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正文
冯佐哲简议中日两国饮食
唐太宗靠什么造就了 贞
——贞观圣主,一代朝君
何谓贞观之治?
贞观王朝因何成为中国古
唐朝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贞
什么是贞观之治?
唐太宗和 贞观之治
唐太宗靠什么造就了 贞
贞观王朝因何成为中国的
最新热门    
 
贞观之治:一场形式主义的乌托邦

时间:2009-11-7 10:52:43  来源:不详
臣们想把所有的优点都送给太宗,但对高祖的污蔑,未免也太过分了!”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

(

为父亲捏造这些“劣迹”,对李世民而言,有着很强烈的现实目的。

譬如“高祖称臣”这件事情,往大了说,和将自己塑造成太原起兵的首倡者一样,可以凸显出自己在创立唐帝国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在自己手里,帝国才得以脱离对突厥的附庸地位,取得绝对的独立性;往小了说,则是讳疾忌医,借诬蔑老父“称臣突厥”,来掩饰自己即位初年与突厥“结盟”的那场“渭水之耻”(武德九年,太宗登基,突厥来犯,太宗在渭水与之订立屈辱性盟约)。既然在老父手里帝国已经向突厥称臣,那么自己当年在渭水河畔,虽然以大量人口、金帛委曲求全,但比起称臣的耻辱来,好歹也算得上是一种进步。

这些最后都成了李世民用来规避走向“内圣”的各种障碍的手段。

玄武门前浓重的血迹和随后对老父的幽禁,既举世皆知,自然成了李世民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道德难题。这个道德难题有两层含义:家庭伦理道德中的“孝悌”与政治伦理道德中的“正统”。中国历史上,曾有许多暴君都曾面临过类似的道德难题,不同的是,他们都没有像李世民这般迫切地想要去解决这一难题。一方面这和李世民当日所面对的险恶局势有关,譬如太子李建成的残余势力仍然足够庞大,而李世民最担心的,就是这些李建成旧部打出“诛篡逆,复正统”的旗号。另一方面,李世民所获得的舆论支持,主要来自儒家知识分子,他早年设立的文学馆,网罗了四方名流贤达,尤其是“十八学士”海内知名。为了换取这些儒家知识分子们所把持的社会舆论的支持,李世民也必须勉为其难地去解开这个道德难题。

简而言之,解决这些道德难题,一开始动力并不是成为“内圣”,而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地位,获取尽可能多的支持。所以,李世民处心积虑地大造社会舆论,将自己打扮成太原起兵的首倡者,不过是为了抹杀父亲作为创业之主的地位;同理,极力抹杀兄长李建成在创业过程中的功绩,也是为了证明他不够资格拥有这个帝国。论功行赏,这帝国只能是李世民的,老父亲一不小心做了唐高祖,明摆着是占了自己的便宜。然后再在史书中伪造几条“高祖许诺以秦王为太子”之类的记载,“正统”问题也就算勉勉强强地解决了。

而解决监禁父亲所带来的“孝悌”问题,李世民则采取了一种迂回策略。他诬蔑父亲多次有过丧心病狂的大屠杀的“劣迹”,甚至将兄长李建成也虚构成执行老父大屠杀政策的刽子手,醉翁之意不在酒,不过是想要用“仁”之大义来规避“孝”之小义而已。在儒家政治理念中,天下乃有德之人的天下,高祖李渊既然如此残暴不仁,那么,其反对者李世民强行接替他的权柄,虽属不孝,但却符合“仁德”,瑕不掩瑜,是可以原谅的。

“孝悌”在儒家政治观中具有纲领性的地位。汉儒们很早就说过,如果一个人在家里不能够做到“孝悌”,出来做官也就不可能做到正直和忠诚,所以李世民希望在“孝悌”问题上获得儒家知识分子们的谅解,也并不那么容易。

贞观六年春天,监察御史马周就曾尖锐地指责过他的“大不孝”。马周说,年迈的太上皇,独自住在狭窄潮湿的大安宫内已经很久。东宫皇太子的宅邸尚且处在宫城之内,太上皇作为至尊,居所居然跑到宫城外面去了,这像什么话?况且陛下也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没有去探望年事已高的太上皇了。马周还说,陛下眼下正兴致勃勃地准备去九成宫消夏避暑,却从来没有想过太上皇留在湿热的大安宫里所受到的煎熬,这实在是太过分了。

马周的激烈言词,显然深深地刺激了唐太宗。作为补救措施,他邀请老父亲随自己一同前去避暑,结果却遭到了拒绝,理由是隋文帝就死在了九成宫。从这一邀一拒中,也不难看出这父子二人间的感情裂痕已深。

为太上皇建造单独的避暑行宫,成了解决这场“孝道”纠纷的最终方案。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