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美国轰炸中国大使馆炸出…
美日印军演欲对中国“东…
中国男色的花开花落
中国第一部男色电影
中国仁义的富商从古至今…
网友坦言中国联通WCDMA…
当中国人的谋略演变为耍…
台湾若想得通 中国当局…
中学课文在以极尽妖魔化…
中国的文化背着“另类”…
最新热门    
 
中国文论的“异质性”与“同构性”问题

时间:2009-8-8 16:48:53  来源:不详
,要真正实现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是很难的。假如要进行这种现代转换,那么它就应当能够面对当今的社会现实和文学现实言说,就需要回答当今现代化发展中提出的现实问题,比如精英文学向大众文学位移的问题,传媒文艺、网上文学等新式文学形态的发展所带来的问题,等等。以中国古代文论的观念和话语,恐怕是很难回答这些问题的。因此我非常赞同朱立元先生的看法:检验一种理论、学说是否还有活力、是否存在危机的主要标准,不应局限于与其他理论、学说的话语系统或话语方式相比较,而应将其置放于现实语境中,看其是否适合现实的需要,以及适合的程度如何。中国当代文论的问题或危机不在话语系统内部,不在所谓“失语”,而在同文艺发展现实语境的某些疏离或脱节,即在某种程度上与文艺发展现实不相适应。(注:朱立元《走自己的路》,《文学评论》2000年第3期。)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我以为无法依靠所谓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而只能以中国现当代文论新传统为基础,充分吸纳中外文论资源中有用的东西,进行综合创新发展。
  如前所说,中国文化、文论传统,包括古代和现代两个传统。然而在一些持“尚古”观念的学者那里,其学术视野中往往只有古代传统,而现代传统则几乎不屑一顾。分析其原因,也许有三:一是古代传统积累数千年,而现代则不过百年左右,其所占份量不成比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二是认为近百年来,由于战火连连或政治风云变幻的外部环境,加上文化传统断裂、外来文化冲击渗透的内在原因,中国现代文化、文论缺少真正的建设,没有多少成就;或者已有的文化成果也打上了外来文化的深深烙印,国学本色已失,几无传统特色之可言,尤其是在中西比较时,似乎构不成可比之一方,因而无须顾及;三是在比较诗学的视野内,西方人只认可古代诗学的对话资格,没有现代诗学的比较地位,因之我们自己也愧于提及。
  尽管如此,要谈中国文论的异质性,要涉及当代中国文论的创新建构问题,就不能将现代文论传统弃之不顾。还是朱立元先生说得好:对于古代和现代这两个传统,我们有一个优先选择或主要选择的问题。选择的主要依据首先应着眼于价值尺度,就是从传统对我们建设、发展、推进当代中国文论的意义和价值关系着眼,哪一个作用更大,更有价值,就应当选择哪一个;与价值尺度紧密相关的是历史尺度,就是要看传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哪一个更进步、更先进,更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我们当前只能以现当代传统为建设、发展新文论的重点。(注:朱立元《走自己的路》,《文学评论》2000年第3期。)如果我们把整个中国文论传统比作一棵既已长成的树,那么,不管前数千年的传统如何根深干壮,而近百年来的发展毕竟是这棵树上最新长成的一节,无论这一节由于时代风雨的摧折,还有外来文论的嫁接引种等因素的作用,长得如何不令人满意,但毕竟是现代转型发展的成果,内含着现代性的新质,是既成的离我们最近的传统。我们不可能抛弃这个传统,不可能截去这一节而另找生长点,而只能在既有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在老树上发新枝。如果抛弃这种现代传统,所谓当代建构就更没有了依托。
  总之,要建构当代文论形态的新质,当然不可能完全移植西方文论之“质”,但也不可能回过头去坚守古代传统的那种“质”,即古典性之质,而是需要在现实基础上,在中外古今文论观念的交往对话基础上,在各种文论资源的“异质同构”中创新发展生成新质,它应当是一种新的知识形态,是一种具有现代性的新质。至于对古代文论资源的整理、发掘、转化当然也很重要,但不可能整个文论界、文化界都来搞,而只能是部分学者去进行,对于他们的学术信念、学术劳动与贡献理应给予充分尊重。而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应当关注现实问题和未来发展,融合中外古今的思想理论资源,实现当代文论的综合创新发展。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