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关于民族文化特色设计的…
试析安徽省城乡信息化水…
中国文化创新论略(之三…
安徽省社会信息化水平的…
浅论信息化与西部大开发
浅析提高体育信息化水平…
城市信息化水平的测评分…
江晓原:不要迷失在信息…
商代占卜权与信息传播解…
试论唐代诗人入幕与佐幕…
最新热门    
 
关于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理论研究述评

时间:2011-01-19 01:15:24  来源:不详
息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对原有指标体系进行了修订,增加了网络、移动通信、光缆传输等重要指标,使其基本涵盖现有的主要信息工具和途径。
  3. 3三维度的信息化指数
    王明和杨书源根据信息化的概念和特点,认为信息化体现在三个不同的但又互作用的层次上,这三个层次的信息化指数与信息化水平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在一个维度上的相加关系,而是分别映射在三个维度上,共同构成社会信息化水平。
    这三个层次分别是:①物质基础水平(MatterFoundation Quotient, MFQ)。主要指信息硬件、信息设施等物质基础和装备的普及程度、人均占有水平。这些物质指标水平对信息北的贡献具有物质经济中的边际收益递减性质。即,在一个特定范围内,信息基础设施在数量上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增加每一单位的信息硬件、设施,其对信息化的贡献越来越小。②信息服务水平(Information Service Quo-bent, ISQ)。主要反映出传播、简单的服务。信息量的增加和有效流通使信息资源成为与物质、能源并列的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这类信息指标水平对信息化的贡献随着信息量、信息流通量的增加而同步增加。③知识创新水平(Knowledge Innovation Quotient, KIQ)。主要指对信息资源的深加工,从而催生新的知识和创新的水平。表现为知识、专利的增加,以及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渗透(创新)、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对经济的倍增作用。
    此外,杜燕的社会信息化测度初探、陈建中、白万平的信息化水平的测度方法、丛敬军的信息化指数模型以及陈昆玉的社会信息化水平测度模型等,均在上述理论基础之上进行修正,在此不作赘述。
  4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
    (1)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的是社会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967年,日本科学技术与经济协会在研究经济发展问题时,首次提出了信息化的概念,并将其界定为:向信息产业高度发达且在产业结构中占优势地位的社会—信息社会前进的动态过程,它反映了由可触摸的物质产品起主导作用向难以捉摸的信息产品起主导作用的根本性改变。
1993年9月,美国政府宣布名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纲领(NII)”的政府计划,从而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个以“数字化、网络化、国际化”为特征的新的信息化浪潮。欧共体紧随其后,在1993年12月发表了《德洛尔白皮书》,提出要在欧洲经济区的基础上建立“共同信息区”,即欧洲信息高速公路;日本人雄心勃勃,计划投资45万亿日元建设“全国超高速信息网”;亚洲各国奋起直追,印度、新加坡等国家都相继发布了各自的信息化计划。1995年2月,西方7国召开了部长会议讨论全球信息化(GII)问题,大会通过了全球信息化的8项基本原则和11项指导性计划及分工。1996年5月,在南非召开了有30多个发展中国家参加的“信息社会与发展”部长级会议,并达成了促进信息社会发展的3个基本目标。世界各国信息化进程表明:信息化的主要目标不仅是发展信息产业,而且要提高社会各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从而提高社会各领域的效率和质量。基于此,对于复杂的和非结构化的信息化进程来说,在信息化水平测度体系建立过程中,不能仅仅描述它的多个维度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