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情殇—论白居易《长恨歌…
情殇——论白居易《长恨…
长江下游文明化初期的人…
从《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
《长恨歌》主题研究综论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倾…
《长生殿》与《桃花扇》…
长江下游城市近代化的轨…
当代旅游与传统审美的完…
最新热门    
 
《长江丝绸文化》导论

时间:2009-8-8 16:49:34  来源:不详
中国的丝绸生产源远流长,而长江流域在我国丝绸生产的悠久历史中更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在过去的研究中,“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一直影响着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又由于长期以来中国的政治中心在黄河流域,早期有关丝绸的记录也是北多南少。随着长江流域古文化的不断发现,长江文明的地位日益上升。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论和苏秉琦先生基于考古学文化区系理论的中华文明多中心起源说殊途同归,奠定了探讨中华文明的基础,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整体上说,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都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如果从历史上全国丝绸生产发展的大势来说,隋唐及以前一直以黄河流域为重点,至宋代形成黄河流域、四川地区和江南地区三大中心。元代江南丝绸生产的地位日渐突出,到明清时期,江南成为全国蚕桑丝织生产最盛的地区,丝绸生产除了四川地区稍可称道外,几乎全部集中到了江南。官民丝织生产昌盛,丝绸品种之繁,数量之多,色彩、纹样之美,工艺技术之精和江南丝绸在国内外贸易及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都是其他地区所不能比拟的。长江丝绸成为中国与东亚、东南亚各国经济和文化联系的直接体现物,也成为中国沟通欧美各国、风靡世界的绝佳商品。由于深厚的文化底蕴,长江流域尤其是江南地区的丝绸生产至今优势不减,丝绸生产在国内乃至国际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尚书·禹贡》分天下为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并记述了各州的物产土贡,出产和上贡丝物的有:兖州,“厥贡漆、丝,厥篚织文”;青州,“厥篚檿、丝”;徐州,“厥篚玄纤缟”;扬州,“厥篚织贝”;荆州,“厥篚玄纁玑组”;豫州,“厥篚纤纩”。《禹贡》成书的年代有西周至汉代各说,迄未定论,但其所记各州物产土贡为当地土产、名产或多产的物品,则是没有问题的。《吕氏春秋·有始览》:“泗上为徐州,鲁也。”“南方为荆州,楚也。”战国时鲁缟为一时名产,多见文献称述。刘向《说苑》:“鲁人善织履,妻善织缟,而徙于越。”时谚“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极言鲁缟织造之精、薄。《禹贡》有徐州之缟。编织组带在战国楚墓中多有发现,长沙4座楚墓中出土7件①,如浏城桥89号墓(原编号M1)出土的一件长9.8、宽4.6厘米,时代在战国早期前段,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编织组带实物。马山1号墓发现的10件组带,主要用于衣领、缘和囊、帽及捆扎双臂等用②。《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杂抄》:“省殿,赀工师一甲,丞及曹长一盾,徒络组廿给。省三岁比殿,赀工师二甲,丞、曹长一甲,徒络组五十给。”用法律条文把丝织绦带明确为产品考评为下等时对工师等的处罚物品。楚地多产组,可以说编织组带是楚国地区的传统工艺产品,这一织造传统为汉代所继承,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丝带3种,有用于衣物装饰的狭长条带,有带“千金”字样的
———————————
  ①湖南省博物馆等:《长沙楚墓》第415页,文物出版社,2000年。
  ②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马山1号楚墓》第56页,文物出版社,1985年。
 
“千金绦”带,有缝成筒状的纂组织物,皆制作精良,技艺高超①。《禹贡》荆州有组上贡。从地方出产来看,《禹贡》所记的内容大体上合于战国时代的情形,这可以作为我们对于《禹贡》成书年代的初步认识。现在多数学者根据东汉郑玄的解释,认为所谓扬州“织贝”就是《诗经·小雅·巷伯》“成是贝锦”所说的“贝锦”,是一种先染丝而后织成贝纹的锦。
   以上所说《禹贡》贡丝的六州,属长江流域的有扬州、荆州,以及徐、豫二州的一部分。从文献记载来看,江淮和荆楚大地也是先秦时期丝绸文化的繁荣之地,它在当时全国丝绸文化中的地位是突出的,长江丝绸成为长江流域的闪光点。
 

 
    从丝绸文物的出土情况来看,长江流域也是我国丝绸文物发现较为集中的地区。
   1958年浙江湖州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出土了距今4700年的绢片、丝带、丝线、丝绳和苎麻布,这是我国境内最早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丝织实物;1978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发掘出土了一件带有编织纹和蚕纹图案的牙雕盅形器以及麻线、纺轮和原始的织机零件,丰富了长江下游原始丝织文化的内容,成为长江下游地区丝绸生产悠久历史的有力佐证。
————————————————
  ①湖南省博物馆等:《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上)第51~52页,文物出版社,1973年。
 
春秋战国是我国丝织业空前发展的时期,但迄今所发现的先秦时期的丝绸实物,基本上都在两湖的楚国地区,又以湖南长沙市郊和湖北荆州地区为最多。1952年至1994年40多年间长沙近郊发掘了2048座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墓,有18座墓集中出土了167件丝、麻织品,其中丝织品有160件①;1981年至1989年发掘的湖北江陵九店578座楚墓,出土丝织品17件,另有麻织品4件②;1982年发掘之江陵马山1号墓,虽系战国中期一座小型墓,出土丝织品152件,其中完整衣物就有35件,几乎包括了先秦时期丝织品的全部品种③,因数量多,品种全,故有地下丝绸宝库之美誉,丝织品的色泽花纹以及其本身反映出的织造技术都令人称奇。另外,湖北荆门包山楚墓、江陵望山楚墓、江陵藤店楚墓、荆州天星观楚墓以及随州曾侯乙墓等均出土丝织品的实物或遗迹。以上还不包括以丝绸为载体的具有楚文化特色的帛书和帛画。
    1972年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单幅丝绸46卷,成件衣物58件,属于服饰类的共27件,丝绵袍11件④,包括绢、缣、纱、罗、锦、绮等品种,其中的一件罗锦袍上袖缘的绒圈锦和1件重仅49克的素纱禅衣,代表了西汉养蚕缫丝和织造的最高水平。同期发掘的马王堆2号墓和1974年发掘的3号墓,以及江陵167、168号墓均发现大量丝绸的实物,只是没有马王堆1号墓的丝织品保存得那么好。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丝绸数量之多,品种之全,成为我国汉代丝绸生产的总结。
    与两湖相邻的江西新干商代大墓出土的青铜器上附有大量平纹丝织物,贵溪仙岩战国早期崖墓中也发现蚕丝织物。
1995年,浙江省博物馆从境外购得的越王者旨於暘剑上发现用于缠裹剑柄的黑色丝带和丝带下的数层平纹丝织物⑤。
—————————————
  ①湖南省博物馆等:《长沙楚墓》,文物出版社,2000年。
  ②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九店东周墓》第333页,科学出版社,1995年。
  ③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马山1号楚墓》第19~28页,文物出版社,1985年。
  ④湖南省博物馆等:《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上),文物出版社,1973年。
  ⑤赵丰等:《浙江省博物馆新人藏越王者旨於暘剑笔谈》,《文物》,1996年第4期。
 
    长江上游的四川、重庆一带是嫘祖故事的发源地,这里虽无丝织品实物发现,但与丝绸生产相关的遗迹、遗物仍有不少的发现。如:成都交通巷出土的一件具有殷周风格的青铜戈用生动的蚕形象图案作装饰;广汉三星堆青铜人像的衣着服饰有着典型的丝绸花纹;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铜壶上有采桑图①。说明这里先秦时期的丝绸文化并非空白一片。东汉蜀锦兴起后,成都丝绸影响遍及全国。2001年,我们在重庆巫山县位于长江、大宁河交汇处的江东嘴遗址发掘了一座西晋大墓,墓底发现数层丝织物和刺绣的残片,惜已无法起取。从包裹铜镜的丝绸印痕可以辨出有锦、绢、缣、纱4种。
    长江流域之外,西北地区是我国出土汉唐丝绸实物最多和最为集中的地区,这是丝绸之路繁荣的重要标志。但西北地区的丝绸文物有不少是来自长江流域的,如大量的来自成都的蜀锦②,所以这里的丝绸出土情况与长江流域的丝织生产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黄河流域,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河北藁城商代遗址和平山县中山国墓、陕西宝鸡西周墓、山东临淄齐国墓等,都发现丝绸实物或附着在青铜器上的丝绸残迹。同长江流域相比,这些发现数量少、保存差,且较分散。
————————————————
  ①四川省博物馆:《成都百花潭中学十号墓发掘记》,《文物》,1976年第3期;中国农业博物馆编:《中国古代耕织图》第2页,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
  ②武敏:《吐鲁番出土蜀锦的研究》,《文物》,1984年第6期。
 
丝织品实物的发现,就像其他古物的出土一样,多带有一定的偶然性,考古工作的开展情况、地下丝织物的保存环境或措施,和过去丝织生产与交流的情况,是影响丝织物出土的三个因素,但决定性的因素是丝绸的生产,如果没有丝绸的生产和埋藏,纵使卷地毯式地大面积揭起地皮,也不会有实物甚或该类遗迹的发现,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长江流域所出土的实物保存较好,黄河流域所出土的多为丝织品的遗迹,体现出南北保存条件的不同。楚墓有用木炭、膏泥封固墓室的做法,这对丝织品的保存可能起到了一定作用。我们也发现,河南罗山商墓,北京昌平、山西、山东等地的西周和东周墓,东周时期的秦公大墓,甘肃秦安放马滩秦墓,四川战国蜀墓,也有使用白膏泥防潮者,但却很少或没有丝绸实物甚至丝绸印痕出土。这很值得我们深思。
从以上材料来看,我国汉代以前丝绸文物的发现,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这两个地区。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的丝绸遗迹、遗物,集中于下游三角洲地带,先秦时期扩大到长江中游,并以中游两湖为中心。可见两湖地区无疑是我国先秦时期除黄河流域之外的又一丝绸生产重心。由此看来,早期长江流域丝绸生产盛起的顺序是,先下游的三角洲地带,后中游的两湖地区,最后才是上游四川一带。在中国丝绸文化的演进史上,长江三角洲,这个远古以来的金三角,早在新石器时代就为中国的丝绸文化增添了光彩。先秦时期楚国地区在我国丝绸生产中一枝独秀,其辉煌时期和良好的发展势头一直持续到汉代,汉代以后才逐渐为其他地区所超过。
 


 
    历史上长江流域丝绸名品叠出,囊括了我国丝绸的三大名锦,四大名绣中又独占其三,从中可以看出长江流域丝绸文化的突出贡献和重要的历史地位。如果我们考察一下这些名品的形成,就可以发现,它们恰好产生于我国历史上丝绸生产发达的地区,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基础,可谓源远流长。
    蜀锦:蜀锦兴起于汉,鼎盛于魏晋至隋唐,是四川成都一带出产锦的一种通称。蜀锦织造精致,着色以大红为主,花纹取材广泛、变幻无穷,色彩绚烂多彩。直到唐代,蜀锦仍然闻名全国,并成为经锦的杰出代表。唐代被封为陵阳公的益州行台窦师纶专为蜀锦创设了一套纹样,人称“陵阳公样”。宋代成都有官锦坊,主持蜀锦生产。元代费著《蜀锦谱》称:“蜀以锦擅名天下,故城名以锦官,江名以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