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浅析外语教师多元文化意识浅析 |
 |
时间:2011-04-20 12:54:40 来源:不详
|
|
|
使学生“服其师”,使学生能够“信其道”,增强学习自觉性。老师具备了多元文化意识,就能主动策划和掌握跨文化的交流,教育者和教育行为就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和接受,使外语教学活动更具高效能。 3.培养学生价值观的需要 学生身处不断开放的社会,外国文化带来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对学生的观念定势形成冲击与震撼,必然在大学生头脑中形成跨文化交流的矛盾冲突,甚至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擅变(张锦帆.2002)。外语教育肩负知识、文化教育的同时,更应肩负引导学生培养正确价值观的重要责任。教师首先要具备多元文化意识,正确认识中西文化的差异,才能在外语教学中坚持正确的引导,在教学中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认真了解跨文化交流矛盾冲突的起因和效果,准确把握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趋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师还要保持客观心态,树立全球视野观念,全面看待异域文化,不能仅仅关注英美等少数大国,也要注意其他国家、民族的先进文化,一并进行尊重、理解、学习,才能很好地教导学生具有真正的世界眼光。 三、培养多元文化意识的方法 1.树立多元文化平等观 外语教师首先必须认识到文化具有多样性、平等性和互补性的特点。文化具有民族性,是以民族的形式体现的,由于世界各民族历史发展的过程、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更多地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形成了文化的多样性。各民族发展有自己特色的民族文化,并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为丰富世界的多元化、为发展人类的文化做出贡献。所以,世界上各具特色的文化都有自己产生和发展的理由,它们都是平等的,都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存在高下与优劣之别。因此,外语教师应在充分认识世界文化特性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多元文化意识,要理性地看待民族文化的长处与不足,排除自高自大的民族独大主义和自卑自弃的民族低劣主义的错误态度,以科学的标准去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以平等的心态来对待外语文化,摈弃自己对母语文化的优越感和思维定势以及对异域文化的偏见或成见,当然,多元文化的平等观也要求教师正确评价异域文化的长处,既要虚心学习,又不能崇洋媚外。 2.培养多元文化意识的包容性 外语教学是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比较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要的,应持包容的、冷静的态度。中国文化具有包容性,有容乃大是中国文化的本色(程裕祯.2003)。要深刻认识到,由于中外文化结构的不同而导致中外语言表达习惯的不同,不同的社会文化异域性的影响和制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教、学外语的过程,一定包含着文化冲突。但是要充分认识到恰恰是外国语言与文化的输人,使我国本土语言和文化得到补充、扩展,由文化冲突到文化适应,推动着汉语语言的发展和进步。正如黄敏(2003)指出的,汉语博大精深,兼收并蓄融合了各民族文化的精华,英语语言的内在魅力使东西方语言在互惠交流中各自都从对方极取了丰富的营养,而这两种不同语言间的相互影响又大大促进了两种文化间的相互借鉴和吸收。所以,外语教师应该继承和发扬汉语文化的包容性,在大量接触西方文化,学习和运用外语语言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用异域文化的视角了解西方社会规范、道德习俗、思维模式和言语规则。教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