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眷恋与隐忧——论刘醒龙…
三十年后反思“乡土文学…
中国文学中的乡土乌托邦…
老街文化的反思──全球…
追寻温州园林的乡土文化…
山东人“闯关东”与乡土…
关于村落乡土文化资源中…
最新热门    
 
《乡土中国》的现代意义

时间:2009-8-8 16:46:45  来源:不详
百姓日用之学。早在先秦,思想家们就为生活秩序提供了思想理念,荀子明确宣告: “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这就是说,德、位、禄必须相称,有德才有位,有位才有禄,有禄才有用,由这种“差序格局”构成以礼为中心的一系列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它以血缘为纽带,以等级分配为核心,以论理道德为本位,渗透政治、经济、文艺、教育、生活的各个领域,从权力财产的分配到日用器物的消费,几乎无所不在。日用器物的消费本是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和享受的欲望,在中国却与地位、伦理融为一体,致使生活方式充分伦理化。服食器用不仅是消费品,也是非文本的伦理教本,寓教化于生活日用,这是礼治秩序施行社会管理的重要特征。    礼俗社会的特点就在于,礼和俗相互依存、胶着,双向地增强了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或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渗透。各家各派莫不重视对民风的教化,致力于“以礼化俗”,孔子的“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3),管子的“教训正俗”(4),荀子的“习俗移志”(5),吕不韦的“ 观其俗而知其政”(6)等等,引导民众习俗遵守礼的规范。礼治以制度的、教化的威力切入生活习俗,以礼化俗,使得礼与俗的价值差异缩小到最小限度,这就极大地增强了各民族、各地区,不同风习的人群对礼的伦理价值的认同。所以费孝通先生提出的“礼治秩序”虽是通过社区的、具体的乡村调查中提炼的概念,却反映了中国文化整体性的特征,就对中国乡情、民情、国情研究来说,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可谓开山之作。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新农村的战略思想,了解现实的和历史的农村状况,将是社会学和社会史学界的重要任务,返观《乡土中国》,正是这样一本不可多得的富集中国社会特性的乡村调查报告,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光辉的一页。 

--------- 

(1)见《中国北方农村严重缺水》,《参考消息》2005年10月22日。 

(2)参见《上海法治报》,《书报文摘》2005年10月28日转载。 

(3) 转引自《阮籍集. 乐论》。 

(4)《管子. 权修》。 

(5)《荀子. 儒效》。 

(6)《吕-氏春秋. 仲夏纪》。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