彩和浓厚的意识形态背景,但论辩本身的得以进行和论辩成果的有条件在国内出版问世,已经昭示出新时期开始后,国内的学术研究终于开始了艰难的起步。综观这一时期的陈寅恪研究,主要特点是起点虽高,但研究范围比较狭窄,基本上限于其历史和中国古典文学领域。此外,研究力量的相对薄弱和研究者之局限在少数专业人员范围的事实,也直接导致对学术界影响的相对微弱,其研究成果不仅一般大众很难理解和接触,甚至在学术界也很难得到广泛关注。至于具体成果,将在后面评述。

  陈寅恪研究的第二个阶段是从1989年到二十世纪末,这是一个研究不断深入、影响不断扩大且研究成果十分丰富的阶段,用"繁荣"一词来形容是一点不过分的。这十年其实又可以分为前五年和后五年两个阶段。首先,是在1988--1989年,当陈寅恪先生逝世二十周年之际,接连举办了几个纪念陈寅恪的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了纪念专集,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和北京大学出版社同年出版的《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前者收文48篇,后者收文34篇,所收录论文质量之高,研究内容之广泛以及手段之多样化都是空前的,标志着陈寅恪研究影响的扩大以及开始向着扩大外延、深化内涵的方向健康发展。   之后,伴随着九十年代初的"国学热"和对新儒家思想的介绍,对陈寅恪学术思想的研究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有了进一步扩展。1994年,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王永兴主编的《纪念陈寅恪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此书收入1990年清华大学举办的"纪念陈寅恪先生百年诞辰座谈会"上提交的论文,共27篇。上述三种学术论文集,都是陈寅恪研究的重要资料,可惜印数均不满千册,有的只有数百册,今天已很难得到。

  在这之前的1992年,江西的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美国学者汪荣祖的《陈寅恪评传》,该书原名为《史家陈寅恪传》,最初由香港波文书局于1976年出版,仅7万字。后增为15万字,改由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最后由作者再次进行修改后扩充为20万字在大陆问世,影响较大。同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吴学昭的《吴宓与陈寅恪》一书,连同此后出版的《吴宓自编年谱》和《吴宓日记》,为陈寅恪研究提供了很多珍贵的资料和研究课题,也是必备的参考书目。

  1994年9月,中山大学召开"纪念陈寅恪教授学术讨论会",主要议题是"《柳如是别传》与国学研究传统",这是第一次对陈寅恪晚年最重要的著作《柳如是别传》进行专门研讨的学术会议,有关论文于次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结集出版,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同年,王永兴的《陈门问学丛稿》一书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作为个人完成的陈寅恪研究专著,该书可能算是最早的一本。也是在1994年,江西省政协文史委和修水县政协文史委联合编辑出版了一本介绍陈寅恪家族的《一门四杰》,该书虽然是内部出版物,但从选材和编辑角度看,仍不失为一本有相当价值的参考书。

  在出版陈寅恪作品方面,三联书店在此期间已开始筹备《陈寅恪全集》的出版事宜,并于1996年发布了《陈寅恪先生作品征集启事》。但无论是出版社方面还是广大研究者以及陈氏后人方面,也许都没有想到,《陈寅恪全集》的出版竟会如此艰难,除了陈寅恪作品的难以搜集整理外,还有其他的种种干扰,以至该全集的问世竟然在20世纪没有实现,而是拖到了2001年,而书名也因陈氏作品的难以全部收录而不得不改为《陈寅恪集》。与全集的难以问世相比,倒是《陈寅恪诗集》的出版还算顺利,该书于1995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不仅最大限度地收录了陈寅恪的诗,而且收入其夫人唐筼的诗作,为从事陈诗研究者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不过,人们也许都没有想到,真正使学术界乃至大众传媒对陈寅恪其人和学术研究产生浓厚兴趣者,却是一部由非专门研究人员撰写的文学传记,这就是陆键东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该书于1995年由三联书店出版后,立即在中国知识界、文化界激起强烈反响,并迅速引起大众传媒的注意,一时间有关陈寅恪的文章充斥各种媒体,陈寅恪一时竟成为所谓的焦点人物。由此也开始了陈寅恪研究的新的里程碑--由书斋开始走向大众。该书的最大特点是充分利用当时能够得到的有关陈寅恪的档案材料和通过采访陈寅恪亲友所得到的第一手资料,运用文学手法向世人真实而生动地展示了陈寅恪晚年的生活和心态,讴歌了陈寅恪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坚守学术独立原则、决不曲学阿世的精神,向人们展示出一个特立独行的中国知识分子形象。由此书之问世开始至上个世纪末,短短五年间,关于陈寅恪的传记、研究专著和各类文集的出版达到一个高峰,至于论文数量之多更是难以统计。其间影响比较大者在传记方面还有以下几种:

  《陈寅恪传》,作者吴定宇,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出版,18万5千字。
  《国学大师陈寅恪》,作者刘以焕,重庆出版社1996年版,26万8千字。
  《陈寅恪读书生涯》,作者王子舟,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出版,25万字。
  《陈三立》(传记、作品选),编著者刘纳,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出版,20万字。

  其他介绍性和回忆性的文集有:

  《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编者刘桂生等,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出版,22万字。
  《陈寅恪印象》,编者钱文忠,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24万字。
  《解析陈寅恪》,编者张杰、杨燕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出版,44万8千字。
  《追忆陈寅恪》,编者张杰、杨燕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出版,38万2千字。

  以上各种,虽然质量参差不齐,但由于印数巨大,还是在引起社会关注、介绍陈寅恪学术思想方面起到了正面引导的作用,对于普通大众理解陈寅恪,是有重大贡献的。  
 
    随着陈寅恪研究的深入和研究范围的拓展,研究陈寅恪学术思想的专著开始出现,例如香港学者李玉梅女士的《陈寅恪之史学》,该书由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7年出版。对于该书的特点及不足,周一良先生为其书撰写的序言概括的非常确切:

  此书最大特点亦最大优点,为穷尽材料,其表现则在繁富之脚注。叙述生平及思想两章,举凡海内外各方人士之回忆及纪念专文,以及寅恪先生遗闻逸事之散见于诸家著述者,无不一一爬梳摘剔,加以征引。其论史学两章,则中外学人中赞同或反对寅恪先生论点者,悉皆搜罗排比,以供参证。易言之,此书颇似有关寅恪先生之小型辞典,今后治义宁之学者当皆有取于斯。惟作者广搜博采而矜慎有余,吝于论断。

  可惜该书在大陆较难得到,致使其学术影响受损。

  王永兴的《陈寅恪先生史学述略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则第一次比较全面地从理论高度阐释了陈寅恪的史学思想和学术体系,堪称代表了当时陈寅恪研究的最高水平。兹引任继愈先生为该书所写之序中的一段作为对该书的评价:

  `王永兴同志这部书稿,既讲到陈先生的史学方法,又讲到别人忽略了的忠义家风的影响,他提出的见解是深刻的。陈先生的史学值得后代学人追踪探索的很多,最主要的一点是应当看到陈氏史学是中国现代学人对古代传统史学的总结,从陈氏起,也宣告了中国传统史学的终结。   此外如刘克敌的《陈寅恪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18万字),试图对陈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