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当中国人的谋略演变为耍…
讽刺的过了头便会演变为…
生态建筑的来龙去脉
现代生态建筑与风水的联…
生态建筑的风水
生态建筑理论与风水不谋…
风水原理从《易经》演变…
活着的原生态——白沙村…
从成语看中国服饰的演变…
土家族梯玛文化的内涵及…
最新热门    
 
生态演变与人类文明

时间:2009-8-8 16:49:34  来源:不详
    1.能源与矿产资源消耗加剧

    矿产资源为人类提供了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和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工业革命发生以来,人类社会已经消耗了巨大的矿产资源,同时积累了巨大数量的社会物质财富。1800—1900年,全球GDP增长了7倍,相应的粗钢消费增长了10倍,金属铜消费增长了1.15倍,金属铝消费增长了2.27倍,主要能源煤炭消费增长了57倍,石油消费增长了26倍,天然气消费增长近1倍。1900—2000年,人类社会的财富积累明显加快,100年间全球GDP增长了18倍,与此相应,粗钢消费增长了30倍,金属铜消费增长了28倍,金属铝消费增长了3 600倍,主要能源煤炭消费增长了5倍,石油消费增长了178倍,天然气消费增长了362倍。迄今为止,人类已经铺设了120万千米的铁路,138万千米的石油、天然气等各类运输管道,修筑了2 860万千米的公路,建设了46 500座飞机场,生产了无数的汽车、飞机、轮船和各类消费品,消耗了数量惊人的矿产资源。

    近百年来,化石能源产量呈指数式快速增长。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例,1900年产量分别为4 000万吨和560万吨油当量,1950年分别增长到5.3亿吨和1.7亿吨油当量,2000年分别迅猛增至35.7亿吨和21.8亿吨油当量。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增长主要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球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100年间,化石能源结构经历了两次标志性转变。第一次发生在1965年,石油消费量首次超过煤炭消费量,人类能源消费由“煤炭时代”进入“石油时代”;第二次发生在2000年,天然气产量与煤炭产量持平,天然气生产呈快速增长之势,人类社会进入天然气与石油并重的时代。到2000年,全球一次性能源生产结构中,石油占39%,煤炭占25%,天然气占25%。

    全球石油生产历史大致分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857—1900年,石油生产和消费处于起步阶段,生产规模极其有限,但平均增长速率很高;第二阶段为1901—1945年,汽车、坦克等大量耗油装置的发明以及两次世界大战,刺激了石油生产和消费规模的扩大,但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第三阶段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1974年,其时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完成工业化,石油工业呈蓬勃发展之势,石油生产和消费达到了顶峰;第四阶段为1975年以后,世界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石油生产和消费进入波动增长期。由此可见,1945年以来,是全球石油生产和消费的快速增长时期,这一时期累计采掘的石油近l 200亿吨,占人类历史全部采掘量的95%。

    人类开采煤炭的历史久远。主要由于英国工业革命对煤炭需求的快速增长,在1760年前后全球开始了大规模的煤炭采掘。到目前为止,已采掘煤炭约2 400亿吨煤炭,其中20世纪的100年间采掘煤炭2 282亿吨,占人类历史采掘量的99.2%。20世纪全球煤炭产量变化也大致分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OO—1913年,是煤炭产量稳步上升阶段,年均增长率4.32%,这一阶段是煤炭生产和消费的黄金期;第二阶段为1914—1945年,全球煤炭生产波动大,期间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两次经济危机,导致煤炭产量大幅度下滑;第三阶段为1946—1989年,煤炭产量稳步上升,年均增长率为2.93%,这一阶段是全球煤炭生产稳定持续增长最长的时期,同全球经济的稳定增长密切相关;第四阶段为1990—2000年,全球煤炭产量震荡下降,年均增长率为一O.73%。

  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天然气不足60年。此前生产规模非常小,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天然气生产规模才逐渐扩大。特别是近些年来,全球天然气生产与消费呈快速增长之势,逐渐取代煤炭成为第二大一次性能源。天然气产量的迅速增长得益于4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两次石油危机导致国际油价飚升,促使石油消费大国开始调整石油在能源结构中的份额,为天然气生产和消费快速增长提供了广阔空间;二是天然气开采技术进步极大地促进了产量的增长,特别是海上采气量不断增加和开采成本的降低,为人类大规模利用天然气奠定了基础;三是天然气管道建设加快,为其加速利用创造了条件。截至2000年全球累计铺设各类天然气管道80万千米,可以绕地球20圈,为天然气的消费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四是天然气探测储量不断增加推动了天然气消费的信心。

    2.土地荒漠化日益加剧

    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某些半湿润、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使土地生物和经济生产潜力减少,甚至基本丧失。荒漠化大致有4类:一是在风力作用下出现风蚀地、粗化地表和流动沙丘为标志性形态。二是在流水作用下出现劣质地和石质坡地为标志性形态。三是在物理和化学作用下出现土壤板结、细颗粒减少、土壤水分蓄积能力下降,从而导致土壤干化脱水和土壤有机质的显著下降,出现土壤养分锐减和土壤盐渍化。四是工业矿山开发造成的,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源损毁和土壤严重污染,致使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甚至绝产。

    荒漠化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曾3次系统评估了全球荒漠化状况。1991年底为联合国环发大会所准备报告的评估结果说明,全球荒漠化面积由1984年的34.75亿公顷增加到1991年的35.92亿公顷,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已影响到了全世界1/6的人口(约9亿人),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测算,在全球35.92亿公顷受到荒漠化影响的土地中,旱地1.73亿公顷,牧场3O.7l亿公顷,水浇地2 700万公顷。全球平均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变为荒漠,其中320万公顷是牧场,250万公顷是旱地,12.5万公顷是水浇地。另外,已有2 100万公顷土地因退化而不能生长谷物。

    非洲大陆有世界上最大的旱地,约为20亿公顷,占非洲陆地总面积的65%。整个非洲干旱地区经常出现严重旱灾。目前非洲36个国家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旱和荒漠化影响,有近5 000万公顷土地半退化或严重退化,占全大陆农业耕地和永久草原的1/3。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调查,在撒哈拉南侧每年有150万公顷的土地变成荒漠。在1958—1975年,仅苏丹撒哈拉沙漠就向南蔓延了9O~100千米。亚太地区也是荒漠化非常突出的区域,共有8 600万公顷的干旱地、半干旱地和半湿润地,7 000万公顷的雨水灌溉作物地和l 600万公顷灌溉作物地受到荒漠化影响。这意味着亚洲有35%的生产用地受到荒漠化影响。遭受荒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依次是中国、阿富汗、蒙古、巴基斯坦和印度。亚洲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主要是指异常的气候条件,特别是严重的干旱条件,由此造成植被退化,风蚀加快,引起荒漠化。人为因素主要指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开垦林草地并进行连续耕作等,由此造成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加快风蚀或雨蚀。就全球而言,过度放牧和不适当的旱作农业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发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表2-2、2-3)。

 

    同样,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用水管理不善,引起大面积土地盐碱化,也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从亚太地区人类活动对土地退化的影响构成来看,植被破坏占37%,过度放牧占33%,不可持续农业耕种占25%,基础设施建设过度开发占5%。非洲的情况与亚洲类似,过度放牧、过度耕作和大量砍伐薪材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荒漠化的主要危害是土地生产力下降和随之而来的农牧业减产,相应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一系列社会恶果。在1984—1985年的非洲大饥荒中,至少有3 000万人处于极度饥饿状态,l 000万人成了难民。据1977年联合国沙漠化会议估算,荒漠化在生产能力方面造成的损失每年近26O亿美元。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进一步估算了防止干旱土地退化工作失败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在当时估计到2000年总共将损失5 200亿美元。199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计,由于全球土地退化每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423亿美元[按1990年价格计算],如果在下一个2O年里在防止土地退化方面继续无所作为,损失总共将高达8 500亿美元。从各大洲的损失看,亚洲损失最大,其次是非洲、北美洲、大洋洲、南美洲、欧洲。从土地类型看,放牧土地退化面积最大,损失也最大;灌溉土地和雨浇地受损失情况大致相同。从1980年和1990年所作估算的比较看,由于世界各国防治土地荒漠化的进展甚微,在1978—1991年,全世界的直接损失约为3 000亿~6 000亿美元。这尚不包括荒漠化地区以外的影响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

    3.森林资源退化

    从全球来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