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充分利用人生道路上的优…
广彩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生…
历史上“左派”幼稚病经…
历史的逆向思维:得天下…
历史上的危机与变革
不要把文化看成贴在城市…
史上最奢华的私人豪宅揭…
志丹县在草畜产业开发上…
算卦:我事业上的计谋能…
五行历史渊源
最新热门    
 
历史上的实用阅读活动

时间:2009-8-8 16:46:54  来源:不详
碍朝廷的书,如清编纂《四库全书》时将不合清廷统治的图书毁弃、抽毁、删改,乾隆还多次下令各省巡抚呈缴禁书。清代还有多如牛毛的文字狱,使受害者受到最严厉的惩罚。
    除此之外,历代所禁之书还有宗教书、图谶之书、私人著书、印行小说。其中,禁宗教书往往发生在政教之争时。如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北魏太武帝下灭佛诏,不准造佛像及传播佛经。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灭佛教,拆寺院4500所,焚毁佛经及雕像无数。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清廷禁西洋人刻书传播基督教。[12]

      3 阅读与学术研究:阅读是学术研究的源泉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术的精进必须站在前人肩膀上取得。我国古代学者的学术成果无不建立在博览群书,遍阅资料的基础上。他们进行学术研究,大多注意平时的读书积累和著述时的广泛搜集,以著书立说的形式将学术成果留传于后世。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学术成就体现在他编撰的“六经”之中。实际上,“六经”先于孔子而存在,同书异本大量存在,差异相当严重。孔子首先作为读者研习了“六经”以及前代的典章制度和历史文献,经过对典籍的广泛搜集、删存去取、梳理编排、完善书籍体制,最后编定了被后世尊为儒家经典的“六经”。
    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以《史记》奠定了我国史学基础。司马迁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为以后修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8岁时继任太史令,有机会遍览国家典藏的书籍档案,积累了大量资料。《史记》取材十分广泛,所用材料来源有:其父司马谈集聚整理的资料,亲身游历采访所得的材料,汉朝宫廷藏书和档案,当时社会上流传的各种典籍。据统计,《史记》引用书目超过百种。如果加上读而未用的图书,当有数百种之多。在翻阅资料的过程中,还考证了不同版本。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自幼好学,博览群书。他在编撰综合性地理名著《水经注》时,阅读了大量地理、历史、文学、碑碣、方言、民谣等方面的资料,仅全书列名的文献就有477种,加上读而未用的文献则更多。[13]
    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儿时即“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哲宗时官至宰相,他编撰的《资治通鉴》是一部享誉古今的史学名著。编撰该书时所查阅的资料很多,涉及各种官藏、私藏,其中有正史19种,1500多万字,加上稗官野史、百家谱录、正集、别集、墓志、碑碣、行状、别传等其他资料总字数在5000万字以上。 [14]
    明清时代,我国学术繁荣,各学术流派众多学者的著作层出不穷。清初伟大的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顾炎武,一生著述等身。他自幼就开始诵习《大学》、《周易》等经史著作,从古籍中汲取了不少营养,为终生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一生著述宏富,计有《日知录》、《肇域志》、《亭林文集》、《音学五书》等近50种。[15]
    近现代学者治学同样以阅读为基础来进行。陈寅恪对于古代经史子集四大部类都认真读过,对于西洋书籍也广泛涉猎,20世纪20年代留学期间所做的读书笔记竟有64本之多,内容涉及藏文、英文等语言,还有佛经、中亚古碑文及大量史地书目、数学等。[16]这种勤奋治学的态度让他在历史、佛教、文学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钱钟书除文学创作外,学术研究也取得不小的成果。《管锥篇》是其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作者研读《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太平广记》所作的札记和随笔的总汇,用典雅的文言文写成,书中引述了4000位著作家的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所论除文学外还兼及几乎全部的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其中引用了大量英、法、德、意、西原文。[17]
    人类的学术发展史如同一场永无休止的接力赛。每位学者通过阅读吸取前人的文化思想精华,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发展新的学问思想。人类对真理的探索以阅读为媒介,将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成果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阅读是为了继承,学术研究是为了开来,没有阅读的学术研究好象无源之水般无法进行。阅读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基础,“读书”与“治学”总是联系在一起。因此,凡学者都将读书放在重要位置。

【参考文献】
    1 桑良至.中国藏书文化.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9:230-239
    2 (唐)长孙无忌.隋书·牛弘传.见:二十五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3403-3404
    3 桑良至.中国藏书文化.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16
    4 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332
    5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82:88
    6 (后晋)刘.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1962
    7 谢灼华.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148
    8 雷风行.中国名家读书法.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128-129
    9 (加)曼古埃尔.阅读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45
    10 雷风行.中国名家读书法.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74-75
    11 宋史·赵普传.见:二十五史(简体标点本)卷十.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1416
    12 桑良至.中国藏书文化.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70
    13 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89
    14 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196
    15 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353-355
    16 王子舟.陈寅恪的读书生涯.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121-124
    17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大师治学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782-783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