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八卦数理与现代自然科学…
八卦数理与现代自然科学…
八卦数理与现代自然科学…
八卦数理与现代自然科学…
八卦的现代取象
现代八卦取象
八卦与现代基本物理学
八卦与现代理论物理学
八卦现代应用
爆笑:四大名著现代版
最新热门    
 
后现代文化的阐释焦虑

时间:2009-8-8 16:51:10  来源:不详
    对西方20世纪历时态的多种"主义",共时态地照单全收或动辄全盘排斥,都不可能获得知识的增长和价值的体认。事实上,后现代主义在世纪末中国文化"场"的文化过滤和思想互动,必然发生一系列的文化折射和问题变形。当然,那种将诸种"主义"的术语到处乱用套用的作法,是一种非学术的态度,因为,其特点是坠入了"主义的陷阱",只注意到"主义"的术语、范畴和阐释角度,而未能注意到中国的特殊情况和语境,没有对这种阐释的前提及其有效性和合法性加以质疑。   
        一 后现代性基本范式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90年代确实发生诸多新变化,其所受到西方现代性之后的(后现代性)的诸多渗透,使其既不再是传统型的旧形象,也不是完全走向现代的理性主义形象,而是在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和人文话语的同时,也吸收其最新社会科学思潮。这意味着,中国已经不可能脱离全球性的思想学术语境,疏离当前全球化知识语境的诸多因素,去闭门关窗式地书写"自我形象"和"自我身份",而只能将自己的形象融入全球性的现代化进程中。在参与当代世界性的文化思潮的研究、评介、借鉴、互动的同时,也在反省其正负面的双重性。
     西方学者对后现代研究颇有心得者,如德里达、福科、哈贝马斯、杰姆逊、斯潘洛斯、纽曼、德勒兹等。 但对现代与后现代特征加以比较而有深度者,当数伊哈布·哈桑(I.Hassan)和利奥塔德(J.F.Lyotard)。哈桑对后现代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全面描述,列出了多达几十条的基本特征。 同样,利奥塔德认为存在两套划分后现代主义的标准:其一是历时态标准,即后现代主义是不同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的一个历史时期,它由60年代发生发展,将随历史而不断地向后延展。其二是共时态标准,即后现代是一种精神、一套价值模式。它表征为:消解,去中心,非同一性,多元论,解"元话语",解"元叙事",睥睨权威,蔑视限制,冲破旧范式,不断地创新。 
     上述看法对弄清后现代的一些基本特征可能有些帮助,然而,仅仅零散地堆砌一些特点,仍然有扪象之憾而难以准确地把握后现代的思想状态。因而有必要从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出发点和基本范式角度,阐释其理论构架。似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去看后现代主义思想范式,即:反本质主义、反权威主义、反理性主义、反本体论神学、反主体性、反形而上学。
     反本质主义。主要是反中心主义,反对将事物都化约归纳而寻绎出现象背后的本质或表象背后的深度,将所有复杂现象都万中取一地抽取本质。这种"理性的霸权",使人们在把握世界的同时,又以牺牲事物的丰富性为代价而获得所谓的唯一性。这种本质主义具有独断论的、僵化性的对象性阐释特性,置之于知识真理判断和日常思维中,则有可能出现各种弊端。反本质主义、反中心主义,则意味着消解中心性和所谓二元对立中的本质维度,注重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复杂多变、此起彼消的现象。认为现象重于本质,边缘重于中心,宽容精神重于独断态度,开放的民主氛围重于垄断式思想控制。因此,进入后现代话语就意味着要从本质主义的独断论中挣脱出来:对话双方尽可能通过对话而沟通,文本意义都大多通过阐释和再阐释而不断生成,不从先验设定的框架出发,而从具体实际而丰富的现象本身出发,去理解万事万物。 
     反权威主义。即反等级制度和权威性话语。现代性为权威尤其是知识权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整个现代社会可以说是专家的知识权力和话语阐释权力的世界。而后现代主义理论却发现,所谓等级制度或所谓权威话语,均以独断论和中心论为基础。如果对僵化的话语加以消解,打破思想的禁锢,那么,这种等级制度就将在后现代的宽容精神中,获得一种相对的价值。换言之,在后现代的文化语境中,思想、知识、审美和传媒,都不再是知识专家和知识精英的特权,真理也并不是知识分子所独有的理念,而是人们走向自由过程中能够获得的资源。反权威主义和反等级制度可以使人将自己的思想触觉和生命体验,伸向所有陌生和渴求的领域,并在全新精神性层面上,获得自己新的体验。当然,如果完全消解权威话语和等级制度,必然使社会丧失秩序和正常运作规律。而每个人都随心所欲,按主观相对论的思想去把握社会,社会则将出现话语沟通和失效的冲突和矛盾。这无疑是后现代的难以消除的自身有限性。
       反启蒙主义。即反理性主义和知识精英唯我独尊的启蒙心态。有两种启蒙,一是人文精神的启蒙,强调心灵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二是工具理性的启蒙,将整个世界置之于理性的、按部就班的实用工具理性之中,人成为手段而非目的。后现代主义力求打破这种工具理性的启蒙,强调以一种非理性、情感性的、人文的差异性去打破同一的整体性,通过把握变化中不变者,辨析流动中的恒定者的方法,去获得信息社会中真正的智慧。然而,遗憾的是,后现代主义在对工具理性启蒙加以清算时,又不断地伤害人文理性,使人文精神启蒙的合法性受到严重挑战和损毁。 
     反本体论神学。反本体论神学即反绝对乌托邦。在后现代罢黜了理性至高无上的霸主地位之后,开始重新推衍自己的谱系学。认为各种对科学、道德、艺术、宗教所提出的永恒性问题,已经无可挽回地终结了。如今人们仅仅关心一种"过程哲学",相信通过自己的活生生的感受性,去对真理、审美、科学、宗教加以把握。后现代主义放弃了对乌托邦设想终极实在、上帝、灵魂、永恒等永无答案的问题的追究,而把这种通过彼岸的超越性的思维,还原到人的生命感、人的肉身存在和人的当下感的把握。后现代性强调的是,理解现世中人的存在境况的特殊问题和生命存在的基本规则,而不是把生命的意义变成是从此岸向往彼岸飞跃。后现代主义并不认为这个世界的意义只有一个,即所谓否定肉身而鼓励灵魂,同时也拒绝将生命的意义归于终一的答案。相反,后现代人相信在对世界和人类的无穷多的真实描述中,有一个描述能够适合于自己来说明世界和人的真实本质。因此,反本体论神学实际上突出了现实人的当下性存在,强调了人的非理论推导的、现世的"行动哲学"或"行为艺术"。
     反主体性。即反理念的或绝对理性的主体。后现代主义消解那种高视阔步的具有神圣性的绝对主体,而将主体还原为日常生活中的凡夫俗子,通过他去对这个属人的世界作出自己低调陈述。后现代人放弃了对同一性和确定性的追求,不断对文学、历史、政治、科学、社会和文化进行世俗化的评价。这种非神圣主体的个体将那种集体性乌托邦,还原为个体性的自我存在,它只是自然宽容地看待事物、标准和争端。因而对他而言,任何观点只能是在历史视点之内的有限性观点。没有超历史的视点,任何标准都不可能具有先验绝对性,任何结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获得,而需要人这一存在主体自身不断地去发现。 
     反形而上学。后现代性坚定地反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论,不再将整个西方哲学运用了两千年的形而上学手法,即用预先未经证明的设定作为自己论证的手段,它拒不承认任何东西可以是不证自明的,没有第一原理,也没有先验的设定。它要抛弃所有那些形而上学的"大话"和"宏伟叙事",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去表述自己对这个世界文化的理解。所以,后现代文化力求去打碎"合法性标准",破除几千年来形而上学的迷思,从绝对理念、先验设定、终极价值走向具体历史、个体经验和个人的独特阐释。
     就此而言,追求非本质性、非中心性,反权威,张扬感性生命存在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反终极价值,强调价值的多样性和真理的不断阐释性,成为后现代主义的"思想范式"。这样,后现代主义就在思维论和价值论上,使自己获得了与现代性完全不同的层面。   

    二 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   
       与其思想范式紧密相关,后现代主义在历史性、中心性、思维性、话语权力性等方面,大致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非历史性。指丧失了现代性深度而成为平面化状态。后现代往往不再追求历史性叙事深度,而将历史性转换为空间性的、多元并置的、共时性的当下存在状态。消除现代性的本质深度性、叙事的完整性和话语的统一性,强调非完整性,强调表述生命、历史和时间的零散化。这一改变使后现代在艺术形态、叙事模式、言说方法和表现形式,与前现代性、现代性有了相当的差异性。 
     多元共生性。与现代主义强调的中心性和一元性相反,后现代注重对立面的消失。就艺术而言,后现代视域不再强调文学和哲学的对立,小说和非小说的对立,艺术与非艺术的对立,或文学与其它艺术的对立,相反,认为小说与非小说、文学与哲学和其它艺术、叙事类作品与非叙事类作品,正好可以通过互参性和差异性而互释其意义,并通过差异而表现出独立不倚的质素。那种一味强调"差别"而无视统一,甚至将每一文本当成关于某些哲学对立项--时与空、可感的与可理解的、主体与客体、存在与生成、同一与差别等等的作法,事实上只会走向自己的反面。在后现代时代对思想者而言,尤为重要的是以一种平和的心境看待人类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所秉持的态度应更加宽容,视野应进一步扩大。将偏激的理论和实践放到历史中加以检验,以减少独断性和虚妄性。因为,整体同一性和非中心差异性是互相依存的,丧失了其中任何一维,则另一维也不复存在。 
     思维的否定性。后现代思维向度强调怀疑历史,怀疑终极价值,怀疑意义的本源性和确定性。据此,他们保持相对主义意识,认为借助于最新科学成就的时髦词汇,并不能表达本质的特殊现象。因为世界是永远发展的,它的意义是在理解和解释中不断生成的,它永远不可能受制于任何一种单一的体系或论断。因而,否定性思维或思维的否定性,成为后现代施之于历史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