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正文
冯佐哲简议中日两国饮食
唐太宗靠什么造就了 贞
——贞观圣主,一代朝君
何谓贞观之治?
贞观王朝因何成为中国古
唐朝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贞
什么是贞观之治?
唐太宗和 贞观之治
唐太宗靠什么造就了 贞
贞观王朝因何成为中国的
最新热门    
 
贞观之治:一场形式主义的乌托邦

时间:2009-11-7 10:52:43  来源:不详
还是修了起来,而且极为奢华,据《资治通鉴》记载,“凿池筑山,雕饰华靡”。

在个体的欲望与儒家知识分子寄希望于自己的仁德这二者之间,李世民一直处在一种痛苦的煎熬之中。出于私欲,他一心想要修筑洛阳宫;为了那众人称颂的仁德,他又屡次接受大臣们的劝谏,放弃了修筑。当屈从于个体的私欲而不顾一切把洛阳宫华丽地修筑起来之后,他似乎又受不了满朝士大夫们打量他的异样目光。所以,最终,洛阳宫问题演变成了一场闹剧:他狠下心,把负责工程的建设部部长(将作大匠)找来痛骂了一顿,指责他营造得过于奢华,免了他的官,然后把刚刚落成的宫殿,又给拆毁了。

类似的煎熬一直都伴随着李世民。

贞观六年正月,太宗准备从皇宫搬往新落成的“避暑山庄”九成宫里居住。九成宫距离京城300多里,大臣姚思廉觉得皇帝去那里住对处理国家政务极不方便,于是极力劝阻,但李世民却坚持要去,理由是“气疾”。

贞观二年,李世民曾表示为了不损耗天下百姓,自己忍受一下“气疾”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因而拒绝大臣们为他兴建避暑阁楼的提议。现在他拿出“气疾”为自己辩护,多少有点儿自食其言的味道。不过若真是因为“气疾”之苦,倒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是当时还只是正月,避暑的理由实在是难以成立。李世民之所以如此迫切想去九成宫,不过是因为新落成的九成宫的居住条件,要远远好于他现在居住的寝宫。

姚思廉的劝阻暂时让太宗留在了京城。不过到了三月份,长安城刚刚春暖花开,李世民还是车辚辚、马萧萧地去了九成宫。一直在那里呆到这年的十月份,冬天都快来了,实在是无“暑”可避了,才回到京城。

在贞观年间漫长的进谏与纳谏游戏中,唐太宗与他的臣僚们正变得越来越形式主义。大臣们极力想要压抑太宗的私欲,将他纳入“内圣外王”的正确轨道,所以频繁进谏。太宗则几乎逢谏必纳,对进谏者无不大加赏赐,但在行动上却几乎没有什么改观:奖赏过谏臣之后,他想去游猎,仍然会去;想修筑新的别宫,仍然会修。

当然,一个人程序化地生活久了,也会偶尔出轨宣泄一下,太宗也不例外。贞观八年,一个小官僚皇甫德参进谏说:“陛下往日修筑洛阳宫,耗费民力;收取地租,则过分征敛;民间女子都喜欢梳高髻,也是向宫里学的。”太宗听了大怒,对着房玄龄发飙说:“这个皇甫德参,是不是国家不征用一个劳动力,一斗地租都不收取,然后朕的宫女们都剃着光头,他才满意?!”至于他对着长孙皇后说要找机会杀了魏征这个“田舍汉”,自然更有名。也正是在这一年,魏征敏感地觉察出了太宗心理上的微妙变化,他直言不讳地说道:“陛下如今不再喜欢直言了。虽然还勉强接受,但早已没有了往日的豁达。”

同样是在这段时间,魏征开始以自己的“目疾”为借口,屡屡“求为散官”。

(

按照儒家经典教义来改造皇帝,自王莽死于乱刃之中以后,就成了儒家知识分子们退而求其次的理想。明君唐太宗,正是这种理想的产物。追溯起来,这种改造与被改造,其实是从玄武门事变后开始的。事变后的太宗,急于获得社会舆论的认可,自然就和怀有“内圣外王”理想的儒家知识分子们一拍即合。

这种结合,一开始就有着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特征,与王莽当年对“内圣”的主动追求,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所以,王莽即便是逼死自己的儿子,也仍然可以感受到道德洁癖所带来的强烈快感,但对唐太宗来说则完全相反,在对“内圣”的伪追求过程中,他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物欲所带来的煎熬。

所以,改造唐太宗的活动,最终演变成了单纯的进谏和纳谏活动,而且完全流于形式主义。太宗不断地纳谏,不断地奖赏进谏者,但对于执行进谏的内容,却一直都兴趣索然。

这种形式主义游戏玩久了,有时候也会让人感到很厌倦。贞观十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