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关于“仁”“和”的思考 |
 |
时间:2011-11-1 12:04:30 来源:不详
|
|
|
质是人,“仁者,爱人”(《论语•颜渊》)认为“仁”的本质是爱人。 (二)关于“仁”与“礼”。 “仁”的内在核心是爱人,表现到外在的行为就是仁的实践,而仁的实践需要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 何为礼?在孔子心目中:“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那么就不肯能有礼;而只有遵从“礼”的行为才是“仁”,“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就是指一个人的言谈举止要符合礼仪的规定,这就是仁。 可见,在孔子的心目中,“礼”是“仁”的外化,人的仁爱之心通过“礼”来表现;“仁”是“礼”的内容,徒有形式“礼”的不能称之“礼”,只有合乎“仁”的“礼”才是“礼”,才能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起到约束作用。 (三)“仁”的目标——“富民”“安人[注: 自朝奉郎以上至朝散大夫之妻封为安人。-anren]”。 一切管理都有自己的目标,没有目标的管理是盲目的活动,是不可能取得预期目标的。儒家学也有自己的目标----“富民”“安人”。 “仁”的目标之一是“富民”,孔子在《论语•子路》中的“庶之”“富之”“教之”的观点中认为:一个国家要想能够治理好需要三个条件:一是有一定数量的人口,二是人们要富裕,三是要对人民实行教育。孟子也曾在《孟子•梁惠王[注: 魏惠王-魏惠王,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魏惠王魏塋,魏武侯子。即位时魏国是鼎盛时期,但在以后的战争中,大败于齐国,开始衰弱,他死于公元前319年。]》中指出,要使黎民百姓“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就是实行“王道”的开始,所谓“王道”就是施行“仁”道,而“富民”也就是“仁”道的目标。 另一个目标是“安人”,孔子在《论语•庸也》中认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就是说有高尚品德的君主广施恩于众人,济度众人,使得人们安居乐业,礼乐兴,刑法中,上下有序,从而民富人安,天下太平,最终实现了君主对国家的有效管理。 (四)“仁”在管理学的价值应用。 “仁”应用于现代管理中,就是企业的人本主义管理思想。企业的主体是人,只有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开他们的智力,激发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才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