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中国历史 >> 中国现代史 >> 正文
唐寅为何创作大量春宫图
春秋时中国就有政府管制
中国近代庞大的鸦片市场
改革开放30年 北京菜市
清代前期政府的市场政策
黄仁宇大历史观下的明清
晚清时期市场经济观念简
邱澎生市场、法律与人情
姜守鹏明清时期的北方劳
郭松义清代粮食市场和商
最新热门    
 
电力市场“一姐”李小琳谈到李鹏称 喜欢亲力亲为

时间:2013-02-18 01:19:31  来源:不详

  李小琳在中国电力市场被称为“一姐”,还曾荣登美国《财富》杂志全球商界女强人榜,被媒体称为“女电王”、“站在国际资本肩上的美女CEO”。记者眼前的她,温文尔雅、自信淡定。坦诚的交流中,让人感受到她话语背后的独特个性。

  李小琳之所以备受关注,还因为她有位当过中国国务院[注: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由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组成。WwW.lsqN.CN]总理的父亲。媒体采访几乎都离不开这样的问题:你认为是什么原因让你坐到今天这个位置?这其中有家庭的因素吗?

  李小琳并不回避,坦率地回答:“我的成长是自己一步一步努力的成果。从大学毕业到去基层工作,从最初的技术员、工程师、科长、副处长、处长、副总裁、到总裁,我一个台阶也没有漏。一个人出生在比较好的家庭,如果没有自己的努力,只靠父辈的影响,即使给了你这个位置,你也是扶不起的阿斗!”

  李小琳很自信,她说对于自己而言:“能力之外的资本等于零”。

  

  李鹏之女李小琳

  父亲的“小跟班”

  在李小琳心目中,“前辈的荣誉和业绩永远属于前辈。它可以让你感到幸福和自豪,但不会成为靠山。”每每有人提及父亲李鹏,李小琳的言语中总是充满尊敬,她眼中的父亲“意志坚定,生活有目标,做事认真,总是朝目标不断努力。”李小琳说,父母亲并没有刻意去教儿女应该怎样,但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们都继承了父母的意志与品格。

  李小琳1961年出生于北京,她自称小时候是父亲的“跟班”,十几岁起就跟着父亲去很多电站考察。“当时中国较大的水电站、火电站我都看过,非常熟悉。”父亲头戴安全帽指挥工程技术人员施工的情景,李小琳至今历历在目。“小时候,看到父亲为中国的电力业四处奔跑,我从那时起就萌生了一个念头,长大后像父亲那样,头戴着安全帽下一线,指挥千军万马。”

  李小琳跟着父亲下基层访问时,李鹏经常有意带她去当地的特困户家,指着在煤油灯下刻苦学习的孩子给女儿看,教育她要珍惜良好的学习环境,努力学习。

  在女儿心中,父亲李鹏是一个非常爱学习的人,即便到了晚年退休以后,也没有停止学习。“父亲参加工作前,就开始每天坚持写日记。退休以后,他准备把这些日记分门别类,分10个不同的类别陆续出版,现在已经出版了好几本。”李小琳说,整理资料和写作,占去了李鹏大量的退休时间。“有时我回家,看到父亲还在伏案工作,很辛苦。很多事情,他都喜欢亲力亲为,比如坚持自己上网、自己打字。他希望自己能够健康,能够看到未来改革开放的新成果。”

  身体好的时候,李鹏还常常在[注: 常常在(?—?),康熙帝嫔妃之一。葬清东陵之景陵妃园寝,其余不详。]家里看书,锻炼身体,尤其喜欢游泳。每每谈及父母和家庭的熏陶,李小琳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在父亲的感染下,李小琳也一直坚持写日记。“我把每天点点滴滴的感悟、思考记录下来,把自己所做过的工作、在各种场合的发言和讲话,以及接受媒体访问的内容和各种来信,都一一收集起来。”李小琳曾辑录成多本自编的《心路历程》,“闲时经常翻阅这些东西,每次看都很有成就感,也能自省自励”。

  李小琳感到很幸运,她有一个和睦的家庭,“给人的感觉总是暖暖的”。上一辈和谐的婚姻,也影响着她的生活。“母亲(朱琳)有着远大的理想,她是哈尔滨军工大的高才生,曾做过电影演员,但她的理想就是像‘苏拉’一样给大多数人谋幸福。母亲是充满正义感的女性,非常率直、无私,我的直率、有爱心等好多秉性,就是受母亲的影响。”

  “母亲和父亲相互敬爱,几十年如一日。母亲每天会给父亲准备常规吃的药。他们一起吃饭,一起看电影,一起讨论事情。有争论的时候,爸爸让妈妈多一点,而妈妈承担家里的责任多一点。”这种家庭氛围延续到了李小琳的小家庭,她说:“我非常庆幸自己有一个和睦的家庭,有一个兄长般的先生和一个朋友般的女儿。”李小琳强调,自己是公众人物,她愿意承担这份责任,但不希望她的亲人承担这些,不希望社会关注他们,“我希望他们能过安静、健康、自然的生活”。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