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试析中国传统和谐文化与…
试析中国乡村组织方式等…
试析中国公民文化发展现…
试析西方“公民文化”之…
试析现代广告传播流程及…
试析文化冲突与包容—电…
试析大众文化传播视野下…
论析现代社会的参与型政…
试析跨文化传播的文化逻…
试析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
最新热门    
 
试析政治共识:中国公民文化建设的症结

时间:2011-01-05 13:30:20  来源:不详
公民文化建设不带来政治混乱并使之成为政治稳定的基础,就必须构建深厚的政治共识。没有政治共识的公民文化不是成为暴民社会的开端、带来社会思想的混乱,就是被少数激进分子操纵,破坏共识。主体意识与政治共识的协调发展才是公民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那么,在中国建设公民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影响政治共识的因素有哪些?

  二、中国当前政治共识的制约因素
    1经济共享的分化对政治共识的掣肘
    无论是在传统的专制社会中,还是在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经济共享都是影响政治共识的关键所在。在当代社会主义改革中,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原有的社会阶层也出现了很大程度的分化,这种分化一方面有利于中国社会从“身份”向“契约”的过渡,“以往老实的农民,世故的市民,谨慎的知识分子都在学习运用契约的方式与外界打交道,并据此保卫自己的合法权益。”闭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次分化本身就是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大的历史进步,是民众主体意识的一次标志性的觉醒;这次分化也改变了中国社会原有的社会结构,“原有的2+1社会成员构成(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工农两大基本阶级经过持续的分化与重组,已经阶层化了,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等新兴阶层不断涌现。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调查,中国社会目前被划分为十大阶层,由上至下分别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人员、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城市无业或失业半失业者。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化扩大了中国社会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也使各阶层中的经济共享程度出现较为明显的分化。“据国家统1刊J统计数据,2000年我国基尼系数上升到0.417,2004年达到0.4650这个数字已略超过了国际上0.40的警戒线,虽然还不会对中国经济产生破坏性的影响,但不能不让人们正视目前经济共享范围缩小与程度降低的问题。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这种经济共享的局势改变了传统的“大锅饭”模式,建立在“大锅饭”模式上的政治共识也必将发生转变。如果在此时贸然继续清末民初以唤醒民众主体意识为特征的扩大政治参与的公民文化建设之路,将有可能引发各阶层之间相互的不理解与对立,进而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最终也必然影响整个公民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2.儒家理想主义的内在冲突对政治共识的阻碍
    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思想体系中一直占据着不可动摇的核心地位。儒家的思想体系中将政治共识的实现寄托于君王一人手中,而没有关于如何实现政治共识的社会机制的安排。在英国,根植于社会的议会一直有着与君王相抗衡的能力与传统。议会这个集体成为代表着民众政治共识程度的风标,而“不流血革命”后的君主立宪制更使议会的权力超过了君王。这与中国“君强民弱”的统治模式不同,是一种“民强君虚”的模式。在美国,民众一直都有自治传统,一直都有分权意识,民众强政府弱更明显。所以,在英美两国,君王或政府是政治共识的结果,而不是政治共识的原因,政治共识是寄托在社会中而不是在君王或政府手中。因此,在遇到政治共识的危机时,社会力量会起缓冲作用来转化危机、避免动荡。而在中国传统社会遇到社会政治共识大危机时,却因很难和平与稳定地转化危机,而走向政治的冲突与破裂、社会的动荡与不安。由此,中国的传统社会始终只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