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试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与数字图书馆的技术协同研究 |
 |
时间:2010-12-13 12:24:31 来源:不详
|
|
|
论文关键词:文化共享 工程技术策略 数字图书馆 技术协同 论文摘要:文章研究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的技术定位、与数字图书馆的技术策略和技术协同,研究了建设统一的信息协同管理系统的方案。 1.省级分中心的技术定位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的建设,在2002年4月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通知》(文社图发[200214号)及其《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施方案》中第一次作了明确规定。 1 .1第一阶段的技术目标 在《关于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拿工程的通知》及其实施方案里明确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一项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全国各类文化信息资源通过通讯网络为社会公众享用的文化工程。 在总体目标的设定上提出了“网络框架”即实现网络的“135”计划即实现,个国家中心30个以上省级分中心,5000个以上县、乡、街道和社区基层网点的联网。对于将建设的省级分中心的功能要求是: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省级分中心负责为本地区的网络用户提供服务,主要建设包含资源查询、资源服务、资源发送资源索取四个模块。并对省级分中心应当具备的技术条件进行了规定:局域网主干通讯能力不低于,OOM日;对外网络接口不低于2MB;局域网工作站总数不少于60台;配呈专用服务器的硬盘容最不少于500GB:配有专职技术人员与资源加工人员;设备条件可支持30个以上基层中心的建设。从2002年到2005年是第一个阶段要实现国家中心与所有分中心的联网完成总体目标中的县、乡,街道、社区、基层中心的建设与联网等。 2第一阶段的技术特点 1.2.1以互联互通为技术目标的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文社图发【2002]14号文件的要求各省级分中心都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完成与国家中心和大部分基层中心的联网建立必要的网络通道和运行系统;通过建设网站资源发布系统实现对基层中心的服务;通过资源传输系统在各基层中心之间实现文化信息资源的交换和共享。为此各分中心先后配置了“文化共享工程”的专门设备如资源加工服务器,资源发布服务器、多媒体点播服务器以及相应的数字资源加工设备等同时也配置了软件系统等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省级图书馆网络建设的项目支律和资金“瓶颈”。 1 .2. 2以获取资源为主要任务的存储框架搭建 尽管在第一期的技术框架中设计了”分中心要为下级基层中心用户提供资源联合目录,把分中心的资源联合目录系统发布到资源目录页上:分中心向国家中心提交资源申请,国家中心负责把数据进行打包处理后通过资源传输系统发送到分中心:分中心要通过资源接收系统对这些打包的资源进行解包处理同时把资源发布到基层中心”的资源服务的模式.尽管由于各种原因方案没有真正落实。但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对资源建设的重视,还是极大地提高了各分中心对数字资源存储框架搭建的认识水平,推动了各分中心的数字资源建设,特别是本地化资源的建设。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