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鲁迅杂文的艺术境界论纲
国统区文学中的鲁迅因子
略论鲁迅译著《思想·山…
鲁迅与中国诙谐文化传统…
鲁迅的“生命”与“鬼”…
鲁迅的“生命”与“鬼”…
1928:新文化危机中…
1928:新文化危机中…
殖民地鲁迅和仇恨政治学…
自贬与低俗化:鲁迅杂文…
最新热门    
 
以鲁迅、胡适为例浅析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婚恋

时间:2009-8-8 16:48:11  来源:不详
桂花,携友游花坞······过了三个月的神仙生活。他在年谱中说这三个月中“做的事很少”,“作的诗颇较前几年多,即取名为《山月》”。39而这些诗多缘情而发,为曹诚英所作,只是后来他没有勇气和胆量公开示人。当时他的母亲已去世五年了,江冬秀又不在身边,他尽情地享受着“真一的异性恋爱”,并和曹诚英相约各自回去解除原来的婚约,结合在一起。2、道德的枷锁但是,当他12月回到北京冷静下来,又考虑到自己的地位、声名和社会的舆论,深感犹豫。12月27日,江冬秀的到来更为他增添了不尽的苦恼。他只能借诗抒怀——“放也放不下,忘也忘不了。刚忘了昨儿的梦,又分明见梦里的一笑。”(《小诗》)“我自高歌,我自遣哀情。记得那回月明夜,歌未歇,有人迎。”(《江城子》)这正是他与曹诚英别后相思又无法结合的哀鸣。不久当他得知曹诚英已与丈夫离婚后,不得不鼓起勇气向江冬秀提出离婚。江冬秀为此大哭大闹,有一次甚至拿着菜刀拖着儿子,威胁说:“你要同我离婚,我们母子三人就死在你面前。”40他也害怕事情闹大不可收拾,只好让曹诚英堕胎,并保送她去美国留学,结束了这段“恋爱”。然而他和曹诚英始终都不能忘情,后来仍偶有联系。此后几年他的几首若隐若现的爱情诗都是为她所写。那首“隐处西楼已半春,绸缪未许有情人;非关木石无思意,为恐东厢泼醋瓶”的《无题诗》正含蓄的表达了他刻骨铭心的悲哀与无奈。可由于他最后的退缩,曹诚英不得不孑然一生,抱恨终身。这段“不足为外人道”的婚外情对他的精神打击是相当沉重的。他深感自己伤害了真爱的曹诚英,同时又有负于发妻江冬秀,完全违背了自己所信守的传统道德。从此,他只有把自己完完全全地投入到学术研究和社会工作中,以排遣精神上的寂寞与苦闷,“存天理,灭人欲”。 
(三)、困难而勇敢地突破鲁迅与许广平,胡适与曹诚英,以及五四许许多多向往人性自由解放的男女知识分子们,为了追求真正幸福的爱情,最终鼓足了勇气走上自由恋爱这条荆棘丛生的新路。鸦片战争以来半个世纪的西学东渐到五四时期各式各样的新思潮、新观念的蓬勃发展,思想的先觉者们一直面临着传统社会的巨大阻力,五四时期的他们在行动上也担起了社会示范的角色。鲁迅、胡适从自己切身的痛苦中感受到自由恋爱、个性解放的必要,最关心青年人的爱情幸福。许广平与曹诚英(尤其是前者)比鲁迅、胡适更年轻,她们成长中所受的传统伦理文化的浸染相对较少,更能无所顾忌的“没命的去爱”,41主动勇敢地冲破包办婚姻,解放自己。而她们真诚爱情的鼓舞,更直接催化了鲁迅与胡适两位思想巨匠反抗吃人封建婚姻的行动。虽然西方社会积累了几个世纪的“人性解放”思想,在短短的几十年里难以对抗中国长期的历史惰性力量——胡适的家庭革命最终失败了,鲁迅与许广平的新生活也是步履维艰,但是,无论如何,“百尺的宫墙,千年的礼教,锁不住一个少年的心!”42 

三、传承历史的“中间物”人是历史的产物。

鲁迅、胡适等五四时期应运而生的知识分子们,脚踏着新旧两个对立的时代,经受了中西两种冲突的文化。他们在知识结构中,具有相对的过渡性、不稳定性、超前性;在心理结构中,由于家事、环境、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又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复杂性、丰富性。他们是处于“五四”这一重要的历史转型期,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的关键的“中间物”。五四知识分子曲折的婚恋历程是历史“中间物”必经的炼狱。他们身上背负着的封建婚姻的沉重枷锁,内心充满着真正自由的爱的渴望。他们最早听到了新时代的脉搏,终于不甘忍受枷锁的束缚,向着黑暗的社会高声呐喊!但沉淀在文化心理深处的传统道德规范使他们游移,彷徨,不能与旧婚姻彻底决裂;腐朽封建的世俗社会更要无情地吞噬这些敢于挑战旧俗的判逆者——他们处在革命者与被革命者的双重地位,他们在文化性格上是分裂的,在思想行为上是矛盾的。他们的痛苦与矛盾,正体现了沉默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狂飙猛进的西方现代文化的猛烈撞击与冲突。这是历史给予一代先觉者们的“炼狱”。任何先觉者都是孤独的,痛苦的,更是进步的。通过对五四先觉者婚恋的剖析,我们既可以看到一个时代,也可以看到一个民族艰难前进的历史足迹。我们看到他们从个人的痛苦中自我超越,担负起了“中间物”传承的使命,百折不挠地探索实践以警醒沉睡的民众,甘愿牺牲自己而为后代开拓新路。理解他们吧,感激他们吧!因为没有五四知识分子们痛苦的炼狱,就没有当代青年们自由幸福地相爱! 

注释:
1、9,《鲁迅全集》第一卷P130,转引自沈卫威《文化·心态·人格——认识胡适》,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P34。
2,马蹄疾《鲁迅生活中的女性》,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P75。
3,李允经《鲁迅的婚姻与家庭》,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P29。
4、5,马蹄疾《鲁迅生活中的女性》,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P76。
6,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P47。
7,马蹄疾《鲁迅生活中的女性》,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P77。
8,彭定安《走向鲁迅世界》,转引自张梦阳《鲁迅传记写作的历史回顾》,《鲁迅研究月刊》2000年第6期。
10,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转引自王建周《鲁迅情爱世界探秘》,漓江出版社,1993年版,P59。
11,俞芳《封建婚姻的牺牲者——鲁迅先生和朱夫人》,孙郁、黄乔生主编《我记忆中的鲁迅先生——女性笔下的鲁迅》,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P254。
12,沈卫威《文化·心态·人格——认识胡适》,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P29。
13,沈卫威《文化·心态·人格——认识胡适》,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P101。
14,沈卫威《文化·心态·人格——认识胡适》,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P103。
15,唐德刚《胡适生活中的女性》,沈卫威编《自古成功在尝试》,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P163。
16,沈卫威《文化·心态·人格——认识胡适》,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P112。
17,〈胡适留学日记〉(二)P191,转引自沈卫威《文化·心态·人格——认识胡适》,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P102。
18,周质平《胡适与韦莲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P40。
19,沈卫威《文化·心态·人格——认识胡适》,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P109。
20,沈卫威《文化·心态·人格——认识胡适》,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P118。
21,胡适《致母亲》(二),沈卫威编《自古成功在尝试》,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P153。
22,胡适《致胡近仁书》,沈卫威编《自古成功在尝试》,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P154。
23,《胡适的日记》上册,转引自沈卫威编《自古成功在尝试》,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P156。
24,贺家宝《从几件小事看胡适的标新立异》,《纵横》1992年,第2期。
25,沈卫威《文化·心态·人格——认识胡适》,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P61。
26,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题〈芥子园画谱三册〉赠许广平》,转引自李允经《鲁迅的婚姻与家庭》,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P201。
27,《鲁迅景宋通信集》(一二四),转引自吴俊《鲁迅个性心理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P175。
28,马蹄疾《鲁迅生活中的女性》,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P140。
29,马蹄疾《鲁迅生活中的女性》,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P141。
30,〈书信·290322·致韦素园〉,转引自自吴俊《鲁迅个性心理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P175。
31,《鲁迅景宋通信集》(一四六),转引自吴俊《鲁迅个性心理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P175。
32,周伯超:一九二八年二月九日致鲁迅信,转引自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P127。
33,〈许广平回忆鲁迅·鲁迅先生与海婴〉,转引自王建周《鲁迅情爱世界探秘》,漓江出版社,1993年版,P164。
34,王建周《鲁迅情爱世界探秘》,漓江出版社,1993年版,P160。
35、36、37,马蹄疾《鲁迅生活中的女性》,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P161。
38,沈卫威《文化·心态·人格——认识胡适》,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P135。
39,沈卫威《文化·心态·人格——认识胡适》,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P145。
40,沈卫威《文化·心态·人格——认识胡适》,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P131。
41, 鲁迅《爱之神》,转引自马蹄疾《鲁迅生活中的女性》,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P78。 
42,胡适《有感》,转引自沈卫威《文化·心态·人格——认识胡适》,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P135。 

其他主要参考书目:
孙郁《鲁迅与胡适》,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丁雄《浅论鲁迅婚恋中的“牺牲观念”》,《黔南民族师范学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胡尹强《爱情的湍流灵魂的炼狱——走进〈野草〉的艺术世界》,《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5期。
陈继会《困惑与骚动:五四时期知识者的心理世界》,《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
彭定安〈鲁迅与胡适:不同的文化性格与不同性格的文化——一个鸟瞰式的比较研究的思路〉,《鲁迅研究月刊》1997年第11期。胡建《“五四”个性主义的历史命运初探》,《中共浙江省党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5期。
王青《从胡适看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人格觉醒》,《晋阳学刊》2000年第1期。
杜蒸民《胡适文化个性试析》,《安徽史学》2000年第1期。
齐卫平《试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使命感》,《江淮论坛》1994年第3期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