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浅谈李清照诗歌的风格特…
试论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和…
浅谈唐诗的传播方式对李…
浅谈中国传统休闲文化与…
试论蒙古族图形文化研究…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和谐…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浅谈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
浅谈困境与出路:在中国…
论以传统文化高扬时代精…
最新热门    
 
浅谈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视觉文化反思

时间:2010-7-11 10:59:16  来源:不详
得在场性而定。而从审美角度看,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有三人:笛卡儿、康德与席勒。通过这三人,近代哲学完成了以人的感性存在为核心的审美主义知识论坚核。而正是在此“坚核”里,萌生了后世视觉文化这棵大树的幼芽。 
  笛卡尔通过其《第一哲学沉思录》完成了从亚里士多德以来一直要为人的解放张目的形而上学奠基——对人的自由的自我规定的确证以及在世界的不懈追寻的过程中发现主体性自我“解放”的力量。“我思故我在”和视觉的“透视主义”一体地成为人类心灵认识自身和外在世界的强力武器。 
  康德哲学在审美现代性发展中具有奠基意义。康德《判断力批判》成功证明了人是通过审美经验而意识到自己的普遍性自由存在。不是人类认识符合客观对象,而是客观对象符合人类主体性。这就是说,人类主体是经验的根源,认识的根本前提和原则存在于人类自身。由此证明了人的自由的自我正当性和主体性精神对于人之为人的不可或缺性。 
  如果说康德对“感官冲动到底有无一个内在的原则可依而使自己成为合法的”这一近代哲学基本问题的解决尚保留了其主观有效性的话,那么,席勒则使这种主观性彻底客观化。席勒通过《审美教育书简》强有力地论证了“理性冲动”只有联合“感性冲动”才能实现“游戏冲动”而进入美的王国,自此后,人类的“低级”感性认识机能之于人性的完满建设再也不是可有可无的和必须严加限制的,而是完美人性和健康生活首要的和必需的。这成为近代直至现代人类理想生活的真实预言。后来的马克思是这一预言的实际操演者。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里通过对人和他的对象(产品)与动物不同的分析径直规划了人类主体性建设方案:“人也按照美的规律塑造。”但马克思同时注意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样一种建设方案的困难:人类主体现实的实践本体论地位受“商品拜物教”的浸染而极易扭曲形变。解决这一困难根本上需要一种更高的社会形态的逐渐完成,在其中,美的艺术的可以成为人性完善的一条重要途径。
  至此可以说,审美现代性从现代性自身中剥离出来,有其必然性。新生的审美现代性立场鲜明,态度端正,表现出一种对于理性文化压抑下敢于伸张感性文化权力的革命者和建设者姿态。然而,完全脱离理性限度的感性又往往会变成一匹脱缰的野马,恣意横行而难以管束。尼采是放飞这匹野马的主要肇事者。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借用希腊神话中的“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来象征人性中的两种原始本能——智慧与理想本能和欲望与冲动本能。前者偏于外观的幻觉,追求无所为而为的凝神观照,后者则情欲奔突,鼓歇不止。而在尼采看来,正是后者,才能实现世界与人的真正彼岸性审美化生存形态,因为“动物性的快感和欲望的这些极其精妙的细微差别的混合就是审美状态。审美状态仅仅出现在那些能使肉体的活力横溢的天性中,第一推动力永远是在肉体的活力里面。”而且,由于“上帝”已经死了,它再也不可能复活了,更不能成为我们的价值评判的标准了,所以结论自然是:一切价值,包含审美价值,都必须回归肉体,只有肉体的本能欲望才能构成一切文化的基础。 
  波德莱尔紧随尼采之后,但他的看法更为深远。“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波德莱尔这一颇具悖论性的论断深刻揭示了审美现代性自身的两难:审美现代性是从感性角度对人的主体性的 捍卫,它首先是作为现代性自身认同的功能性力量而存在;而从其以审美的原则代替其他一切理性和社会原则,以审美感性对抗理性(特别是社会现代性意义上的工具理性)的负面影响言,它又是一种现代性的异己力量。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