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
试析中国乡村组织方式等…
试析中国公民文化发展现…
试析政治共识:中国公民…
试析西方“公民文化”之…
调查显示:孔子、毛泽东…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物易…
钱锺书与中国古典数字工…
2010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
2010年哲学热点:中国哲…
最新热门    
 
试析中国传统和谐文化与西方公民文化的比较

时间:2011-01-05 13:30:28  来源:不详
论文关键词:和谐文化 公民文化 比较
  论文摘要:梳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谙思想,把它与西方文化中的公民文化进行对比。西方背景下产生的公民文化比较强调“分”、法理及对政治的广泛参与,而东方历史背景下的和谐文化更倾于强调“合”、情理及对政治的普遮冷漠。公民文化的健康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公民社会必将推动和谐社会的实现。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届领导集运筹帷幌,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
    有关和谐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的“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和渊源。在古代的诸子百家中,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法家等都论及过有关和谐的思想。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概念,认为天、地、人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如《礼记》所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儒家所主张的以仁待人、以仁待物,以及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同一”(《庄子·齐物篇》)等都是和谐思想的具体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主张“和为贵”。如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董仲舒提出“夫德莫大于和”,孟子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荀子主张“下不失地利,中得仁和,则百事不废”(《荀子·王霸》),在国与国的关系上,主张“协和万邦”,如《尚书·尧典》主张“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四海之内皆兄弟”,提倡以德服人,兼容并包等等。此外,古人所描绘的“大同世界”和“小康社会”则是他们心目中和谐社会的理想模板。《礼记·礼运》中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在谈到小康社会时说“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是谓小康”。这些诸子百家的学说、主张和理想都充分表明了和谐思想的深厚根基和伟大生命力,也表明了和谐理想是古代圣贤的崇高理想和不懈追求。可以说这些观点和主张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实文化基础。
    概括来说,依托于传统农业文明的和谐思想中包含了很多值得今人借鉴的优秀思想和智慧,如强调人的道德修养(修身来达到内心和谐),并把它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起点,重视家庭生活的和谐(强调“孝”与“礼”的观念,重视四世同堂,儿孙满堂家和万事兴等),强调人的现世情怀和世俗生活(如孔子提出的“不知生,焉知死”,不问鬼神的态度等),强调华夏与周边四夷的融合与和睦相处(中华民族的概念就来源于此)。在生产力十分不发达的古代社会,我们的先人也创造出“文景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的美好时代,创造了人类在农业文明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巅峰和极致局面。这些历史事实充分表明了和谐社会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历史追求,历代先贤也曾付诸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然而,传统农业文明条件下的和谐思想也有其缺陷和不足之处,如过度强调礼治与德治,忽视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