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韩寒有望成文学大师
新中国民间文学理论研究…
国内研究萨满文学的状况
民间文学学科向何处去?
刘锡诚:新世纪民间文学…
2007年度少数民族文学研…
从精神到本能的人性的复…
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理论研…
20世纪出土文献与中国文…
再寻“金枝”——文学人…
最新热门    
 
武侠文学的文化史意义及外来参照

时间:2009-8-8 16:47:20  来源:不详
,可是他也肯做寿头或浪子,倘若那个能给他一个高视阔步的机会。光是权力和实利不够浪漫;权和利,不加上一层声望做炫饰,不足以使人生有滋味”[8]。古代中国武侠的亚文化伦理,以及人们喜爱的许多武侠角色,也带有这种自尊自炫倾向。又像唐传奇《虬髯客传》写那位豪侠虬髯客,非要在刚认识的李靖夫妇面前打开革囊取出人头和心肝,以匕首切食之,还要说明“此天下负心者,衔之十年,今始获之,吾憾释矣”。他本来一见倾心于美貌的红拂女张氏,“取枕欹卧,看张梳头”,惹得李靖禁不住“怒甚”,这时:“张熟视其面,一手握发,一手映身摇示公(李靖),令勿怒。急急梳头毕,敛衽前问其姓。卧客答曰:‘姓张。’对曰:‘妾亦姓张。合是妹。’遽拜之,问第几。曰:‘第三。’问妹第几,曰:‘最长。’遂喜曰:‘今夕幸逢一妹。’张氏遥呼:‘李郎且来见三兄!’公骤拜之。遂环坐。”看来这红拂女不愧为隋朝重臣杨司空侍妾,“肌肤仪状,言辞气语,真天人也”,且有着超乎凡伦的社交能力,她还真了解男人,从直觉上感知虬髯客的性别冲动。这段戏剧化描写引起了金庸先生激赏,产生了从心理学角度一探缘由之愿:
    我又曾想,可以用一些心理学上的材料,描写虬髯客对于长头发的美貌少女有特别偏爱。很明显,虬髯客对李靖的眷顾,完全是起因于对红拂女的喜爱,只是英雄豪杰义气为重,压抑了心中的情意而已。由于爱屋及乌,于是尽量帮助李靖,其实真正的出发点,还是在爱护红拂女。……虬髯客对红拂女的情意表现得十分隐晦,也自有他可爱的地方。再加铺叙,未免是蛇足了。[9]
    豪侠心理就是这样的自尊和自炫,上述文字中的“爱护”似应改为“暗恋”,明明深心中爱慕非常,对方以妹称之,侠就却不开情面了。杀仇食仇还要炫耀一番。抑制了豪侠所不为的,就以豪侠所当为的来掩饰。如果不是一种潜在的博求声望、面子心理,是不会做出虬髯客这样举动的。所以古代侠文学到现当代的武侠小说,事实上也是人类诸多心理的微妙而形象化写真,具有某种人类学的深层意蕴。其他像“射箭”、“忍痛”乃至“比武招亲”等母题,如果不限于中国本土的材料和文学自身的疆域来发掘归纳,就会发现藏蕴的深层人类学意旨,从而在更深广的意义上理解武侠文学。


    三、武侠文学的伦理核心与叙事模式
    俄罗斯汉学家李福清体会到:“我研究的方法有一个特点:从作品最小的情节单元入手,作系统性的研究。例如研究故事,不仅研究情节、母题,还探讨故事的艺术世界(包括人物描写、艺术时空、颜色、数字等等),比较也要从情节单元进行分析。”[10] 我们描述与分析中国武侠文学,也不妨从母题——情节单元角度入手。就武侠文学民间文学性质及其与民俗、江湖文化的联系看,也极为契合主题学——叙事文学母题所赖以产生的民间故事文类特质。然而中国古今武侠文学自有其民族特征,“义”可以说是笼罩武侠文学及其主题人物(角色)的精神核心。在古代武侠叙事话语以褒意评价事物人事时,总舍不得心爱的“义”字,以至义的含蕴泛化:“人物以义为名者,其别最多。仗正道曰义,义师、义战是也;众所尊戴者曰义,义帝是也;与众共之曰义,义仓、义社、义田、义学、义役、义井之类是也;衣裳器物亦然,在首曰义髻,在衣曰义襕、义领,合中小合子,曰义子之类是也;合众物为之则有义浆、义墨、义酒;禽畜之贤则有义犬、义乌、义鹰、义鹘。”[11] 然而这杂多中还是有着稳定的内蕴的,所谓义的基本实质,在这纷纭复杂的义界中却无疑即是为正义、为群体,为其他个体承担某种责任。主体行为之所以无愧地被称之为义,不仅是由于其不谋私利,且往往是因其能损己利他或慷慨奉献。
    不仅是这极有包容性和可延展性的“义”,武侠文学的“武”,也非常投合人类的攻击本能。因而尽管侠的江湖义气,有时被海外学者孙述宇称作是一种“匪党道德”,与今天所理解的“正义”有一定区别,带有江湖小群体亚文化特征,但它毕竟含有雅文化层中早为众所认同的合理内核。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侠的江湖义气是上层文化濡染且民间化了的结果,只不过其抑私扬公,张扬的是平民或小团体的利益,常常带有同官府正统势力的“不义”抗争的意味,且灌注了下层民众互相扶助、彼此团结的深挚情谊。清代还出现了像高承勋志人小说集《豪谱》这样的专书,其仿照《世说新语》将古来豪人豪事分为义豪、谊豪、才豪、气豪、谈豪、辩豪、狂豪、奇豪、侠豪、态豪、文豪、书豪、笔豪、绘豪、饮豪、隐豪、闺豪、童豪、市豪、贼豪、色豪、奢豪等二十二个门类。从文学角度最迟在唐传奇中,那些充满豪气的武侠人物已具备了多种角色类型。如虬髯客、冯燕、红线、古押衙、侯彝等等,如果结合他们各具特色的行动来看,这就是所谓“主题人物”式的类分。故事的基本情节勾画出豪侠人物的角色定位,而他们基本上都属于是反主流文化的。由俞超《见闻近录·甘凤池轶事》,可见这类武侠英雄清代民间如何乐于谈论:
    苏州甘凤池,技艺绝伦。有总帅请为教习标下,潜忌其能,欲害之,约众曰:“我令旗所指,枪必环刺之。”遂请甘旁坐阅武。旗举,枪果齐至。甘惟持一茅竹烟管,谈笑挥之,枪纷飞若隼焉。因托故辞去(A)。至常州,遇神祠演剧,入观。当台有大石,凡立于上者,众无赖必挤去之。甘不知也,立其处。无赖识为异乡人,佯作争斗状,群拥其侧,无不扑地而倒,甘立如故。大骇,因呼勇者“万千斤”视之。(万在家凿石,重五百斤,以拳击之,滚百余步不止,故有此号。)万至,以一手推之,不动;两手交推,愈屹如石柱。奔告其父,父来见之,惊曰:“此甘先生也!幸值其喜,若怒时,则以肩背稍迎,汝两臂立断矣!”遂罗拜而去(B)。甘在家绝不与人争竞,惟排难居间,无敢不服者,以此其生计颇润(C)。有屠户绝有力,欲乘其懈颠仆之。时大雨中,甘踏木屐上桥,屠户潜起,以刀背殴其项。刀未及身,跃然飞堕桥南,而屠已跌桥北矣。视甘两足已出屐。问:“何捷速先知?”答曰:“某负微名,每防人算。适至桥,见两旁店中视余而笑,即知有相乘于后者矣。”(D)晚年在木牌上观剧,见有强凌弱者,劝之不听,转加丛殴。甘植立而众皆受伤。呼名手来视,曰:“甘并未举手,此皆拳势激回,自殴也。”众遂怖伏,无敢侮者(E)。
    甘凤池,无疑是清代武侠崇拜话语中的一个“箭垛人物”。上文实际上写了五件事,除了(C)是笼统说的,其余四件均为别人先向甘凤池寻衅,后者处被动、防守地位,然而结果却总是有悖于起因时那种不利形势,在似乎简单枚举的叙事中,人们看到的不仅是大侠的高超身手,更重要的是临危不乱、宽容有度的武德,以及艺高人胆大、从容不迫的风度。如果我们再将上述丛集性的传闻,对照汤用中《翼駉稗编》写的南阳武侠杨虎与白发叟比武,就可知关于甘凤池的武侠叙事,实际上也是武侠故事惯于谈论的母题之一,其中“一”与“多”实为大同而小异。说杨虎所用铁锤重五十斤,运之如飞弹:“观者数千人,无不叫绝。有白发叟身不满三尺,伛偻而前,痰嗾咯咯。略一睨视,似不许可。杨怒曰:‘尔薄吾技,敢当场一角?’(叟)……令人缚之于树,杨于数十步外向叟腹奋拳,拳入腹不能出,乃跪乞哀。叟曰:‘技止此乎!’鼓腹纵之,颠出三丈许。”这可真是强中自有强中手,叙事模式类同下的意义,分明是:先行挑战且貌似强大的,往往要输给看似羸弱的一方。如果说,甘凤池总是以少胜多,以静制动,这里身怀绝技的白发叟则是以守为攻,后发制人,均是在以静制动的态度行为表现过程中,把正义与同情的天平拉到自己的一方,胜得从容又风光。可见即使像这类简单叙事,不也是充满了民间的褒贬意趣,洋溢着民众共同对胜利一方的推重吗?为避免以艰深文浅易,这里所谓叙事模式,基本上都是上述这样泛指的。从不同意义上审视、理解作品中故事生成的有机组织,总有着某种共同的重心、规律可寻。“模式”又可称之为“范式”、“套路”等,其最小单位即为“情节单元”(母题),这里我们运用主题学理论,兼顾母题与意象,至少可从如下七种角度来划分其叙事模式:1.以行侠者角色来划分,如能够体现和构设侠义行为的金兀术、报恩动物以及剑仙之师白猿公等[12];2.以角色的主导动机、行为来划分,如武侠“建功立业”理想追求,斗虎救亲等;3.以某种特定的关系、缔结特定新关系的努力方式,如“比武招亲”、侠女求偶等[13];4.某种特定的行为及其动机,以及行为构成的情境效应,如“忍痛自伤”、“金盆洗手”仪式等;5.某种与表现武侠精神相关的意象(image),如冰蚕意象、大駉意象、剑意象及其他兵器意象等[14];6.武侠人物活动和性格展现的特定背景环境,如草原、大漠、海洋等;7.与主题紧密结合的题材和易于构成程式化的叙事,如复仇、爱情、正义精神等。
   

 在古代中国根深蒂固、绵延持久的武侠崇拜作用下,某一富有侠义伦理意味的行为、人物乃至与这些相关的行为方式、理想期盼,甚至是与侠文化结合起来的特定意象,都可构成武侠故事结撰的核心聚焦,成为特定故事的主导母题(leitmotif),以及侠文化圈中接受者寻根探源的关注点。应当说,这一方法针对古代零散众多的武侠故事,这样的研究对象,也是比较适合的。因此对于武侠文学的主题学(the matology)研究,也是一种以武侠文学为研究对象的主题学——母题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与题材史(Stoffgeschichte)研究最为切近。即使像《水浒传》这样的小说名著,也不是没有武侠崇拜支配下的叙事模式的。国外汉学家认为《水浒传》前七十回由八个大的连环故事组合:“这些故事充满着集体袭击、营救、有组织的战斗。每一环节基本上遵循以下格式:英雄首先表现一种侠义行为,然而这种行为却违反了法律,他逃跑,不久被捉拿归案,然后判刑,流放边远地区。一般来说,流放是英雄历险的开始。忍无可忍的环境迫使他再次逃跑,从此他成了永久的逃犯。这些逃犯最终都投奔梁山。这是一个政府反对者的集中之地。每一环故事中,英雄都展示了品质和气概。”[15] 我们可以把这种“叙事模式”看作是若干母题的组合,而这些特定的母题是古代武侠文学惯常应用的。


    四、武侠文学的外来影响及其研究的参照
    以侠文学进行中外比较研究,早自美籍华人学者刘若愚1967年面世的《中国之侠》就进行了可贵探讨。该书认为中西(“西方”指欧洲)之侠有一些共有观念,两者都重视勇气和名声,慷慨而讲究忠信。差别在于欧洲骑士形成了特定阶级,有基督徒宗教约束,对女性总表现出殷勤的爱情;中国侠来自社会各阶级,没有宗教信仰,多数对女性淡漠无情。西方诗歌中骑士拘谨而令人生畏;中国诗歌中游侠欢快乐天。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类似西方骑士诗歌那样偏爱壮观场面和多姿多彩描写,而剑仙小说则类似西方骑士传奇。爱情虽在中国侠客小说中不占重要地位,但女侠形象相当突出,与西方骑士传奇中弱不禁风的女性大为不同,且中国侠客小说比西方的具有较多幽默感。戏剧方面西方骑士文学也逊色于中国。至于中国侠与日本武士的异同:“就‘武士’而言,他们是特权阶层,旨在维护而不是反抗封建制度。其实,中国的‘侠’倒和‘浪人’比较相近,同‘武士’相距较远。”[16] 陈山《中国武侠史》也指出了“侠士”“武士”“骑士”三者文化精神性质不同:“西欧的骑士文化是一种上层社会的贵族文化,日本的武士文化是处于上、下层社会中介的精英文化,而中国的武侠活跃于闾巷之间,藏身于草野之中,是一种纯粹的下层社会的大众文化的产物。”价值观念上西欧骑士把义务放在第一位,骑士制度给予其规范并涂上宗教色彩;日本武士有对特定群体、组织强烈的责任感;中国武侠为“情义”左右而不以理性和实利为基准。欧洲“骑士风度”使现代欧洲人民性格既含有优雅的贵族气质的成分,又兼具信守诺言、乐于助人、为理想和荣誉牺牲的豪爽的武人品格,但往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