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以“文化革命”封嘴巴
韩寒有望成文学大师
教你从“醉相”看男人
从“来龙去脉”谈风水对…
在家里摆一张“文昌书桌…
如何查找自己的“文昌位…
新中国民间文学理论研究…
国内研究萨满文学的状况
民间文学学科向何处去?
刘锡诚:新世纪民间文学…
最新热门    
 
从“文学史”到“文艺学”——1949年后文学教育重心的转移及影响

时间:2009-8-8 16:46:13  来源:不详
行多年的《文学的基本原理》,是完全由南方学者完成的,北大中文系没有一人参加。这也从反面说明北大中文系没有“文艺学”的兴趣。
  
  三、结论
  
  学科制度化,通常要通过三种方法来实现。一是大学以这些学科名称设立学系(或者至少设立“教授”职位)。二是建立国家的学者机构(以后还会有国际学者机构)。三是图书馆开始以这些学科作为图书分类的系统。文学教育是在这三种机制大体完成以后,才可能成为国民文化活动的主要构成部分。
我认为,1949年以前,中国的文学教育重心在“文学史”,无论是中国文学史还是西洋文学史。此后这个重心发生了偏移,由重“文学史”偏向了重“文学概论”,它的制度形式是在大学的学科设置中以教授“文学概论”为目的“文艺学”学科的建立和逐渐步完善,最终形成了职业化体系。它的学术风格是“以论代史”,由于尊重事实的“文学史”传统本身具有怀疑的能力,对于新意识形态的建立有抵抗性,所以在新意识形态的建构中,它自然要受到轻视。
  文学教育中由“文学史”传统向“文艺学”的转移,使中文系文学教育的专业性受到影响,“文学史”传统的偏移,最后导致了大学中文系与历史系分科的严格边界,文、史分家基本成为事实,最终影响了中国学术的整体水平。
  
  ①《燕京社会科学》第2卷抽印本,燕京大学(北平),1949年版。
  ②从林传甲后,胡适、鲁迅、刘师培、朱希祖、容肇祖、冯沅君、游国恩、林之棠、林庚等出身北大的学者都有“文学史”一类的书问世。林之棠在他的三卷本《中国文学史》“叙例”中,曾专门提到过他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开始文学史的写作。(见《中国文学史》第1页,盛华书局发行(北平),1934年版。)林之棠和游国恩、冯沅君是北京大学同学。
  ③王学珍:《北京大学史料》第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09页。
  ④《国立北京大学概略》(非卖品),北京大学教务处印刷,1933年版。
  ⑤国立北京大学讲师讲员助教联合会编《北大各院系介绍——三十七年》非卖品,北京大学1948年版,第30页。
  ⑥北京大学中国语文学系编辑《文学研究与批判专刊》第1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页。此批判文集共有4辑,第1、2辑批判林庚、游国恩和王国维;第3辑批判王瑶;第4辑批判刘大杰、郑振铎、陆侃如、朱光潜和钟敬文。与此同时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古典文学·厚古薄今批判集》丛书,收集全国范围内高校的批判文章。人民文学出版社同时还出版了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文学教研室古典文学组编著的《林庚文艺思想批判》。另可参阅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编辑委员会编《北京大学批判资产阶级学术思想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教研室编《“中国文学发展史”批判》,中华书局1959年版;周来祥:《乘风集》,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这些批判的对象明显是从事中国古典文学史研究的专家。
  ⑦陈平原:《中国大学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3页。
  ⑧华北文艺社编《怎样研究文学》,人文书店(北平),民国二十四年版,第16页。
  ⑨⑩伦达如:《民国时期总书目》,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2页,第12页。
  (11)参阅顾凤城编《新文艺辞典》,光华书局印行,1931年版,第32页。胡仲持主编《文艺辞典》,中华书店发行1946年版,第21页。
  (12)岭南大学图书馆编《中文杂志索引》第1集,岭南大学1935版。《国立中央大学图书目录》线装本(南京),1943年版。
  (13)马宗霍:《文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第5、86、150、115、125页。
  (14)《郁达夫文集》第5卷,花城出版社1982年版,第100页。
  (15)胡行之:《文学概论》,上海乐华图书公司印行,1934年版。
  (16)薛祥绥编《文学概论》,启智书局印行,1934年版。
  (17)韩德(TheodoreW·Hunt):《文学概论》,傅东华译,商务印书馆1947年再版,第487页。
  (18)《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3),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07—111页、117—373页、408页、212、213页。
  (19)《清华大学史料选编》二(上),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页。
  (20)当时较为流行的“文艺学”著作主要有谢皮洛娃《文艺学概论》(罗叶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文艺学新论》(山东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文艺理论教研组编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文艺学概论》(维·波·柯尔尊著,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外国文学教研组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年版);《文艺学引论》(依·萨·毕达可夫著,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记录并整理,1956年版,此书分上下两册16开本内部印行。据出版说明:“本书即系根据专家讲课时的口译记录整理而成”。1958年9月,高等教育出版正式出版,时任北大中文系主任的杨晦专门为此书写了后记,当时此书印数很大);《文学概论》(刘衍文著,新文艺出版社1957年版);《文艺学概论》(霍松林编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文艺学方法论》(蔡特金著,任白涛译,上海北新书局印行1950年版);《文学原理》(季摩菲耶夫著,查良铮译,平民出版社1955年版);冉欲达等编著《文艺学概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李树谦等编著的《文学概论》(吉林人民出版1957年版);蒋孔阳:《文学的基本知识》(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版)。这些“文艺学”著作的编写体例基本相同,价值取向完全一致。以群的《文学的基本原理》是这一类“文艺学”著作风格最完整的体现。
  (21)维诺格拉多夫:《新文学教程》,以群译,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192页。
  (22)巴人:《文学初步》,上海珠林书店1949年版,第480页。
  (23)林焕平:《文学论教程》,前进书局印行(香港),1950年版。
  (24)《华北大学成立典礼特刊》,石家庄,1948年版,第28页。成仿吾《战火中的大学——从陕北公学到人民大学的回顾》,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吴玉章回忆录》,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年版。
  (25)《苏联文艺问题》,华北大学第三部编印,石家庄,1949年版。
  (26)戴燕:《文学史的权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5、94、100页。
  (27)B·维诺格拉陀夫等《斯大林论语言学的著作与苏联文艺学问题》,张孟恢等译,时代出版社1952年版。
  (28)《苏联大百科全书选译·文学与文艺学》,缪朗山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
  (29)《周扬文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30)蔡仪的《新艺术论》一书,虽然书中没有直接引述马、恩关于文学和艺术的言论,但这本书的整体思想是建立在唯物辩证法基础上的。(参阅《新艺术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他的《文学概论》延续了原来的思路。(参阅《文学概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31)编写组由以群主编,参加者是王永生(复旦大学)、叶子铭(南京大学)、刘叔成(上海师范学院)、应启后(江苏师范学院)、徐缉熙(上海师范学院)、袁震宇(复旦大学)、黄世瑜(华东师范大学)、曾文渊(上海文学研究所)等八人。参见《文学的基本原理》(下),作家出版社1964年版,第525页。
  (32)华勒斯坦等:《学科·知识·权力》,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13页。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