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浅论虚静:文学活动必备…
中国传统章回小说中的“…
试论方文山歌词对中国传…
浅谈中西古典文论中关于…
试论中国与希腊的神话
让人性自由舒展——试析…
试析《红楼梦》所反映的…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在书籍…
试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传…
试论电影《赤壁》对中国…
最新热门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主义基因研究

时间:2010-11-17 11:38:00  来源:不详
公田”问题:“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孟子·滕文公土》)从此以后,不少人便把井田作为理想的土地制度而颂扬。即主张天下的宝藏应当同天下人共同享用。在公利方面,在中国历史上,统治者总是从自身的地位和利益出发,不约而同地反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极端自私言论,打着公利的旗号,堂而皇之地主张制私利而富公利,宣称为天下人谋福利。《六韬·文韬·文师》有言:“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这些公有主张,虽然与社会主义公有制之间有巨大的差别,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说,往往是等同而视之的,即使是文化程度较高的文人学者,在马克思主义传人初期,也是把社会主义公有制等同于中国古代公有主张,甚至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井田制就是社会主义。把“公”作为最高的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当代它不仅已经融入到中国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之中,也融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建设之中。

  2.“均贫富”与平等观念
  众所周知,平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核心价值,是人类共同面l临的大问题。在《论语》中,孔子就主张:“不患 寡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烦。”历史上,中国民间社会乃至许多知识分子最强烈的、最高的诉求就是“均贫富”,多次农民起义几乎都是以此为口号的,要么高呼“均田免粮”,要么主张“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太平天国初期的施政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更是指出:要“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在生产力不发达,社会分工没有全面展开的情况下,《天朝田亩制度》代表了中国“古已有之”的平均主义思想,并使其在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社会生活、个人消费等方面得到了比较完整的表达。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近代社会的第一次大巨变,孙中山个人的思想,并非是西方资产阶级私有制思想的完全翻版,在很大程度上却继承了中国古代的平均主义思想。他提出的民生主义,同样要求“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反映了平均主义在中国的近代形态。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取向仍然是反对收入差距,主张经济平等,分配平均。虽然古人不可能像今天的学者,fr]Jg样准确、科学地界定平等,不可能认识到权利平等、机会平等、结果平等的系列平等观,但是,中国的平均主义传统观念,确实为中国人理解马克思主义,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文化理念方面的契合点
  1.“贵和思想”与和谐文化
  追求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题,也是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旋律。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许多关于融合、和谐、和美等“和”的思想观念。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儒家学派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儒家认为:礼的作用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于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以和谐;和不仅是人们行为的准则,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宽和处世才能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因此,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除了儒家学派“和为贵”的思想外,还有墨家学派提倡的“非攻”,道家学派提倡的“无欲”、“无争”等主张,尽管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学说都是为了实现“和”,为了创造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环境,使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儒家学派在强调“和为贵”的同时,还主张“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观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和而不同”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