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论《阴阳八卦》的科学性
论《周易》与中国文化轴…
论《周易》与中国文化轴…
论《红楼梦》中贾宝玉形…
试论《恒先》的“自生”
“诗无隐志”章与荀学 …
孔子论《诗》与《孔子诗…
再论《算数书》与《九章…
试论《陈十四夫人》的由…
论《西厢记》中张生的形…
最新热门    
 
论《故乡》绵长的灰色美

时间:2009-8-8 16:48:13  来源:不详

摘  要:感受《故乡》就是感受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感受鲁迅的内心世界。而《故乡》呈现给我们是一种灰冷的色调,是一种绵长的灰色美,一种忧郁的美。

关键词:灰色美  忧郁美  悠长美  沉重美

《故乡》取材于作者亲身经历的小说。鲁迅自1912年随民国教育部北迁赴京供职之后,曾于1919年底返回故乡,将全家迁居北京。他当时的生活经历、思想状况以及和童年时代的朋友——农民章运水见面的情景,在小说《故乡》中都有如实的反映。

一、深刻的主题蕴含的忧郁美

主题,是统领全文的思想,它能把作品中的全部人物都有机地串联起来,说明一个共同的问题,而《故乡》的主题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来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忧郁美。

   1、“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

   以“闰土”为例,少年闰土十一二岁,活泼刚健,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动作干脆利落,在我面前也是无拘无束的,和“我”建立纯真的友情。

   而中年闰土,不仅仅是外貌变了,他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他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特别是见到我竟恭敬地叫我“老爷!……”

   从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这样变化的原因文章里也有提及: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这是表层原因,其深层原因,和中国当时的社会苦难深重的境况有关,既受着封建主义的压迫,又受着帝国主义铁蹄的践踏,也正是因为这样,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

  2、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

  从闰土父子和杨二嫂身上,可以看出这样轮回的影子:

  闰土:少年—→中年—→?

  水生:少年“正是一个二十年前的闰土”—→中年

 (现在的闰土)?—→?

  杨二嫂:年轻—→中年—→

也许他们的后代,也会步他们的后尘,在这样的轮回中挣扎。因为中国漫长的封建时期,广大民众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地过来的,好像黑暗隧道中看不到尽头。

3、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隔膜。

再回故乡,“我”和闰土、杨二嫂等人已经有了深深的精神上的隔阂,杨二嫂一出场便是一串怪腔怪调,接着出场的儿时的亲密伙伴、忠厚老实的农民闰土与“我”的“隔膜”,就使“我”感到“非常的悲哀”了,他竟恭敬的叫我“老爷”。主题的凸现正是根于那声声极不恰当极反常悖理而又极寻常自然的“老爷”的呼唤。作者对冷峻现实的理性思索和对隔膜深重的人际关系的无限凄怆全都化成了中年闰土那声声“老爷”的呼唤。

  总之,不管从以上哪个方面来说,《故乡》表现出的主题都是抑郁深沉的,富有历史的深度,给读者提供了深刻的哲理启示。

  二、鲜明的人物凸现出的凄凉美

 “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阴冷的天气,萧索的荒村,使“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倘若仅仅是故乡的景致萧瑟并不要紧,而人的“景致”的失落,才是使“我”感到凄凉的关键所在。

    首先是闰土。社会压抑了他的人性,同时也压抑了他的自然的生命力,使他习惯了消极地忍耐所有外界的压力,忍耐一切精神的和物质的痛苦。他是“我”所说的“辛苦麻木而生活”的一类人的特征。他是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广大劳苦大众的代表。这些人是善良的、讲道德、守规矩的人,但传统的道德是压抑人的生命力的,他们在封建道德的束缚下丧失了生命的活力,精神变得麻木了。

    其次是杨二嫂。她是一个可气、可恨而又可怜的人物。她是一个毫无道德感的人,在她身上体现的是“我”所说的“辛苦恣睢而生活”的人的特征。她的生活是辛苦的,但这种辛苦也压碎了她的道德良心,使她变得没有信仰,没有操守,没有真挚的感情,不讲道德,自私狭隘。

    最后还有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我。“我”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我”在自己的“故乡”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失去了自己的精神落脚地。已经没有了自己精神的“故乡”。

   总之,文中主要的三个人物都生活在下层社会,但又处在不同层次上,这一组形象从不同层面上展现了他们。同时,也表现出面临农村的凄凉景象,人物对生活、对未来所持的不同态度,这也是作家在探求社会解放过程中的沉重思考,以及给读者的深刻警示。

  三、巧妙的结构表现出的悠长美

  “悠长”是《故乡》整篇小说谋篇布局的特点。

  1、悠长的开头。

小说一开始,并没有直接进入对现实“故乡”的描写,而是用较长的篇幅写了路上的感受和这次回故乡的缘由。回到“故乡”后仍然没有直接进入对故乡现实的刻画,而是由母亲的话引起儿时的回忆,用更长的篇幅记叙了儿时与少年闰土的交往。这些描写都表现出了一种不急不躁的作风和态度。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酝酿的是一种情绪,一种基调,它渐渐使读者的心灵进入到“我”回“故乡”时的心境中去,因为只有这样,才会像“我”那样感受现实的见闻。

2、悠长的结尾。

离开“故乡”的描写同回“故乡”的过程的描写有着相同的特点。作者没有急于结束这篇小说,而是比较详尽地记叙了离开故乡时的情景和心情。鲁迅没有给读者一个确定无疑的结论,没有指明“故乡”的或悲或喜的固定前途。“故乡”的前途仍然是一个未知数,一个需要人自己去争取的未来。它把人们对“故乡”的关心永久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把对 “故乡”现实的痛苦感受永久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人们没有在结尾时找到自己心灵的安慰,它继续在人们的心灵感受中延长着,延长着,它给人的感觉是悠长而又悠长的,是一种没有尽头的忧郁情绪,一种没有端点的历史的期望。

   四、灰冷的语言呈现出的沉重美

  《故乡》的语言很有特色。小说开头和结尾的语言带有明显的抒情性,它们把中间的小说叙事置于了一个封闭的抒情语言的框架中,为其中的叙事谱上了忧郁的曲调。小说中惟一欢快的语调出现在对儿时回忆的描写中,但它接着就被对“故乡”现实描写的低沉空气驱散了,剩下的只是一种忧郁和感伤。在前后两段的描写中,句式是悠长的,虽有起伏,但造成的不是明快的基调。它们像飞不起来的阴湿的树叶子,一片一片,粘连在一起,你压着我,我压着你,似断又连。

  忧郁是一种悠长的情绪,又是一种昏暗的、阴冷的、低沉的情绪,整个《故乡》的色调,是昏暗的、阴冷的、低沉的,无论从主题、人物,还是结构、语言上,都表现出一种绵长的灰色美。不过,小说通过“我”的经历,内蕴着作者一贯“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和生命体验,还是十分耐人寻味的。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