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美国轰炸中国大使馆炸出…
美国人是最好的朋友
中国工人平均工资仅为美…
美国公司花2亿元拿到山…
美国警察变身公路劫匪敲…
墨西哥、美国和加拿大发…
感受美国博物馆文化:把…
美国为什么选择自杀式手…
丑陋的美国人
中国3月再次增持美国国…
最新热门    
 
“美国化”与日本文化借鉴的历史考察

时间:2009-8-8 16:46:19  来源:不详
渡。
   此时,很多日本人面对本国的侵略行为带来的无法弥补的巨大灾难,开始对日本传统文化进行深刻的反思,并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怀疑,在很大程度上把民族复兴的“宝”压在对外部文化(主要是美国文化)的借鉴上。对日本文化中的劣根性的反思尽管不会必然带来对外来文化的全面接受,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给美国文化大规模的进入减少了一个民族在心理上抵制的障碍。因此,与战前相比,战后美国对日本发展的影响几乎波及各个领域,日本人真正感受到了“美国化”时代的到来。
   日本战后的“美国化”与美国的全球冷战战略有很大的关系。美国对日本推行的“民主化改造”以及提供大批的经济援助,主要是想在东亚地区扶植一个能够与敌对意识形态相抗衡的“桥头堡”,以维护自己在东亚地区的战略利益。在美国对日本施加影响的过程中,美国占领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在朝鲜战争结束之后人数尽管逐年减少,但一直是在日本本土向当地人展示美国现代生活的最大群体。他们通过自身的行为,把在很多日本人看来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带入了当地普通人的生活之中,直接对与他们接触的日本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文化观念发生了影响。吉见俊哉把日本大众文化的形成与美国在日本设立的军事基地联系在一起,认为正是通过与占领军的直接接触,日本的大众文化在战后才开始占有一席之地。美国强力的文化影响,如爵士乐、时尚和性文化等,都是从美国基地传播开来,很快在日本生根结果。(注:Shunya Yoshimi,“‘America’as Desire and Violence: Americanization in Postwar Japan and Asia during the Cold War,” translated by David Buist,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Vol.4, No.3, December 2003, p.439.)与亚洲其他国家相比,战后驻日美军数量最多,持续时间也较长,因此他们对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与文化观念影响很大,在所谓日本社会的“美国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美国占领当局深知,欲以“民主化”改造日本并获得成功,首先在于促使日本人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亲西方或美国的转变。在日本向盟国无条件投降仅过了一个月,一本日英对照的英语对话指南即刻成为畅销书,发行了400余万册。1947年,在美国占领当局的操纵下,日本广播协会开始通过无线电广播播放称为“美国信札”的节目,主要内容是美国人撰写的关于当前局势的报告。这个节目很受日本人的欢迎,促使很多日本人的思想发生了亲美国的转变。1949年,《朝日新闻》早报开始刊登称为“金发女郎”的连环漫画,图文并茂地展现了美国的现代生活方式和繁荣富裕。1950年,《朝日新闻》资助了在大阪郊区举办的一次关于美国的展览会,这次展览分为几个展厅,“白宫厅”通过图片讲述了从“五月花”号到富兰克林·罗斯福时期的美国历史,展现了美国从英国的13个殖民地发展为一个世界强国的历程,主展厅的展品向参观者展示了美国社会的富裕与繁荣,电视厅展示了美国最新的科技发展,一个全景图片厅向参观者介绍了象征着美国的重要建筑作品和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其中包括纽约的摩天大楼、自由女神和旧金山的金门大桥以及新兴发展起来的西部等等。这次展览吸引了大批的日本人前来参观,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宣传美国上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美国占领当局出于改造日本人的考虑也资助了很多“输出”美国文化的活动,这些活动大大有助于重构美国在日本人脑海中的“积极”形象。
  战败的日本也许迫于美国占领当局的压力走上了以美国为效仿模式的民主化之路,但其中并不排除日本人以一种主动的态度向他们认为将会促进其国家复兴的美国政治文化学习的因素在内。美国最终帮助日本完成了“民主化”的改造,但并非意味着日本全盘接受了美国在政治制度上的安排。在一个与美国文化完全相异的国家移植美国式的民主制恐怕并非简单之事,要想使他们的文化心理完全归属西方更谈何容易。一旦这种被动的任人安排的状态结束,受其文化传统的影响,日本人或多或少总会对美国人为他们设计好的政体提出异议。从以后的历史发展来看,日本从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中借鉴了很多有用的东西,但最后还是让这一貌似从美国移植过来的体制打上本土文化的印记与起源国的体制区别开来。当然,在战后日本政体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上,作为一种外部强制性的力量,美国所起的作用显而易见,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是决定性的。这也是很多人常常以此为例试图说明战后日本“美国化”程度很高的一个主要理由。
  
  三“美国化”与日本文化的借鉴
  
  学者们一般都承认,如果不考虑美国的因素,就很难对日本战后的发展做出全面的评价以及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换句话来说,美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对日本产生了重要影响,一度成为决定日本未来走向的关键性因素。应庆义塾大学教授渡边靖把这种沉迷于美国的现象说成是战后日本“美国化”深广度的标志,他借用一位美国学者的话说,日本战后这一代人着迷于美国,“在很大程度上讲,美国与汉堡包、可口可乐、水洗裤、牛仔裤、摇摆舞、流行音乐以及迪斯科的传播相一致,它发现在电影、电视、录音带和录像中得到最独特和最强有力的表达”(注:Yasushi Watanabe,“‘Japan’Through the Looking-Glass: American Influences on the Politics of 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Post war Japan,”Passages, Vol.2, No.1, 2000, p.23.)。1949年12月,一个年仅13岁的日本小姑娘致信麦克阿瑟将军,以非常恳切的语言请求给她到美国学习的机会。不管这位小姑娘最后能否如愿以偿,但她的举措多少反映了战后初期那一代人迫切想通过向美国学习来振兴日本民族的愿望,美国的文化产品和消费品能够在日本大行其道显然与日本人的这种愿望有着很大的关系。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经济进入了持续稳定的增长时期,朝鲜战争带来的经济繁荣标志着日本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经济的繁荣不仅给人们带来物质上的丰富,而且导致人们不再以怀疑的眼光审视传统的日本文化,战后初期在日本人中间普遍存在的文化自卑感逐渐消失。这种倾向在很多学者的著述中体现出来。加藤周一的《杂交文化》和梅棹忠夫的《文明的生态史观》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加藤认为,日本文化已经把各种外国文化吸收在内,实质上是一种混合文化,人们没有必要因为外国文化的进入使日本文化越来越失去纯正性而感到悲哀。他继而认为,日本人应该承认他们的文化是混合的并应为之感到自豪,而不该对这种变化表示遗憾。梅棹忠夫认为,日本正在以自己的方式趋向现代化。在他看来,按照现代文明,日本属于西方,但按照文化,日本同时属于亚洲。因此,日本不必在其现代化上追随西方的模式。他提出了日本与西方现代化的平行发展:日本正在以不同于西方的模式走向现代化。80年代初,日本一些著名经济学家把日本在经济上取得的成就归因于日本的本土文化。(注:Watanabe, “‘Japan’through the Looking-Glass,” pp.26,28.)这些学者的观点尽管有所不同,但都是以一种肯定的眼光看待经过“改造”了的日本文化,在日本学界和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
  很有意思的是,日本学者很少像西欧学者那样对“美国化”大张挞伐,而是以吸收外来文化为荣,这是日本的一个传统。他们可能会对充斥于美国社会的问题提出批评,但却很少强烈抵制进入日本本土的美国文化。日本人对美国文化产品的消费可谓“理直气壮”,并没有感到本土文化或民族认同受到外来文化的严重挑战或威胁。这样一种心态很大程度上导致日本人并不在乎美国文化产品或消费品进入日本市场,至于带来他们生活方式的变革,在他们的眼中似乎属于正常。美国的快餐店很受日本人的欢迎,有一篇文章专门谈到了日本饮食的“美国化”。作者认为,尤其是日本的年轻一代已经形成了对美国快餐的爱好,“肯德基炸鸡非常受欢迎,致使在日本每周新开张两家连锁店。在日本的美国餐饮连锁经营店中,麦当劳最为成功,共有650家,无论老少都喜欢吃巨无霸”(注:Jan Townsend, “The Americanization of the Japanese Appetite,” Sacramento Bee, June 7, 1989, p.FD8.)。这篇文章描述的是80年代末的状况,时至今日,日本人对美国快餐食品的喜好并未发生多大改变,甚至比以前有过之而无不及。《纽约时报》著名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1996年底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讲了一个流行很广的小故事,说一个日本小姑娘到达洛杉矶,她环顾四周,对她妈妈说,“瞧,妈妈,他们这里也有麦当劳。”(注:Thomas L.Friedman, “Big Mac II,” New York Time, December 11, 1996, p.A27.)弗里德曼的本意是想说明麦当劳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但同时也表明麦当劳在日本的普遍性。美国的快餐文化已经成为日本消费文化的组成部分。
  美国的影视业对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同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好莱坞大片很长时期内在日本影院和电视屏幕上占据优势地位。在冷战初期,美国政府把好莱坞影片作为宣传美国文化观念的一个重要工具,很多影片有意识地描述了美国社会的积极方面,以虚构或纪实的情节展现出美国人的“积极向上、勇往直前以及拯救世界”等价值观。日本立教大学法学和政治学教授五十岚晓郎对此评论说,在日本,好莱坞电影是最成功的反共产主义的宣传工具,得到美国政府的强有力的支持。这些电影通过描写美国社会的各种情景所达到的宣传效果远远超过了美国政府的预料之外。挤满影院的观众欣赏着体现在这些电影中的美国社会的自由与富裕。(注:Akio Igarashi,“‘Americanization’:An East Asian Perspective,”http://conconflicts.ssrc.org/USA/ igarashi/.)1953年电视节目开始在日本播放,这种新型的媒介使人们足不出户便可获得更多的信息,而且无须花费太多的钱,所以在日本很快得到普及。在电视刚出现的时候,由于受制作技术和资金的限制,日本电视台常常直接从美国进口电视节目,美国拍摄的家庭情景剧在日本很受欢迎。这些电视连续剧宣扬了“理想化”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生活,在日本人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日本进入一个经济迅速增长的时代时,日本人很有信心地从这些家庭剧中看到了他们富裕生活的未来。因此,日本一些影视公司以后也模仿这些家庭剧拍摄相同题材,吸引了很多观众。
   美国迪士尼公司不断推出的卡通电影对日本儿童甚至成年人脑海中的美国形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他们以为美国就是“富裕”和“现代”的象征。1958年,日本电视台(Nippon TV)开始每两周播出一次称为“迪士尼乐园”的节目,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向观众展现了一幅“虚构”的美国社会图景。对日本观众来说,这套节目可以说是把娱乐性、趣味性与宣传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强了他们脑海中美国作为一个“繁荣富裕”国家的形象。正是日本儿童对迪士尼卡通片中活灵活现的拟人动物形象的喜爱,才促成了迪士尼公司在日本市场上的成功。1982年,在美国迪士尼公司和日本梓设计公司的通力合作下,迪士尼乐园落户东京的千叶。东京迪士尼乐园1983年春天隆重开张,即刻成为全球性的话题,在日本一度掀起了“迪士尼热”,投资者由此获得丰厚的利润。这个在美国境外的世界性主题公园,每年平均接待游客1500余万人次,有些年份还更多,如2000年游客人数达到1730万。东京迪士尼乐园保持了美国迪士尼乐园的正宗风格,几乎是美国迪士尼乐园在海外的复制。毋庸置疑,普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