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思想界的章鱼——伪自由…
以思想的解放来选拨出“…
《易经》的思想世界浅探
驳斥某网友写的《孔子的…
河图与洛书的传说
端午节的传统开运习俗
接受出世思想或走向出世…
八宝山的传说
理想的娱乐场所布局
理想的娱乐场选址及布局
最新热门    
 
思想的传承、决裂与重构(下)——《德意志意识形态》创作前史研究

时间:2009-8-8 16:47:37  来源:不详
的产生、成就、个别问题和意义》以及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等书的摘录尤为详细,评语也最为深刻。这就是著名的“巴黎笔记”。

  (七)《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诠释现状的“异化劳动”视角
    在研究上述经济学著作的过程中,马克思曾跟达姆斯塔德的出版人列斯凯签订了合同,拟出版两卷本的《政治和政治经济学批判》,这是一部预计要涉及到政治经济学同社会、政治、法、道德有关的巨著。后来由于清算青年黑格尔派的迫切需要而没有完成,留下的只有马克思于1844年4月至8月写成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在《手稿》中,马克思把哲学研究与政治经济学研究结合起来,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个明显的经济事实——工人与资本家的极端对立,看到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深刻矛盾,进而把异化与劳动结合起来,从而第一次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创造了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通过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分析,牢牢抓住了工人及其产品的异化这一经济事实,具体得出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即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者与劳动活动的异化、劳动者与其类本质异化以及人与人关系的异化。通过这种分析,马克思开始接触到了社会历史的本质、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使之对“历史之谜”的探索取得了重大进展。马克思还把“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看作人的本质,这是马克思在研究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过程中,既运用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原则来克服黑格尔异化观的抽象思辨性,又运用黑格尔辩证法来克服费尔巴哈异化观的消极性和抽象性所获得的一项直接成果,它表明了马克思这时已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是这种劳动的异化。同时,通过这种分析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必要性,提出消灭私有制和扬弃异化是共产主义实现的必要前提。在这里,马克思的实践观也得到了重大发展,提出了关于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关于认识主体和客体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关于人的感觉器官、感觉和思维的形成、发展和作用等原理,对“认识之谜”的探索取得了重大进展。

    (八)《神圣家族》:青年黑格尔派部分成员的思想清理
    1844年8月,恩格斯于返回德国途中,在巴黎再次拜会了马克思。通过交谈,他们发现彼此之间在一切理论领域中都显出完全一致的意见,从此就开始了他们的合作。当时,鲍威尔等人在柏林附近的沙格顿堡创办了德文月刊《文学总汇报》(Allgenmeine Literatur-Zeitung),与马克思和卢格所办的《德法年鉴》相对抗,发表文章攻击马克思背叛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基本原则,反对马克思对当时社会状况及其变革出路的看法。这使马克思认识到,曾一度对他的思想发展起过促进作用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已经完全走向了反面。所以,只有彻底清算其理论,才能为革命思想的发展和传播扫清道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序言中,马克思就表示了准备对以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进行总清算的意愿。在恩格斯逗留巴黎的十天中,他们共同拟定了全书的大纲,并合写了序言。恩格斯完成了他所承担的部分,马克思则承担了该书主要部分的写作任务。1845年2月在茵河畔的法兰克福问世的这部著作,就是著名的《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
    “神圣家族”是对鲍威尔兄弟及其纠集在《文学总汇报》周围的追随者们的一种诙谐的称呼。马克思、恩格斯在全书《序言》的一开始指出,“在德国,对真正的人道主义说来,没有比唯灵论即思辨唯心主义更危险的敌人了。它用‘自我意识’即‘精神’代替现实的个体的人,并且同福音传播者一道教诲说:‘精神创造众生,肉体则软弱无能’。显而易见,这种超脱肉体的精神只是在自己的想象中才具有精神力量。鲍威尔的批判中为我们所驳斥的东西,正是以漫画的形式再现出来的思辨。我们认为这种思辨是基督教德意志原则的最完备的表现,这种原则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变‘批判’本身为某种超经验的力量的办法使自己得以确立。”[3] (P7)马克思还特别指出,鲍威尔思想的症结在于,“批判是他手中的武器,他用这个武器把在无限的自我意识之外还以有限的物质存在自居的一切,都变成单纯的假象和纯粹的思想。”[3] (P180)
    青年黑格尔派思辨唯心主义的直接来源是黑格尔哲学。马克思指出:“施特劳斯和鲍威尔关于实体和自我意识的争论,是在黑格尔的思辨范围之内的争论。在黑格尔的体系中有三个因素:斯宾诺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以及前两个因素在黑格尔那里的必然的矛盾的统一,即绝对精神。第一个因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脱离人的自然。第二个因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脱离自然的精神。第三个因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以上两个因素的统一,即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3] (P176—177)“费尔巴哈把形而上学的绝对精神归结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从而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同时也巧妙地拟定了对黑格尔的思辨以及一切形而上学的批判的基本要点。”[3] (P177)鲍威尔由于否定实体而否定整个现实世界,否定了存在于人之外的自然界。马克思写到:“在实体中,他驳斥的不是形而上学的幻觉,而是它的世俗的内核——自然,他攻击存在于人之外的自然,也攻击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本身。”[3] (P180)这就是说,自我意识成了唯一的实在和唯一的创造主体。黑格尔说,绝对精神是历史的创造者,鲍威尔则把这种说法加以绝对化,从而把历史的发展变成了自我意识的独立的活动。“于是,自我意识就从人的属性变成了独立的主体。这是一幅讽刺人脱离自然的形而上学的神学漫画。因此,这种自我意识的本质不是人,而是理念,因为理念的现实存在就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化了的理念,因而它是无限的。人的一切属性就这样神秘地变成了想象的‘无限的自我意识’的属性。”[3] (175—176)鲍威尔把作为物质事物的总和的实体归结为单纯的假象,把精神反对实体的斗争归结为普遍的自我意识和作为无精神的物质之总和的群众之间的冲突。自我意识既然脱离开世界并且把自己同“群众”对立起来,就变成了不仅隔绝于社会、而且隔绝于自然界的无内容的东西;而批判的批判,作为自我意识的化身,具有了神的本质——批判家不能生活在他所批判的那个社会中,不应当把自己同社会混淆起来。马克思讽刺说:“因此,他为自己建立起一个神圣家族,正像孤独的上帝渴望在神圣家族里消除他同整个社会相隔绝这种苦闷一样。”[3] (P205)
    马克思在揭露“批判的批判”历史观的思辨性质时,通过具体历史事实的分析发展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例如,鲍威尔把法国革命的不成功解释为这次革命所产生的思想没有超出革命所推翻了的那个制度的范围,而马克思则与此相反,认为在任何情况下思想都只能超出旧秩序的思想范围,而不能超出这种旧秩序本身的范围。法国革命无疑地产生了超出旧世界秩序范围的思想,但只有当思想代表现实的阶级利益的时候,它才能取得胜利。依马克思看来,“思想”一旦离开阶级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但是任何最初出现于历史舞台上的阶级利益,在思想世界中总是超出自己实际的阶级界限,使自己同全人类利益混淆起来。鲍威尔认为,法国革命的主要特点就在于,由于它废除了封建主义,既给了普遍国家秩序的利己主义以自由,又给了单个人的利己主义以自由(通过单个人的“原子化”)。马克思针对鲍威尔的这一思想指出,利己主义的资产阶级个人当然可能把自己设想为个体化了的原子,即脱离社会而孤立的自满自足的存在。但是,他的全部行动,他的生活需要的不断满足,都迫使他承认除了他个人之外还有外部世界存在着。甚至他的胃也在提醒他,周围的世界不是空洞的想象,其中包含着时时补充他的生存的东西。他的每一种生活上的利己主义企求都成为一种需要,成为一种把他的私欲变成对不以他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着的其他事物和其他人的爱的需要。马克思认为,把社会的各个成员联结起来的现实联系,不是政治生活,而是市民生活。不是国家巩固着市民生活,相反的,是市民生活巩固着国家。与费尔巴哈不同,马克思在这里把人与人的关系称为社会关系。例如,马克思指出:“实物是为人的存在,是人的实物存在,同时也就是人为他人的定在,是他对他人的人的关系,是人对人的社会关系。”[3] (P52)
    针对鲍威尔把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理论来源归结为斯宾诺莎哲学的错误,马克思通过对培根、洛克、霍布斯、斯宾诺莎、笛卡儿、霍尔巴赫和爱尔维修等人哲学思想的研究,具体考察了从17到18世纪唯物主义的发展史,揭示了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理论来源,说明它有两个派别:“一派起源于笛卡儿,一派起源于洛克。后一派主要是法国有教养的分子,它直接导向社会主义。前一派是机械唯物主义,它成为真正的法国自然科学的财产。这两个派别在发展过程中是相互交错的。”[3] (P160)特别是马克思在分析唯物主义发展史的时候,还注意揭示哲学思想发展的社会根源,注意自然科学发展与哲学发展的联系。在他看来,17世纪的形而上学之所以会被18世纪的唯物主义所战胜,根本原因是由当时法国生活实践促成的,“这种生活趋向于直接的现实,趋向于尘世的享乐和尘世的利益,趋向于尘世的世界。和它那反神学、反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实践相适应的,必然是反神学、反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理论。”[3] (P161)
    马克思还写到,不需要多大的聪明就可以看出,关于人性本善,关于人们智力的平等,关于经验、习惯、教育的万能,关于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关于工业的重大意义,关于享乐的道义权利等唯物主义学说,是跟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相联系的。法国的社会主义者直接起源于法国唯物主义者的学说。巴贝夫主义、傅立叶、卡贝都把唯物主义当作自己的世界观的基础。德莎米、盖伊和法国其他共产主义者,则把唯物主义学说当作现实的人道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逻辑基础来加以发展。
    马克思在描述资本主义社会中对立阶级的不同状况时,认为它们的同一性就在于它们二者即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是人的自我异化,只是有产阶级在这种异化中感到自己是心满意足的,把异化看作自身强大的证明;而无产阶级则在这种异化中感到自己是被毁灭的,把异化看作是自己无力和非人生存的现实。无产阶级是反抗无权状态的力量,而这种反抗是无产阶级的人类本性和它的生活状况之间的矛盾所必然引起的。私有者是这一矛盾中的保守方面,而无产阶级则是破坏的和革命的方面。从前者产生保持矛盾的行动,从后者则产生消灭矛盾的行动。私有制在自己的经济运动中产生出无产阶级,因而是自己把自己推向灭亡。随着无产阶级获得胜利,无产阶级既消灭作为无产阶级的本身,也消灭制约它的对立面——私有制。按照马克思的意见,共产主义者把这种作用归之于无产阶级,是由于无产阶级不得不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以便在解放自己的同时解放全人类。但是,无产阶级不消灭本身的生活条件就不能解放自己,正像它不消灭集中表现在它本身的处境中的现代社会一切非人的生活条件就不能消灭本身的生活条件一样。马克思指出:“问题不在于目前某个无产者或者甚至整个无产阶级把什么看作自己的目的,问题在于究竟什么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由于其本身的存在必然在历史上有些什么作为。它的目的和它的历史任务已由它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