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易经》与《周易》
论《周易》与中国文化轴…
论《周易》与中国文化轴…
楚简《周易》初读记
上博竹書《周易》的兩個…
楚简《周易》“不家而食…
竹书《周易》考释三则
上博藏楚竹书《周易》中…
竹書《周易》劄記(四則…
上博竹书(三)《周易》…
最新热门    
 
《周礼》的内容分析及其成书时代(二)

时间:2009-8-8 16:46:44  来源:不详
主少皡之神,作西畤,祠白帝。……其后十六年,秦文公东猎汧渭之间,卜居之而吉。文公梦黄蛇白天下属地,其口止于鄜衍。文公问史敦,敦日:‘此上帝之征,君其祠之。’于是作鄜畤,用三牲郊祭白帝焉。……作鄜畤后七十八年,秦德公既立,卜居雍夕后子孙饮马于河,遂都雍。雍之诸祠自此兴。……其后(德公以后)四年,秦宣公作密畤于渭南,祭青帝。……其后(缪公以后)百余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栎阳雨金,秦献公自以为得金瑞,故作畦畤栎甲而祠白帝。” 
这样已经有了四帝,到汉高祖二年立黑帝,而五帝俱全。这是和东方的影响,方士的宣传分不开的,当然也是秦的社会具备了这种条件。《史记·封禅书》说:
   “邹子之徒论著五德终始之道,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
五行学说由于邹子之徒的进献,五帝的祭祀也和五行学派有关。因此我们不以为《周礼》的祀典受有秦人的影响,反过来说,秦人有受了《周礼》影响的可能。
  五帝的祭祀既然是由五方的崇拜演变而来,所以祀五帝于四郊是当然的结果。《周礼?春官?小宗伯》说:
   “兆五帝于四郊。”四郊指都城的东、西、南、北郊而言,和《吕氏春秋》的东郊迎春,南郊迎夏,西郊迎秋,北郊迎冬的说法近似,全是和五行学说分不开的。我们不能把五方帝和四郊的祭典分开,而以为分郊祀五帝,除《周官》及《吕氏春秋》有相类似之说外,更无切实可靠的证据,因而说《周礼》是接受秦的影响,说《周礼》祀五帝在秦祀五帝以后。《周礼》除了五帝祀典外,还有“吴天上帝”的祭祀。上帝的崇拜由祖先崇拜游离出来以后,有了至上神的祭典,还有五方帝的祭典。在原始自然宗教的演变上,到阶级社会形成后,反映出至上神的观念,而因为封建国家的成立,封建割据的存在,在上帝外又有五方帝的产生。从思想系统本身的发展来说,五方帝又是和五行的系统分不开的。这在上面已经加以分析。《周礼》中的吴天上帝,或简称曰天,或日上帝。《春宫·大宗伯》说:
    “以礼祀祀吴天上帝。”
又《春官??司服》说:
   “祀吴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
可以知道祀吴天上帝之礼和五帝礼之相同。这是调停两种祀典还没有整理出来新的系统的结果。到秦汉以后这两种是分出高下了。由此也可以说明《周礼》的相对年代。
    因为《周礼》中存在着两种月建,有两种历法,所以在《周礼》中也有冬至祭和立春祭,这和既祀上帝又祀五帝是同样性质,它一方面接受官家的历法,实行冬至祭,一方面保存民间的习惯,而行立春祭。周人祭天本在冬至,《礼记?郊特牲》云:
   “周之始郊日以至。”这是说冬至祭天。而郑玄注《周礼》还有不同的说法,《春官·典瑞》郑注云:
  “玄谓祭天,夏正郊天也。”《魏书?礼志》又引郑玄的话道:  
“圜丘祭吴天在冬至,南郊祭受命帝在夏正月,二者不同。”
此所谓受命帝应指五方帝说,如汉为赤帝子,秦为白帝子等说,也就是谶纬书中的感生帝。《周礼》在两种月建中实行两种郊天的大礼。如果说这是《周礼》本身的矛盾,不如说这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由此可以说明它的时代性,也可以说明它不是刘歆、王莽的伪造,因为在王莽时代,这些问题已经不存在了。
    除宗教和历法以外,我们再来分析《周礼》中的思想体系。先从五行学说谈起。过去我以为《周礼》是苟子学派所为,而苟子这一派是反对五行的,这就遭遇到阻碍。《周礼》中是有五行学说的,它是齐国的产物,齐国是五行学说的中心地带。我们研究《周礼》的宗教崇拜时,已经涉及书中的五行思想;在其他方面也有明显的五行说。五行说的盛行,是战国晚年的事,在《吕氏春秋》中有完备的五行系统,以前除了邹衍外,有系统的五行说还不多见。《周礼》是《吕氏春秋》以前的著作,我们在书中当然找不到有系统的五行学说,因为五行学说本身的发展还没有达到那一阶段。到王莽、刘歆时代,五行学说大盛,所以两汉时代的著作,除非是反五行者,无不侈谈五行。就这一点说,《周礼》也不会出自歆、莽。在西汉的政治制度上,到处有五行说的色彩,其体系之完整是远出《周礼》之上的。在《周礼》的一些制度上没有羼杂许多五行说,正好说明它的时代性。
   《周礼》中有它的五行说,比如《天官·疾医》有云:
   “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以五气五声五色眠其死生。”后来的注疏即完全以五行学说来解释。如上引《疾医》条贾公彦《正义》说:
   “病由气胜负而生者,谓五行之气,相胜则为病,即五行传五诊之义。”
又云:
 “案《月令》,春祭先脾,夏祭先肺,中央土祭先心,秋祭先肝,冬祭先肾。”
这种解释是否合乎《周礼》原义,当然有问题,因为早期的五行说还没有这样完备的系统,但《周礼》这一段话不能说没有五行说的意味。我们通盘检查《周礼》中的五行学说,实在是近于《管子》而稍前。如《周礼·春官·大宗伯》云:
   “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这上面缺了一个中央黄色,季夏祀中央黄帝的说法,似乎在《周礼》成书时代尚未完成,所以《周礼》作者未及采用。我们拿《管子》中的五行说和《周礼》来比,正好作这样的说明。《管子》中的五行说是早期的一种,就五行说的配合上来说,它好象《十二纪》和《月令》的开创者,全书中和五行有关的篇目是《幼官》、《幼官图》和《五行》等三篇。三篇的内容合在一起,正相当《吕氏春秋·十二纪》或《礼记·月令》的全篇,而组织不完密,系统不分明,如果出自《吕氏春秋》以后,它一定会抄袭得很完善而不会这样了草。但拿来和《周礼》相比,它却比《周礼》的五行说为完备,《管子》已经是以黄后处中央,青后处东方,赤后处南方,白后处西方,黑后处习匕方,虽然没有五神和五后来配合,但比《周礼》是周密多了。不过《管子》的成书年代究竟和《周礼》相差不远,而且他们也都是齐国的作品,所以它们在五行说和政治制度方面有相同的地方.《管子·五行》篇说:   

   “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得大常而察于地利,得奢龙而辩于东方,得祝融而辩于南方,得大封而辩于西方,得后土而辩于北方,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蚩尤明乎天道,故使为当时,大常察乎地利,故使为廪者,奢龙辩乎东方,故使为土师,祝融辩乎南方,故使为司徒,大封辩乎西方,故使为司马,后土辩乎北方,故使为李.是故春者土师也,夏者司徒也,秋者司马也,冬者李也。“在五行说的系统中而有六相的说法,是较为奇怪的,但以之和《周礼》相比,却有许多近似的地方。这和《周礼·大宗伯》的记载相似,《大宗伯》礼天地四方,《管子》也有天地四方之官。六官好象独立于五行说之外,实际是在五行说中。虽然《管子》的六官和《周礼》不完全相同,然而时间相近,地方相同,彼此发生过影响是不成问题的。我的意见,《管子》的出现还应当稍后于《周礼》。 
   《周礼》也是一部杂家书,它虽然有着五行说,也有法家的气息,而一般法家是不谈五行的。在前节中我们已经谈过《周礼》中的严刑峻法,在这里不妨稍作补充。《周礼·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屡次讲到关于法令的公布。如《天官·大宰》:
   “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国都鄙,乃县治象之法于象魏,使万民观治象,挟日而敛之。”
又《地官·大司徒》:
“正月之吉,始和,布教于邦国都鄙,乃县教象之法于象魏,使万民观教象,挟日而敛之。”
又《夏官·大司马》
“正月之吉,始和,布政于邦国都鄙,乃县政象之法于象魏,使万民观政象,挟日而敛之。”
又《秋官·大司寇》:
  “正月之吉,始和,布刑于邦国都鄙,乃县刑象之法于象魏,使万民观刑象,挟日而敛之。”不同的机构在正月各自宣布不同的法令;这事在周初如果已经实行,当子产铸刑书、晋人铸刑鼎的时候,就不致引起叔向和孔子的讥评了。因为社会经济的逐渐发展,对于刑法的观念也逐渐在变化中。原来所谓刑法,掌握在领主阶级手里作为他们统治农民的工具,这工具可以随着他们的喜怒而有所变动。在春秋以后,新兴地主阶级出现,当他们逐渐抬头而掌握政权的时候,为了巩固他们的政权,要重新树立刑法的威信,建立起中央集权的专制国家。因之在战国时代有许多“立信”的故事,《吕氏春秋·慎小》篇记载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而徙表立信,《韩非子·内储说上》篇也记载吴起令民徙一车辕及一石赤菽的故事。不久在秦国便有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吴起、商鞅都是有名的法家,他们知道由于领主贵族之一贯不讲信用,农民对于他们所公布的法,有着不信任的思想,这对于统治阶级来说,是不利的。他们要建立威信,向农民表示他们是言出法随的,不信你来试试!    
    法令的公布,如上所说,是新兴地主阶级抬头的表现,因为在公布法令以前,他们也受着领主阶级的压迫。他们通过公布法令,取得和贵族平等的地位,而商鞅、吴起变法的本意也正是如此,要剥夺领主贵族的特殊地位。在这一点上,领主阶级和地主阶级是有矛盾的,而且不断地在斗争着。这些变法的提倡者大多是死在领主的手里。地主阶级一方面向领主争取法令上的平等,一方面向农民表示,他们必须信仰法令,遵守法令。这公布了的法令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工具,是再清楚没有了。新兴地主阶级主动公布法令,法令提高了他们的地位,因而他们更加重视法令。这就是法家的主要精神,也就是法家阶级性的表现。
    虽然《周礼》中有浓厚的法家思想,但这近于荀子学派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也随处流露出来。《地官·大司徒》说:
   “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日六德:智、仁、圣、义、忠、和。二曱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日六艺;礼、乐、射、御、书、薮。”所列举的“乡三物’,几乎全是儒家的道德思想。又《天官·大宰》说:
   “四日儒,以道得民。”
这上面的“儒”,虽然不一定是儒家的儒,但即使是泛称的儒,和儒家也是有关系的。《周礼》的作者实在是和儒家接近的法家,所以有人以为出于荀子学派,虽然这还有问题,然而学风拉近,是没有疑问的。
五  成书的时间与地点
    自从王莽表彰《周礼》以后,东汉章帝建初八年,《周礼》、《古文尚书》和《毛诗》同置弟子员,以后传授渐广。但今文经师何休之徒,还是競相排斥,到唐朝赵匡的《五经辨惑》、陆淳的《春秋篡例》并谓《周礼》是后人的附益。宋元诸儒对于《周礼》的意见更多,清代今文家如康有为辈,遂谓《周礼》为歆、莽所伪。汪中以为在汉前《周礼》的传授源流皆不能详,所以为诸儒所排斥。实则在东汉以前,《周礼》的传授源流虽然不详,但不是没有入学习并且引用,作为一个很早的证据来说,《大戴礼·朝事》篇说:
   “天子为诸侯不行礼义,不修法度,不附于德,不服于义,故使职方氏大行人以其治国,选其能功。”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