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学…
浅议中国古代文学形式研…
浅谈多媒体用于古代文学…
浅议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
《平凡的世界》:一本曾…
《平凡的世界》:一本曾…
《平凡的世界》:一本曾…
专家:莫言获奖是中国当…
中国文学的元气在民间
现行学术评价体制下大学…
最新热门    
 
杂文学、纯文学、大文学及其他-中国文学传统中的“文学性”问题探源

时间:2012-12-7 19:58:30  来源:不详
话说回来,古今 文学观念也并非全无沟通,一些现代学者的现代眼光里 仍有暗合古人之处。如胡适在《什么是文学———答钱玄 同》一文中说到:“语言文学都是人类达意表情的工具; 达意达的好,表情表的妙,便是文学。”[8]拿情意表达的 “好”和“妙”来解释文学,跟“缘情绮靡”说所寓有的以精 妙之辞抒述情怀,意思不是很相近吗?不光是胡适,不 少文学家和文学史家在谈论文学时,都特别重视其中的 情感因素与美的表现,可见用“情”“采”二端来概括“文 学性”,还是有最大的普遍效应的,当然,这所谓“情”,决 非脱离思想的情感,而应是渗透着人生智慧的情意,是 一种真切的生命体验和经艺术升华后的审美体验;所谓 “采”,也不限于“翰藻”、“绮靡”之类的古典式样,更重要 的,是指传达情意的巧妙而合适的艺术手段,以及由此 而造成的具有动人力量的文学形态。经过这样的理解, 传统的“缘情绮靡”说当可获得其新的时代内涵,不仅能 用以会通古今文学,甚且好拿来同西方文论中的某些观 念(如苏珊·朗格的“情感符号”说)开展对话与交流,而 大文学史之“大”,便也会在这古今中外不同文学体制、 精神的碰撞和融会中逐渐生成.
    注释: ① 按文学之名,始见于《论语·先进》中的“文学:子游、 子夏”,刑《论语疏》释“文学”为“文章博学”,并不 确切。二人不以“文章”著称,孔门传授中亦无“文 章”之目。“博学”庶几近之,但非一般意义上的博 闻强记,乃特指文化典籍与文化思想的承传,近于 后人所谓的“学统”。两汉时期[注: 思想介绍 儒家自孔子死后便分为若干家,其中尤以孟子、荀子影响最大。汉代只有孔子被神化,称为“圣人”,孟子和荀子尚为等而下之的“仁人”。]称“文学”亦复如此.
    至刘宋立“文学”一科,始有文章之学的含义,但也 不同于近世的文学创作.
    ② 据《文心雕龙·总术》所云,“无韵者笔”、“有韵者文” 乃当时常言,不过所谓的“韵”不光指押韵,还包括 声律、对偶等因素在内,故“文笔”之辨实际反映出 骈体文章兴起后的骈散之争,并不能等同于纯文学 与杂文学的区分.
    参考文献: [1] 大文学史观丛书(总序)[M].现代出版社,1990.
    [2] 先秦大文学史·导论·后记[M].长春:吉林大学出 版社,1993.
    [3]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O].记孔子语.
    [4] 纪昀.云林诗钞序[A].纪文达公遗集(卷九)[O].
    清嘉庆刻本.
    [5] 萧纲.诫当阳公大心书[A].艺文类聚(卷二三) [O].中华书局本.
    [6] 李善注.文选(卷一七)[O].中华书局,1974影印 本.
    [7] 中国纯文学史纲·编者例言[M].北平著者书店, 1935.1.
    [8] 胡适文存(第1集第1卷)[M].上海:上海亚东图 书馆,1921

上一页  [1] [2] [3] [4] [5] [6]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