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十年之间
《易经》第一卦到第三十…
《易经》第三十一卦到第…
阳宅三十法秘断 上
中国故事学二十年学术评…
卫生监督所建国60周年以…
“宋江三十六人”漫谈―…
三十年来陶渊明讨论和研…
大陆近二十年《西厢记》…
九十年代文化研究的方法…
最新热门    
 
近三十年大陆及港台简帛发现、整理与研究综述

时间:2009-8-8 16:50:28  来源:不详
内容为《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管子》、《晏子春秋》以及不少军事、政治和阴阳杂占等佚书,二号墓竹简内容为《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这些竹简的出土,为有关古籍的校刊、辑佚和辨伪等工作有重要意义。尤其《孙膑兵法》与《孙子兵法》的同时出土,结束了长期以来关于这两部书的一些悬而未决的争议。其整理情况如下: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八开线装本,文物出版社,1975年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孙膑兵法(银雀汉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5年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孙子兵法(银雀山汉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6年
   张震泽《孙膑兵法校理》,中华书局,1984年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银雀山竹书〈守法〉、〈守令〉等十三篇》,《文物》1985年第4期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银雀山汉墓竹简》(壹),文物出版社,1985年
   吴九龙《银雀山汉简释文》,秦汉魏晋出土文献,文物出版社,1985年
   骈宇骞《银雀山汉墓竹简 晏子春秋校释》,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
   定县汉简  1973年,在河北定县40号汉墓中出土了大批简牍,竹简炭化成块,残损严重,经整理,共有以下几项内容:《论语》、《儒家者言》、《哀公问五义》、《保傅传》、《太公》、《文子》、《六安王朝五凤二年正月起居记》、《日书·占卜》。这批竹书对于辑佚、校勘、订正古籍,提供了珍贵资料。其整理情况如下: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定县40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第8期
   定县汉墓竹简整理组《定县40号墓出土竹简简介》,《文物》1981年第8期
   定县汉墓竹简整理组《儒家者言释文》,《文物》1981年第8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定州汉墓竹简·论语》,文物出版社,1997年
   云梦睡虎地秦简  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中出土了1150多枚竹简,内容为《编年记》、《语书》、《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道》、《日书》甲、乙种等。为研究秦国和秦朝的法律制度提供了珍贵资料,弥补了文献记载的空乏。其整理情况如下:
   季勋《云梦睡虎地秦简概述》,《文物》1976年第5期
   云梦秦墓竹简整理小组《云梦秦简释文》(一),《文物》1976年第6期
   云梦秦墓竹简整理小组《云梦秦简释文》(二),《文物》1976年第7期
   云梦秦墓竹简整理小组《云梦秦简释文》(三),《文物》1976年第8期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八开线装本),文物出版社,1977年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32开平装本),文物出版社,1978年
   云梦睡虎地秦墓编写组《云梦睡虎地秦墓》,文物出版社,1981年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八开精装本),文物出版社,1990年
   阜阳汉简  1977年,在安徽阜阳双古堆一号汉墓中出土大批木简,损坏严重,清理出十多种古籍,包括《苍颉篇》、《诗经》、《周易》、《年表》、《大事记》、《杂方》、《行气》、《相狗经》、《辞赋》、《刑德》、《日书》等。其整理情况如下:
   安徽省文物工作队、阜阳地区博物馆、阜阳县文化局《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8期
   阜阳汉简整理小组《阜阳汉简简介》,《文笔》1983年第2期
   阜阳汉简整理小组《阜阳汉简苍颉篇》,《文物》1983年第2期
   阜阳汉简整理小组《阜阳汉简诗经》,《文物》1984年第8期
   张家山汉简  1983年,在湖北江陵张家山三座汉墓中出土了一千六百多枚木简,内容为《汉律》、《奏谳书》、《盖庐》、《脉书》、《引书》、《算数书》、《日书》、《历谱》、遣册等。为研究汉代法律制度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三座墓的埋藏年代约在西汉的吕后和文帝时期,这些简牍对于研究西汉初期的法律制度、数学和历法等,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其整理情况如下:
   荆州博物馆《江陵张家山三座汉墓出土大批竹简》,《文物》1985年第1期
   张家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江陵张家山汉简概述》,《文物》1985年第1期
   江陵张家山汉简整理小组《江陵张家山汉简〈奏谳书〉释文》(一),《文物》1993年第8期
   江陵张家山汉简整理小组《江陵张家山汉简〈奏谳书〉释文》(二),《文物》1995年第3期
   尹湾汉简  1993年,在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尹湾村发现24方木牍和133枚竹简,详细记载了西汉时期东海郡的上计和吏员设置、任命、升迁、考绩、巡行视察等内容,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最早和较完整的一份郡级档案,也是研究西汉地方行政制度的第一手珍贵资料。1997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尹湾汉墓简牍》,收录了全部照片和释文,并附有发掘报告。
   郭店楚简  1993年冬天,湖北荆门郭店一座楚墓里。出土了大量竹简,内容都是典籍,其中(1)道家著作有《老子》甲、乙、丙三组,均系摘抄,不相重复。丙组简附有《太一生水》.是对《老子》的解说引申。(2)儒家著作可以分为两组,第一组有《缁衣》、《五行》、《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和《六德》六篇。第二组有《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两篇。此外还有《唐虞之道》、《忠信之道》两篇,近于儒学,强调禅让。(3)此外竹简还有《语丝》四组,杂抄百家之说,大约是教学用书,和汉初贾谊《新书》的《连语》、《修政语》、《礼容语》等有些相像。这批简牍,对于研究先秦时期的学术发展脉络,意义重大。199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郭店楚墓竹简》,包含照片和释文,每篇释文后都附有注释。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简  上海博物馆数年前从香港购藏了一批战国竹简,内容包括《易经》、《孔子诗论》、《情性论》、《缁衣》、《子羔》、《孔子闲居》、《彭祖》、《乐礼》、《曾子》、《武王践阼》、《子路》、《四帝二王》、《颜渊》、《乐书》、《卜书》等80余种古籍。《孔子诗论》记载了不见于世传的孔子言论,还有一些不见于《诗经》的古诗。这批竹简的学术价值,不在郭店楚简之下。目前正在整理之中。
   走马楼吴简  魏晋南北朝时期考古新发现中,最令人惊喜,最引起轰动的,当属1996年9一11月在湖南长沙市走马楼22号古井内清理出土的十几万枚三国时期吴国简牍,其总数超过全国历年出土简牍的总和。其内容涉及吴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租税、户籍、司法职官等,是二十世纪中我国继甲骨文,敦煌石室文书等发现以来文献资料的又一次重大发现。在三国时期文献史料存世匮乏的今天,更显得重要和宝贵。此外,隶书、楷书、章草、行草等多种书体,清秀隽美的字形,在中国书法史研究上也占有一席之地。其整理情况如下:
   胡平生、宋少华《长沙走马楼简牍概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年第3期
   长沙市文物工作队、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走马楼J 22发掘简报》,《文物》1999年第5期
   王素、宋少华、罗新《长沙走马楼简牍整理的新收获》,《文物》1999年第5期
   《走马楼长沙吴简·嘉禾吏民田家莂》(图版和释文),文物出版社,1999年
   其他部分目前正在整理中。
   其他  许多散见于各地的简牍,由于每次出土的数量较少,难于单独编辑成书,其释文往往散见于各种书刊之中。李均明、何双全两位先生将这部分资料加以汇编,并吸收历年来的研究成果,重新校订,成《散见简牍合辑》一书,于1990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此外,简牍整理方面的著作尚有:
   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简》,文物出版社,1991年
   青海省文物考研究所《上孙家寨汉晋墓》,文物出版社,1993年
   商承祚《战国竹简汇编》,齐鲁书社,1995年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望山楚简》,中华书局,1995年
   刘信芳、梁柱《云梦龙岗秦简》,科学出版社,1997年

二、简帛研究述略

   如前所述,简牍和帛书的内容是如此丰富,近三十年来的研究成果也非常之多,本文限于篇幅,只能做蜻蜓点水式的简要叙述。
   应该指出的是,从五十年代开始的近三十年时间里,大陆和台湾虽然由于政治原因,无法进行正常的学术交流,但是,海峡两岸的学者们都在努力工作,默默地推动着简牍研究的开展。
   在大陆,陈梦家、陈直、于豪亮等学者,在简牍研究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其中陈梦家的《汉简缀述》(中华书局,1980年)、于豪亮的《于豪亮学术文存》(中华书局,1985年)和陈直的《居延汉简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就是前一阶段简牍研究的总结性成果。这些研究成果,结合文献资料,深入探讨了汉代的边郡组织、防御系统、屯田状况、邮驿制度、烽燧制度以及戍卒的工作和生活等一系列问题。这些著作直到今天,对于简帛研究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与此同时,台湾学者继劳榦之后,又有马先醒等一批学者,他们以《简牍学报》为阵地,进行学术研究。马先醒先生的《汉简与汉代城市》(台北,简牍社,1976年)、《简牍论集》(台北,简牍学社,1977年)以及《居延汉简新编》(1981年)等,都是高水平的研究著作。
   香港的简帛研究以香港中文大学的饶宗颐先生为代表,他在利用简帛资料研究社会风俗和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