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景观设计中传统文化符号…
杨明伟:周恩来处理“跃…
“南澳Ⅰ号”水下考古雨…
“南澳Ⅰ号”又出水逾2…
“南澳1号”水下考古发…
“南澳Ⅰ号”二次发掘 …
“南海Ⅰ号”棘手问题多…
广东汕头“南澳I号”沉…
“南海I号”二次考古试…
中国文化海外热的冷思考…
最新热门    
 
“符号”视野下的纹身研究

时间:2011-11-1 12:04:51  来源:不详
其独特的视觉结构与精神方式,不断跨越最初存在的符号意义,推动人的精神内涵、视觉冲击和欲望释放,成为当今城市生活情境中强烈生命质感的大众文化现象之一。
  随着现代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人们在大众时代对文化强烈的参与愿望和体验热情被极大的激发,从而形成了在这一特定时期所特有的大众文化现象。这里所指的大众文化,是一个独立而特殊的文化概念,它从一开始诞生就有着自己特定的范畴与含义,与群众文化、民间文化、现代文化、高雅文化、纯文化既有联系又不相同。大众文化热潮主要集中在经济、文化相对比较发达的都市中,其重要特征就是流行趣味和时尚媒介。通常,大众媒介追逐、引领和制造的流行时尚会掀起文化时尚热潮。如同西方的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冲击是相同的。所以,包括纹身在内的大众非主流文化现象,不仅增加了都市的斑驳色彩,刺激着人们的眼球,也成为大众文化中最有时代感的文化符号之一。
  泛裸体文化、媒体艺术、视觉文化均构成了后现代的泛审美文化现象。在这种大的背景下,纹身最先成为一批时尚青年的新宠,在刮痕与伤疤之间,诞生了一个新的皮肤审美空间,纹身不再是“黑”的或者某一特殊领域的标志,而成为大众开始接受的事实。城市性特征的逐步增强,人群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可以使任何文化思潮和现象都处于相互交融的状态,纹身不论形式上如何变化,也已经不是单纯的附着于身体的图案,俨然成为都市时尚的标记与符号,并成为自我肯定的一种符号象征。

  参考文献
  [1] 孔新苗《中国美术的两个“现代范式”——从“外部”视角的考察》
  [2] 何贵初《青少年“纹身现象”解析》选自《中国青年研究》2002年05期
  [3] 黄海青《身体意象及其对青少年教育的指导意义》选自《前沿》2006年8期
  [4] 汪民安、陈永国《后身体文化、权利和生命政治学》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年
  [5] [英]阿雷恩•鲍尔德温等著 陶东风[注: 简介陶东风,1959年生于浙江。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等译《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6] 中央美术学院吴君锦硕士论文《回归身体——以身体为媒介的实验首饰研究》


  [7] [英]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志实践》
  [8] 华中师范大学辛巴佐斌的论文《青少年穿刺和纹身对其社会认同的影响》
  [9] 中国海洋研究所董雷硕士论文《炫彩的华美——“范裸体”时代对文身和人体彩绘艺术的探索》
  [10] 陈慧玲《审美教育——给孩子发现美的眼睛》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3.6
  [11] 唐健君《身体的边界——关于“泛裸体”现象的美学思考》《美术观察》2006年第7期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