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试析鉴赏董源《潇湘图》和郭熙笔法 |
|
时间:2011-01-15 15:25:29 来源:不详
|
|
|
论文关键字:中国书画 中国文化 笔法 董源 郭熙 论文摘要:在中国书画与中国文化方面,中国画的笔法是非常重要的。历史上众所周知的画家董源、郭熙等都是主要的开创者。董源被董其昌称为南派的山水画家,而郭熙被后世人称为北派的山水画家,两个画家都从师于李成。本文从笔法角度来比较南北派别的联系和区分,将这些笔法运用到现代绘画中,使现代中国绘画有进一步的创新,同时对中国画笔法也是一个总结和新的运用。 笔者是西方油画专业出身,初始对中国画的笔法体了解尚浅,后经对各方资料的查阅,对点、皱、描稍有进一步认识。本文从董源和郭熙的作品中分析国画的笔法体系,对油画的中西融合也很有帮助。有关资料显示从“顾陆吴张”四大祖师用笔,形成了中国画的第一个笔法体系—描法,五代到荆浩出现了第二个笔法体系—披,发展到了元代以后,又形成了一个体系—点。黄公望曾说“作山水者,必以董源为师法,如吟诗之学杜也。”董源是北宋前期山水画家,南派山水画的代表。分析董源的画,是由于在中国绘画中上董源对元代的绘画,对明清的绘画和后期国民时期的山水画有非常大的影响。在那个时代,南北画风已经正式确立了,笔法也大体具备了。郭熙是北宋中期北派山水的集大成者。这两者同属于北宋,前者是前期南方绘画的代表,后者代表了中期北方的绘画成就,相比较而言,可以从同一个时期分析不同地域的绘画特征。 一、中国画的笔法体系—皱 前面提到效法是在五代时产生的,正是董源和郭熙所在的时代。所以分析他们的画之前,要对破法做简单的描述。在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中,还没有披笔,效笔对中国山水技法来说是逐步完善的标志。效是一种辅助勾线时的效果。它包括物体的阴阳、体积、质感、纹理,做进一步的填充完成。效能造成距离的感觉,像近处多效就像素描一样,可以造成凹凸感,中景就变得稀疏了,远景距离远都可以省略而无效。关于皱法,我认为就像我们油画中的表现厚画法相类似,但是中国画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敏法有很多种,董源所用的短麻皮效,包括长麻皮毅都归于圆线效,圆线披在效法中的变化是最多的,多数表现江南土石相交杂的山。点披的效法也是这样从自然中慢慢提炼的,点皱不仅可以表现郁郁葱葱的大树,又可表现出山石的坑窝及剥蚀不平的岩石,董源的《潇湘图》就有点效笔法。 二、分析董源的《潇湘图》 董源,南唐画院画家,擅长水墨山水或淡着色山水,创“披麻效”。他的很多山水画都是运用效法来达到虚实相生的效果。董源用笔丰厚,浑圆。最能体现他艺术成就和风格特色的当属《潇湘图》。川在林木的文章里,提到了董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讲究写实和通过对现实真实描绘来创造的意境的时代。米莆在其《画史》中这样评价:“董源平淡天真多,唐无此品,在毕宏上。近世神品,格高无与比也。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岚色郁苍,枝干劲挺,咸有生意;溪桥渔浦,洲诸掩映,一片江南也”。叫这些画家的评论无不说明董源的山水是实事求是的,是经过观察画出的山水。其实,不管是在中国画还是西方架上绘画中,观察都是非常重要的,是画家积累的源泉,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初学者还是应该重视观察的。接下来谈《潇湘图》。 《潇湘图》属绢本,设色。这幅图描写的是潇湘而水交汇处的景色。画[1] [2]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