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中国当代名家书画邀请展…
当代大学生代表招聘会上…
预防当代大学生犯罪工作…
当代中国60年杂文光谱:…
从气到韵看唐宋审美精神…
中外专家齐聚苏州 探讨…
顾彬话语方式与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艺术注定烟消云…
“叶问热”能热多久?难…
“当代大剧痴”马少波永…
最新热门    
 
当代审美文化的世俗化与物化倾向

时间:2010-1-7 11:21:09  来源:不详
[摘要]上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间,中国整个社会审美风尚有了很大改变,诸多审美方式都显现出一些新的审美倾向,本文仅就日常生活审美的世俗化与物质化倾向来展开论述。
  [关键词]审美文化 世俗化倾向 物化倾向
  
  一、大众日常生活审美的世俗化倾向
  
  这里首先应该明确,所谓“世俗化”,同一般意义上的“庸俗”、“粗俗”、“低级”是有区别的。“世俗化”的特征主要体现为从内容形式到深度都无限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这样的审美活动中,人们可以没有伟大的理想追求、宏大的生活目标、坚毅的精神信仰,有的只是满足生活基本享受的热情、获取现实享受快感的需求。在这种消解了精神的理想性和崇高性的日常生活过程中,人们的审美兴趣多是一种对自身生活的感性表达和表达的快乐和一种对基本生活的自我感动。
  在这种倾向的直接或间接引导下,大众审美不再追求历史意义和文化深度,而是极力寻求能够直接体现当下满足的活动,以便在其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直接乐趣。“享乐化”的生活无须强调文化的历史性深度,生活的愉快享受也并不需要以历史的深度体验作为保障,大众只需关心自身在感觉层面上是否获得了最大的快乐,于是,近年来中国社会审美文化风行“当下性享乐”。
  如近几年来,每到年末上市的几乎完全以取笑逗乐、东拼西凑形式出现的冯氏贺岁影片,都能在国内走红,迅速压倒同期放映的所谓艺术影片而占据各地影院的票房榜首。在日常生活的直接享受活动中,文化正在被不断消解,娱乐化成为一种具有巨大力量的支配性话语。我们进一步可以看到,这种倾向甚至可以对历史进行“娱乐化”处理。曾激起大众巨大热情的历史影视剧(《秦颂》、《英雄》、《康熙帝国》、《雍正王朝》等等),以影视技术特有的影像方式,在银幕上制造出了异彩纷呈的“娱乐化历史”图景,而非真实的历史图景。显然,影视是在以一种有意识的方式,将历史演绎成为大众感受性层面上的“当下性”存在。它把历史从人的记忆深处放逐出去,并把历史交还给了大众的直觉性活动及其娱乐性满足,最终生成一种“享乐性”的文化产品。
  对此,我们还可以从近几年大批所谓“文化明星”极度走红的现象来观照。在所谓的“严肃文化”领域内,其传播与民众的审美口味也显现出世俗化倾向。如一度非常火热的易中天“品三国”、孔庆东“散评鲁迅”、于丹“感悟论语”等。显然,《三国演义》的价值、鲁迅其人其文的认识、《论语》的精深,我们是不能完全由易中天、孔庆东及于丹那种“评书式”解读中得到准确认识的。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象易中天、孔庆东、于丹式的“文化明星”在大众文化领域内却有大批的追随者,其原因在于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广大民众在文化审美中的“世俗化”倾向,人们能从其中切身体味到一种“当下性”的享乐。普通民众对曹操的奸雄、鲁迅的深刻、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不尽然都能真正理解品味,也不尽然都有兴趣理解品味,因而他们对这种把经典放在当下世俗文化中来解读自然会津津乐道。再如对于“四大名著”的了解更多的人恐怕是来源于改版的影视,这除了声象的因素之外,改编影视中或多或少都融入了一些时代的世俗化趣味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对于审美文化中的世俗化倾向本也无可厚非,它的确也比较符合现代社会的高快节奏以及多元化的审美取向,但我们还是有必要分类处之。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其厚重耐咀嚼,我们可以允许“戏说”、“散打”的评说方式存在,但绝不能把这视为进入经典的便捷而正确的途径。

  二、大众日常生活审美的物化倾向
  
  中国传统美学大都有结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